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利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郝永建 封茜茜 倪迎华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在了解低碳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 低碳经济 碳排放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1. 减排空间大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即工业的比重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其中,钢铁、水泥等高耗能的重工业比重较大,这些重工业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不仅决定了我国具有可观的减排空间,也决定了我国具有巨大的低碳产业市场需求。
2. 减排成本低
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减排成本大约在15美元。中国符合减排的项目多,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目前中国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达到了3637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 技术合作潜力大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力、交通、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及新能源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公约和合作计划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合作,发达国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
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在全球煤炭储量中占13%。在能源结构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8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70%,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消耗。而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据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也将进一步增加。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面临更大的困难。
2.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不会急剧下降,“高碳产业”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历史经验及我国现实发展状况都显示出:在处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快速推进时期,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所区别,这就更加剧了低碳经济顺利推进的难度。怎样既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这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3.我国资金和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
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已经是第二经济大国,但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大国,现有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将继续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增加未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本,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再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尽管哥本哈根会议上西方发达国家口头上作出一定让步,但能否兑现还未可知。
参考文献:
[1] 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经济研究参考.2009.(66)
[2]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59
[3]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4] 金乐琴.中国如何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中国人民大学,2009,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