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快速发展,与传统的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涉众性强,主要涉及互联网支付、个体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直销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股权融资等各个金融业态,风险因素复杂交叉。因此,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及监管,建立长效的防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互联网金融风险分为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资金风险五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列,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4-0133-03
一、 引言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截至2016年底,根据CINNCK的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络用户人口达到7.31亿人,其中,手机网络用户比重为95.1%,使用手机支付人口达4.7亿。中国互联网金融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规模,截至2016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总成交量接近GDP总量的20%,高达12万亿之多。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占网络移动支付的比重为9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多达5亿,位居世界之首。但是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对于风险因素的分析尤为重要。
二、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网络系统安全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出现在第三方网络支付中,由于网络通讯本身的不完善性,比如:密钥管理、机密技术不够成熟,使得数据传输受到攻击,进而影响到账户资金安全;网络支付系统遭到黑客攻击,进而影响到整个支付系统的安全;木马、病毒等的入侵,使得账户信息丢失,系统瘫痪。
2. 技术选择风险
互联网金融为了促进金融业务发展,需要选择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但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或在选择技术方案时会面临决策失误的风险。技术选择失误可能导致信息传输低效,延误甚至错失交易时机。
(二)法律风险
1. 法律缺失风险
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一般在引发交易风险后,才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出台,存在着滞后性。目前,我国颁布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大部分都是根据传统金融法规制定的,只是增加了对网上运营业务的一些规定,而这并不能满足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
2. 政策不明确性风险
现阶段,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关于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市场准入机制、资金监管制度、权利义务的界定、业务范围的划分、信息保护、合同合约、处理网络纠纷的诉讼、认定电子证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仍不明确,这就增加了某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非法盈利的可能性,进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他人的利益。
(三)信用风险
1. 信息不对称风险
由于信息核实成本过高、交易的即时性以及行业信息相对封闭等特征,导致交易各方的身份及所提供的信息变得非真实。同时,历史数据不能完整全面体现未来的数据,造成了信息的不可靠。虚拟信息的非真实和非可靠造成交易各方在获取市场信息的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让自身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就可能违背自身的道德底线,进行逆向选择,而这样很有可能会引起挤兑风险与传导效应。
2. 违约风险
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使,当平台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时,平台无力偿还本金及利息的时候,就会出现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平台为了吸引投资者,放低门槛,对借款者的信息审核不够深入,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借款者破产后,平台可能面临资金收不回来的风险,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3. 信息监管风险
在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采用技术外包的情况下,如果将企业核心技术外包,而又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惩戒措施,就会导致企业的机密资料、投资者的信息等外泄,会使得投资者对平台产生信任危机,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
(四)经营风险
1. 平台内部监管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大小小,种类繁多,因此企业的整体规模也是参差不齐,有些企业,因为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责权划分不够明确,企业成员的业务水平不够成熟,导致平台内部监管存在问题。
2. 操作风险包括平台操作者对自己的业务不够熟悉、操作流程掌握不够、知识水平有限、具体的业务规范不能理解,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出现失误,最终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造成巨大的损失。
3. 非法集资风险由于法律监管不够完善,信息获得的不对称性以及投资者的侥幸心理,有些平台利用网站发布一些虚假借款信息,利用高额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之后跑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产生非法集资的风险。
(五)资金风险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性并打破了传统金融受到时空的影響,使得资金规模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大,资金的流通速度也越来越快,相应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
1. 流动性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种类增加、业务增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他们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一些企业因为自身资金实力不够、运作不成熟,导致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声誉,这样就会引发投资者的挤兑风险,而互联网企业又未形成像央行一样的存款保证金制度,因此导致投资者提现困难,加快平台破产倒闭,影响投资者的利益。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因为市场上的理论、汇率等因素的波动造成的,如果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必然会引起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波动,影响投资者的预期。 三、 互联网金融风险层次分析评价
根据上文的定性分析,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确定各风险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
(一)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又称AHP 法,是将影响决策的相关因素分解成多个目标,多个准则、方案等层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一个既复杂且目标又多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条件将其分解成多个准则或是目标,然后再次分解若干层次,最后算出层次单权数和其总排序。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前面的风险分析,可以得到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0)。互联网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图说明:
A是目标层:为了进行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评价所制定的所有指标。
B是准则层:直接对目标层产生影响的五大因素。
C是方案层:直接对准则层产生影响的直接因素。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准则层包含5 个一级指标,子准则层包含12个二级指标。
2. 构造判断矩阵
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素,以上一级的因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根据评定标度确定其相对重要程度,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四、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加快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服务、模式都有别于传统金融,存在虚拟化、无纸化的特点,因此,尽快建立专业化的征信机构,推行互联网身份认证、证书认证、电子签名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等实名制度,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
(二)加快建立并完善层次分明的法律监管体系首先,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相关规章和实施细则,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其次,针对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点,对互联网金融的经营资格、准入与退出机制、业务范围、经营模式、风险控制、违规处置等进行界定,并制定相应的细则。最后,明确互联网金融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监管主体,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监管部门。同时,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构,形成行业自律的规范,完善行业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相互间的监督,促进自律性的提高。
(三)加强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管理
互联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要进行动态监控,除了要对平台的内部系统、数据库、主机和中间件进行实时监测外,还要对系统中存在的子系统、维护人员的行为、安全警告日志的搜集,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搜集到的信息输入到相应的风险管理模型中,形成最终的风险预警。
参考文献:
[1]宋天依,高金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及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15.
[2]云佳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7.
[3]徐庆炜,张晓锋.从本质特征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798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