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俞兰平

  [摘要]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由会计准则执行者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具体执行行为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仍然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是会计准则执行者的有限理性。而后,本文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区分为个体性行为失真和群体性失真,分别分析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会计准则 有限理性 会计信息失真
  
  从会计信息生产程序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质量不仅仅取决于会计准则,还取决于会计准则的执行者能否完全恰当地将会计准则与具体经济现象联系起来并将其付诸实施。本文拟对会计准则执行者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产生的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客观存在
  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指的是在会计准则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产生的,但又不是因其主观故意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准则执行者在执行会计准则时能否生产出真实的会计信息,除了执行者的行为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以外,还取决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会计准则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否真正把握客观经济现象的本质,是否把会计准则恰如其分地运用于会计处理之中,从而合理地将会计准则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然而,以上几个方面都是以执行者的认知和能力为基础的,不可能都达到理想的状态。
  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问题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注,但是能直接用以说明行为性失真存在的直接证据不是很多。据统计,在2008年年报事后审核工作中,上证所有关部门共发出340份事后审核意见函,要求上市公司就年报中的有关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共有165家公司刊登了补充或更正公告。可见,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比较严重的。
  二、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影响因素分析
  著名行为学家克特•列文这样定义行为:B=f(P•E) 。式中,B:行为;P:个体的心理和人格;E:个体所处环境。这个定义式表明,行为是心理和环境的函数,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刺激所决定,因此研究行为的规律,必须从心理和环境方面寻找原因。因此,在对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可以分为与个体心理和人格相关的因素和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相关的因素两大类。个体的心理和人格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个体性失真,这类行为性失真只在某一个或几个会计准则执行者中出现,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特殊性。外在环境会导致会计信息的群体性失真,这类行为性失真在一群会计准则执行者甚至是整个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出现,具有普遍性。
  首先,会计准则执行者个体的过失行为会导致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会计准则执行者的过失行为是指其在执行会计准则时产生的,但又不是其主观故意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如由于会计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受心情、情绪或因劳累过度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而产生的错误,但本人并没有意识到错误的存在,是一种无意识的错误。这种无意识错误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多发生于基层单位会计工作者和会计基础工作之中。还有一种过失行为更多发生于会计工作的管理者中,是指行为主体已经预见到错误可能存在而没有尽到检查核实的义务,认为自己犯错误的可能性很小或根本不会犯错误。这种自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程度比前者高,其原因在于他们所涉及的事项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并且他们被寄予的主观注意的期望也更高。
  其次,在会计信息失真的个体因素层面,还应当考虑受到会计准则执行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影响的职业判断能力。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对会计准则执行者来讲不仅是对已有会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要求改变原有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方式,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国家发布的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在相应制度约束下的灵活应用以更大的空间,会计标准愈加准确、简练,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不断加大,会计职业判断存在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会计准则执行者在具体的会计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可能都能在会计准则中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必须也只能以个人对会计准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的理解为出发点,通过逻辑思维得出应该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也需要职业判断能力。
  另外,群体性的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是各种非人格性因素所引起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扭曲。决定会计信息群体失真的非人格因素,包括所有会计准则执行者都要服从的会计准则、制约所有人行为的会计技术发展水平、会计准则所属集团的组织特征以及所有人都归属的整个社会文化等方面。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语义表达清楚,执行起来减少了许多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从会计技术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会计处理程序设计是否合理、会计反映和报告手段是否有效等,都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相应的治理措施
  疏忽大意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的过失程度较低,故在治理措施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提高会计准则执行者的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责任感。有关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人的行为动机中,大多数人都是成就导向的。我国会计准则执行者的行为不仅是其自由选择行动的结果,还是其稳定的人格品质的一种系统反映。而对于自负造成的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治理措施则主要在于加大监督力度和惩罚支出。有效的监管策略有利于提高会计准则执行者的努力程度,从而减少自负带来的会计行为性失真。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同时降低由于疏忽大意和自负造成的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
  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会计准则执行者综合素质强弱的反映。要培养会计准则执行者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首先,在高等教育中对财会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核算与管理兼顾,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从一堆分散的数据资料中通过筛选、归类、分析和判断以解决新问题。其次,做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对会计人员实行终身教育制,使会计人员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有广泛的理解,通晓企业管理、会计实务、税收法规等知识,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另外,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行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在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守职业道德,依法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有关研究结论表明,治理群体性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执行者两个角度展开。首先,增强会计准则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增强专业术语和非专业术语解释的明晰性、明确指代等,是提高会计准则信息传递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另外,成立会计人员联盟有利于会计人员找到归属感。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总是归属与某一个或某几个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成立会计人员联盟可以通过利益诱导的方式来鼓励会计人员的加入。会计人员联盟一方面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的场所,有助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准,另一方面则形成对会计行为的自我约束的氛围,从而提高会计准则执行者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刘英男.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信元.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2000,12
  [5]孟建国.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监管――基于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研究.福建金融.2007.12
  [6]赵筠 ,葛永红.新会计准则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良策.经济论坛.2008.9
  [7]Belkaoui,A.R.The Culture Shaping ofAccounting.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0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