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凌云
[摘 要] 近年来,银行信贷向集团客户集中已成为一种趋势。集团客户一般规模较大、资本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较强、资信等级较高,对银行有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交易频繁、资金串用和相互担保较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本文针对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的现状,分析了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集团客户 信贷风险 信息不对称
近年来,通过资本纽带或契约关系组建起来的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发展态势非常迅猛,这些企业集团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也成为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对象。由于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交易频繁、资金串用和相互担保较多,集团客户信贷风险已经成了银行风险研究的重点,并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
一、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特征分析
1.集团由多个法人组成,关联关系日趋复杂。集团内的每一个成员企业一般都具有法人地位,在法律上是独立核算单位。集团关联关系主要通过资本投资链条形成,资本投资有全资、控股和参股等形式,并日益呈现出多层次特征,且层次之间很不平衡。通过管理控制和家族关联形成的集团也在逐渐增多,关联关系日趋多元化。通过频繁兼并收购进行多元化投资,迅速扩大资产规模。集团企业善于把握市场热点,兼并收购活动比较频繁,往往将触角伸向多个行业和地域。
2.集团企业发展模式是以融资促投资,以投资带融资。集团多元化投资既是其融资冲动产生的原因,又是融资能力增强的通道。一般而言,集团可控制的企业数量与可获得的金融资源成正比,控制的企业数量越多,集团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就越多,筹资能力和还款能力就越强,从而形成了“投资→融资→投资”的正反馈机制。
3.大多数集团实行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大多数集团财务管理集中于总部,融资和投资都由集团总部统筹,集团内哪些企业需要资金,由哪些企业充当融资主体,都由集团计划和安排,以实现融资规模最大化和财务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因此,信贷资金往往实行“统借统还”,“短贷长用”也比较普遍。也有少数集团实行分散财务管理模式。如华源集团就是分散管理的典型,因盲目扩张,管理跟不上,大量短期贷款用于收购,最终因个别银行诉讼收贷而资金链断裂。
4.集团系统性风险较高。随着业务不断扩张,集团以资本、管理和家族关联为纽带,形成了一条冗长的资金链,资金在各成员之间不断地流动,一旦资金链条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成员企业“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资金链的断裂可能是因为某个成员企业的经营不善,可能是来自于银行信用的突然缺失,可能来自供应商的债务追讨,或者其他融资渠道的变化。总之,扩张越是迅速,资金链条越长,企业就越脆弱,风险点就越多。
二、加强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导致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原因中,既有我国信贷环境尚不完善的宏观因素,也有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微观因素,更有银行风险管理不完善的自身因素。笔者认为,应从加强集团客户信息披露、加强商业银行内控、培养社会信用环境、加强宏观经济研究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
1.加强集团客户信息披露。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根据集团客户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基于集团客户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多渠道地收集企业信息,加强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1)整合商业银行系统内部客户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内部共享,解决系统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内部应将目前各自分散的网络整合起来,建立以总行为信息中心、各分行为子系统的客户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以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这个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将为某一集团客户及其关联企业服务的各级银行分支机构及其各个客户经理连接起来,组成“客户经理服务网络”,增强客户经理整体力量,使得集团客户及其关联企业能被及时识别、重要信息能被最大限度地及时捕获,能够支持商业银行全系统的集团客户贷款风险预警。(2)完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外部共享。解决各商业银行之间对集团客户信息掌握不对称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充分发挥该系统在防范集团客户授信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给集团客户授信后,应及时把授信总额、期限和授信人的法人代表、关联方等信息登录到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对信贷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集团客户,银行可考虑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建立“分别监测、信息共享、协调一致”的合作机制,定期交流客户的生产经营和融资情况等信息,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
2.推进商业银行内控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集团性客户组织结构复杂、关联交易多、管理难度大,商业银行构建与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特点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加强内控建设、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严格准入。要转变商业银行营销观念,改变大客户就是优质客户的观念,避免盲目跟进,导致客户信用的过度膨胀。(2)准确调查。严格信贷调查程序,规范调查内容,形成详实有效的调查报告,作为信贷决策的依据。(3)统一授信。商业银行应对集团客户授信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对集团关联客户授信风险进行控制,防止多头授信。四是贷管并重。商业银行应提升贷后管理层次,对跨省、跨地区大型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应上下联动,信息共享。对信用余额特别巨大的大型集团客户,要建立定期考察评价制度,进行定期风险评价。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解决激励不相容问题。调整信贷业务考核指导思想,建立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业绩考核体系,用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等科学指标来核定各级行信贷业务的经营业绩。在实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基础上,对业务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分解,为其所承担的风险提供考核标准,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结合信贷第一责任人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强化业务部门的风险意识。
3.健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培养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加强集团客户信息披露和商业银行内控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步伐,培养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信用环境。(1)应该从法律法规角度明确界定集团客户的范围,只有有效界定单一集团客户,才能真实地识别出潜在风险的规模并加以控制。(2)借鉴美国的解开公司面纱原则和深石原则,进一步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制度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透明度。通过法律手段强化企业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3)司法部门要严厉打击集团客户抽逃资本金、恶意逃废债行为,提高违法和违约的成本,营造良好的授信活动环境。同时,应依法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帮助企业弄虚作假,为虚假报表、出资进行证明,高估资产价值等违法行为的中介机构,进行依法重处。
4.建立内外部长效合作机制,培养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管理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积聚社会各方力量,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防控。因此,必须建立外部的长效合作机制,培养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积聚社会力量对集团客户信贷风险进行有效防控。(1)完善政府对集团客户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对集团客户多元化发展、通过资本运营购并和控制企业进行合理指导,利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对集团客户的发展进行引导和约束。另外,部分地方政府还应转变观念,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思维来认识和指导地区经济发展,摒弃“大就是好”的观念,更不能对本地区域性的集团客户提供各种保护伞,进行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2)加快发展现代外部审计机构,加强集团客户财务状况的独立审查。信贷调查不严密、调查内容不明了是银行信贷工作的薄弱环节,发展独立的外部审计机构,有利于集团客户信贷调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借助外部审计机构对集团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为商业银行信贷提供依据和保证,降低信贷风险。(3)通过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独立审计机构等部门的长效合作,保证集团客户的健康发展,降低集团客户的经营风险,也可以降低集团客户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2007
[2]武 剑:集团客户的信用评级与风险管理.当代银行家,2004,(6)
[3]付兵涛 冯建翱:由蓝田集团案例看商业银行的集团客户管理.中国金融,2003年第 24期
[4]贾广军 胡振兵:信息约束与信号偏差:集团客户授信的微观风险及宏观效应.金融研究,2004年第 10期。
[5]廖肇辉:集团客户授信:共同代理问题及其对策初探.金融研究,2005年第 5期
[6]霍东平 赵英姿 肖永杰: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济南金融,2006年 1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3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