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的贫困救助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贫困救助关系人涉及到贫困人员和基层政府等两个群体,由于各自对对方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双方之间的动态博弈。在贫困救助中,非贫困人员会为了获得救助出现寻租,基层政府为了防止信息的不对称,不断调整策略组合,包括贫困确认和可置信的口头威胁。结论是:(1)基层政府要加大对贫困人员的扶持力度,并对获得救助的人员进行信息确认;(2)为了防止贫困救助被套取,基层政府要做出可置信的口头警告,进行惩罚性承诺。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博弈
  贫困救助信息传递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反贫困依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随着反贫困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反贫困力度的加大,贫困人口的持续减少,反贫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是,在反贫困过程中,由于政府和受众群体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致使政府在反贫困的道路上充满了艰巨性和长期性,并产生了一定的成本消耗。部分人员可能在与基层政府间的博弈中,为了获得救助从而会出现寻租的行为。
  国外文献中,大多是对不对称信息博弈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上,并基于经济生活和组织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Mingmao Hu&Baoen Guo&Haitao Liu),在不对称信息下的管理创新的研究(Pierre Barbaroux)等,把不对称信息博弈与贫困救助结合在一起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对贫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对贫困的根除具有一定的作用(C.I.Oriahi&A.O.Aitufe),从网络外部性研究贫困陷阱的问题(Young-Chul Kim&·Glenn C.Ioury),从福利改革来研究贫困问题,并认为福利是解决贫困的最优选择(Lawrence M.Mead),从金融学角度认为金融开放可以减少贫困(Anokye M.Adam),等等。这些研究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对贫困的研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去探讨贫困问题,拓宽对贫困研究的视野。
  对贫困救助体系方面,贫困的内涵及评定标准导致对贫困的救助也会产生不同的救助体系,从以收入为主要评价的单一贫困到阿玛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剥夺理论,对贫困的研究也从一维研究发展到多维研究,不仅仅是重视收入的增长,还对人员的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职业教育年限等多方面研究,因此,贫困救助不仅仅涉及到对其进行物质上的救助,还要涉及到自身能力的救助和精神层面的救助。在贫困救助中,由于基层政府和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贫困救助的难度加大以及基层政府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贫困救助,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参照同类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方法,拟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贫困救助。本文基于进化博弈和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贫困救助问题进行讨论,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的贫困救助存在的问题及影響因素,并提出建议。
  一、贫困救助相关者的特点分析
  本文讨论的贫困救助利益相关者(参与人)包括村民,以及基层政府。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组织,对所辖的区域的人口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而基层政府并不知道所辖行政村的具体情况,这就导致基层政府与贫困人口在可选择的行为、策略及效用存在巨大差异。对基层政府而言,减少贫困人口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其最主要的减贫措施是使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真正贫困人口的利益,而不是被某些人员以贫困的名义获得贫困救助;对于贫困人员,能得到国家的贫困救助,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脱离贫困,可是,有部分人员,伪装成贫困人员,用一些手段来套取贫困救助,这就产生了寻租行为。根据“理性人”的假设,基层政府、贫困人员和伪装成贫困人员的人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并有可能释放错误的信息,让对方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假,这就会导致“信息甄别”,信息甄别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因此不对称信息博弈下的贫困救助分析有利于解决此类问题。
  对于贫困标准的界定,不同的衡量标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本文主要是假设以某一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其贫困衡量标准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同一人员既是贫困人员又是非贫困人员。
  二、利益相关者参与贫困救助的博弈分析
  (一)模型假设
  进化模型的前提是博弈主体的有限理性和反复学习并调整策略的能力。不对称信息博弈分析的意义不在于对一次牲博弈结果或短期经济均衡等的预测,而在于对较稳定环境中个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长期稳定趋势的分析,也就是要找出群体的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而在人类的相互作用中,有许多理由使得策略是被嵌入到参与人的大脑中,不仅仅是由于遗传,还由于(并且可能更加重要)社会性、文化背景、教育以及基于以往经验的归纳性法则。一种人群可能由具有不同背景和经验的不同个体的复合体组成,而这些个体先天性地被嵌入了不同的策略。
  贫困救助相对于基层政府和村民,其属于不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贫困的村民在获得贫困救助的时候,有可能采取不劳而获的策略,不再参加劳动,而是等待政府救助;或者非贫困人员利用寻租策略获得贫困救助;基层政府也在这两种可能情形下,采取其他策略,因为贫困救助,可以理论上说是属于无限次重复博弈,因为并不知道国家要投入多少贫困救助才能帮助贫困人员脱离贫困,所以就类似于无限次重复博弈,并也要考虑重复博弈的成本。
  如前文所述,农村村民真正希望得到政府的贫困救助,政府希望能把贫困救助发给真正贫困的人员,但是两者都不可能在贫困救助方面能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也存在非理性的决策。对贫困人口而言,不是所有的贫困人口都能获得救助,毕竟资金有限,而且,对贫困的标准的衡量不一,也是导致这种情形的出现,故,部分村民为了获取国家的救助,采用寻租的方式来骗取国家救助金。因此,对于村民,其选择的策略组合是(承认,不承认),即“村民”无论在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前提下,有两种选择,承认自己贫困和不承认自己贫困。基层政府由于获得准确的信息会产生一定的信息成本,政府会把这部分成本考虑在内,其策略选择是(认为,不认为),即政府经过信息获取,获得了村民的资料,根据其资料认为其是贫困或者非贫困分别给予救助或者不救助。   不论是村民或者是基层政府都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调整行为以适应贫困救助博弈过程中的变化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学习与调整的速度取决于博弈双方个人因素(认知能力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效率。
  村民在与基层政府中的博弈中,会出现多次博弈,基层政府如何在无限的博弈中,对诈取救助金的人员进行惩罚,以便可以进行口头威胁,一旦发现有村民弄虚作假,诈取救助金,则会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筛选出真正贫困的人员,予以救助。农村贫困救助博弈满足不对称信息博弈的前提,故可以采用不对称信息博弈进行分析,以发现农村贫困救助博弈中的长期趋势和影响因素。
  (二)博弈支付函數
  根据上文分析,以f表示不对称信息博弈中的村民,以g表示基层政府,两博弈群体的策略空间为sK承认,不承认),S(认为,不认为),S为村民的策略空间,S为基层政府的策略空间,构造博弈矩阵如下(见图1)。
  p代表获得的国家扶贫的金额,0代表按照规定村民获得救助金的比例,1-0代表按照规定基层政府可获得的救助金的比例,C代表非贫困村民为了获取扶贫资金而进行的寻租成本,a代表基层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不认为村民是贫困人员而提高的进行确认的成本损耗的比例,h是代表基层政府为了确认村民不是贫困人员的成本损耗。
  村民属于贫困且基层政府认为他是贫困的收益支付为(0 p,(1-0)p),但当基层政府不认为贫困的村民是贫困的,他就会提高其确认成本的损耗,相应的其收益支付为(1-0+a)p,而作为贫困的村民由于基层政府的不确认导致其收益降低为(e-a)p;当村民不是贫困,且其为了能获得贫困的救助,就会采用寻租的方法进行骗取救助,这样就会产生寻租的成本c,其收益支付为0 p-c,而基层政府并没有任何损失;当基层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不认为这个村民是贫困的,且这位村民为了掩饰其不贫困的情形,而进行寻租后的收益支付为((0-a)。
  (三)博弈过程与均衡分析
  假设在博弈的初始阶段,博弈方中的村民群体中,选择自己是贫困的人的比例为x,则不是贫困的人员的比例为1-x。基层政府认为村民是贫困的概率是y,不认为其是贫困的概率是1-y。
  博弈方“村民”在选择自己是贫困人员的期望收益为u。,选择自己不是贫困人员的期望收益是u,以及村民集体平均收益为。
  由于基层政府在与村民之间就救助金扶贫的信息方面是不对称的,即村民知道自己是否是属于贫困,而基层政府并不知道其村民是否是属于贫困,又为了降低确认的成本,这就会导致部分非贫困人员利用寻租行为套取救助金,其原因是,这个救助金的发放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截止,相当于一个无限次数重复博弈,村民和基层政府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各采取不同的策略,基层政府为了防止此种现象的出现,要制定一个惩罚措施或者可置信的口头警告,让非贫困人员不会借此套取救助金。
  (四)无限次重复博弈过程的惩罚性分析
  1.无限次重复博弈理论分析。由于贫困救助的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人的“理性人”的假设,部分非贫困人员就会借此为了获得贫困救助而进行寻租,可是,贫困救助是国家层面的为了脱贫而予以对贫困人员或地区进行的拨款式救助,因此,其有效性及时间性具有长期性,所以,可以把这种贫困救助类似于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因而,基层政府如何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就必须采用某种手段或策略进行预防或者惩罚,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是进行信息的筛选工作,保证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进行可置信的口头警告,借助政府的公信力,告诫那些想要骗取贫困救助人员,一旦被发现,将会得到严厉的惩罚。
  村民属于贫困人员在政府认为或者不认为的情形下,都会得到救助,因此,本节主要讲述村民中不属于贫困人员而借助寻租取得贫困救助的动态博弈分析。
  2.博弈过程与均衡分析。如果村民中伪装成贫困人员在第t阶段的支付是u。,t=0,1,2,3,4……,
  因此,当伪装成贫困人员的人在第i次骗取贫困救助时,被基层政府发现,基层政府就会采取当初所做的可置信的口头警告策略,进行惩罚,其惩罚的罚款一定要包含其之前所领取的贫困救助并加之一定的罚款C。所以伪装成贫困人员在第i阶段的总收益支付加上惩罚的罚款一定要大于基层政府的收益支付,这样才会让伪装成贫困人员的人不再利用寻租获得贫困救助,而让贫困救助能真正让贫困人员得到救助。
  三、结论及建议
  (一)信息甄别,确保信息准确性
  由于村民和基层政府掌握着不同的信息,各自对对方的信息了解的不完整,这就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策略.可以让他人无法辨别自己的真实行动或者策略。在贫困救助中,村民和基层政府作为博弈双方,村民有可能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和基层政府实现帕累托最优,采取不同的信息传递,主要还是村民作为利益一方,可能传递虚假信息,这就需要基层政府要做信息甄别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根据进化博弈,(不承认,不认为)是一个策略稳定均衡,可这种均衡稳定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此,基层政府务必要完善信息畅通渠道,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记录。
  (二)采用第三方机制,监督双方行为
  第三方机制的引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无限次重复博弈的问题,既降低了基层政府的监督成本,也有效提高了贫困救助的效率。第三方机制可以更加客观地监督双方行为,并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双方的不理性行为进行惩罚,比如,对非贫困人员骗取贫困救助,可以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骗取贫困救助的非贫困人员进行惩罚;对基层政府的不作为可以采取先交付部分贫困救助押金的形式,确保贫困人员可以优先使用。
  (三)完善救助政策,健全救助体系
  对贫困救助体系的研究,刘杰等从多维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结论。贫困救助体系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支撑和政策落实,之所以会出现基层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是因为相关的救助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可以让部分人员有漏洞可钻,并因此出现寻租行为和动态博弈过程,增加基层政府的工作量和提高工作难度,让需要得到贫困救助的人员反而得不到救助。
  (四)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重点布局,强调内在质量的提升,尽一切有利措施提高贫困人员收入水平,增加贫困人员收入。根据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要防止贫困人员的功能性贫困,这也是最重要且最难解决的贫困问题。程名望等研究认为农村的减贫从收入增长视角,健康和教育所体现的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户收入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农民脱贫具有显著作用。因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关注贫困人员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义务教育的开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46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