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改革和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营效率反映的是投入产出的比率关系,是证券公司资源利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研究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水平和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提高经营效率的方法,对证券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更好地发挥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DEA基本理论的研究。DEA又叫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基于“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主要采用数学规划方法,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将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三人提出了估计规模效率的DEA模型,这一方法的提出对于DEA理论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的文献中将此模型作为BCC模型(以三位作者的姓氏首字母命名)。BBC模型基于规模收益可变(Variable Returns to Scale,VRS),得出的技术效率排除了规模的影响,因此称为“纯技术效率”(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PTE)。1993年,Andersen和Petersen提出了“超效率”DEA模型(SuperEfficiency, SE-DEA),能够评价CCR模型下有效决策单元之间效率的高低。即CCR模型下效率值最大为为1,有效DMU效率值相同,这些有效DMU的效率高低无法进一步区分,超效率模型能使有效DMU的效率值大于1,从而可以对有效DMU进行区分。
  2.关于国外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DEA最早应用于营利性领域的行业正是金融部门之一的银行机构,Rangang(1987)等人研究了 1986年多家美国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技术效率。Wei David Zhang,Xue ming Luo等(2006)以美国证券公司为样本,运用DEA方法对其在1980年至2000年间的经营效率做了全面的实证分析,认为样本证券公司在多方面存在非效率,相对效率在不断下降,且大多证券公司难以达到由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形成的效率前沿面,一些地区性的规模较小的证券公司的效率和生产率大大低于规模较大的证券公司。
  3.关于国内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研究。目前,国内对我国证券公司效率的研究正逐步深入。朱楠,刘一(2008)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 对2005年和2006年两年中国42家证券公司的生产效率分别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证券公司在这两年整体的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偏低。施生旭、谭婧园(2014)选取A级以上的35家证券公司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8年-2010年间证券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动态与静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证券行业的整体经营效率不高,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产出方面存在不足是影响其经营效率的重要原因。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14年—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证券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了数据缺失的证券公司后,选取了25家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为研究样本。
  由于本文运用了DEA方法来对中国证券公司经营效率进行测算,故对证券公司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是进行生产效率评价的关键。本文将依据传统的生产函数即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证券公司的经营过程看作一般企业的生产过程,将证券公司视为使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而生产“产品”为营业收入的企业。①投入指标。关于资本投入指标的选择,本文选取的一个资本投入指标——费用支出=营业支出+营业外支出-员工薪酬-营业税金及附加。而另一资本投入指标则设置为公司股本,是公司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的体现。关于劳动投入指标的选择,本文采取员工薪酬作为劳动要素投入指标,将资产负债表中当年年末“应付职工薪酬”减去上年末“应付职工薪酬”,再加上现金流量表中当年“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现金”,计算得到当年员工薪酬。②产出指标。关于产出指标,本文选取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作为计算证券公司效率的产出指标, 因为营业收入最能反映公司的整体经营成果,而净利润则能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强弱。
  本文数据来源于RESSET数据库、各证券公司公布年报和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包括DEAP2.1、EMS1.3、Stata12以及Excel2016。根据经验法则,数据包络分析中决策单元的数量至少应当是投入与产出指标数量之和的2倍,本文选取三个投入指标、两个产出指标和25家证券公司,符合经验法则。
  2.基于DEA方法的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分析。①我国上市证券公司技术效率较低。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的技术效率三年均值只有0.869,表明只需投入的86.9%即可达到现有产出值,3年间技术有效的证券公司数量分别是6、8、5,占上市证券公司总数的比重较低,技术效率的低下反映出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经营效率较低的现状。②近三年纯技术效率有所下降。2014和2015年有12家证券公司达到纯技术效率有效,而2016年只有11家证券公司达到纯技术效率有效,2016年0.913的均值也较2014年0.942的纯技术效率均值有所降低。说明近年来证券公司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并未出现明显的改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是经营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③规模效率趋于饱和。规模效率三年均值为0.948,相比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而言,规模效率表现较好。中国证券公司经历了十多年的后综合治理阶段,其规模效率的提升空间逐步缩小,甚至会有下降的可能性,规模效率对于自身经营效率的影响愈发不明显。④超效率表现平稳。2014年至2016年中国上市证券公司超效率分别为0.915、0.921、0.915,其中国泰君安表现最好,在超效率排名中名列前茅;招商证券也表现出上升势头,2015年達到2.019,远远超出其他证券公司。超效率值总体而言表现平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⑤规模报酬呈现劣势。2014年只有中信证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2015年有5家证券公司为规模收益递减,而到了2016年规模收益递减的证券公司则上升到了8家,规模报酬递减的证券公司数目在不断增加,说明我国大型证券公司规模已过大,规模报酬逐步呈现出劣势。   3.基于Tobit 模型的证券公司经营效益回归分析。本文基于Tobit模型的对25家中国上市证券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自营业务、其他业务与证券公司经营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证券公司应提高自营业务、其他业务占业务结构的比重,加快发展创新型业务,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业务模式,促进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的提升。成本管理能力在1%的显著水平下与证券公司经营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证券公司应加强成本管理,减少“铺张浪费”的现象。股权集中度(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证券公司经营效率显著负相关,说明证券公司应避免股权过于集中,减少大股东独大带来的不利影响。资产优良率(净资本/净资产)在5%的显著水平下与证券公司经营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证券公司应该注重风险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三、政策建议
  1.我国证券公司,尤其大型证券公司应当注意控制规模,走集约发展的道路。由于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监管部门对于证券营业部设立条件的放宽,很多证券公司的规模得以快速扩张,这对于开拓业务与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有好处的,另外也造成了一些公司规模过大,规模效益下降。
  2.我国证券公司应加快发展创新业务,减轻对以经纪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业务多样化水平。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靠传统业务来维持经营的时期已经成为过去,创新业务和创新能力是当前证券公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今后证券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
  3.资产负债率的提高不一定能改善效率,证券公司加大杠杆应慎重。从杜邦分析的角度,提高杠杆可以增加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但是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增加财务杠杆对于效率的影響并不明显,资产负债率对经营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因为现实中的情况符合资本结构理论中的权衡理论,最优资本结构并不是杠杆越大越好。所以我国证券公司目前主要应当注重提升现有资产的运行效率,而不是盲目追求加大杠杆。
  4.我国证券公司应加强成本管理,减少“铺张浪费”现象,完善成本管理的内部控制。证券公司员工薪酬较高、福利优厚,很多证券公司都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经营效率的提升。
  5.我国证券公司应避免股权过于集中,防止“一股独大”带来的不利影响。股权过于集中不利于中小股东权益的实现,大股东可能存在利用优越地位为自己谋取利益而牺牲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并且难以遏止股权垄断问题,造成大股东绝对操纵董事人选,使董事会纯粹是一个法规型的傀儡机构,不利于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的完善。
  6.证券公司应注重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体系,提升风险应对能力。证券市场是复杂多变的市场,时刻充满着机遇也时刻伴随着风险,而作为证券市场主体的证券公司,其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不仅影响本身收益,也将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676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