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印地语+乌尔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非通用语教育迎来新发展,已有多所高校尝试“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始注重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印度与巴基斯坦是邻国,虽然两国的官方语言不同,但是彼此却拥有一种相同的民族语言一鸟尔都语。基于新形势下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需求,本文尝试探索“印地语+鸟尔都语”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助力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关键词:印地语;鸟尔都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712;H713 文献标识码:A
  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印度的国语是印地语,其使用范围是印度中北部十个邦,使用人数大致是5亿左右,而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其使用范围则是整个巴基斯坦,以及与印度接壤地区,使用人数大致有1亿。两国官方语言各有不同,但是乌尔都语同时又是印度的一种民族语言。在我国开设印地语专业的高校从原先的8所增加到现在的15所,而乌尔都专业也从原先的5所增至现在的11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印地语与乌尔都语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从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同时掌握两种语言有助于了解南亚地区的主要两国,有利于提升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层次。
  1印地语与乌尔都语
  1.1印地语
  印地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主要通行于印度德里地区、比哈尔邦、北方邦等十个地区,使用人口约有5亿。印地语的起源大致至一千年前,印地语的雏形来源于公元6世纪至12世纪通行于印度北部的阿波婆罗娑,被称为“古印地语”,经历了几个阶段后,直至18世纪逐渐发展成克里方言,现代的印地语就是建立在克里方言基础上的,印地语中的用词大多来源于梵语中的原型词与变形词,还有少量的波斯语词和阿拉伯语。
  1.2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是巴基斯坦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印度22种官方语言中的一种。在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德里地区等地也有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使用总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1.04亿。“乌尔都语以克里方言为基础,吸收了大量的波斯语词汇和构词方法,同时也吸收了很多阿拉伯语词汇。乌尔都语词汇系统中,约40%来自波斯语,约20%来自阿拉伯语。”
  1.3印地语与乌尔都语的关系
  从语音学与语法学角度来看,印地语与乌尔都语是同一种语言,语法体系几乎相同,语音系统相差甚微,仅有少量音素由于是来自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所以略有增减。从词汇角度来看,两者又又相当的区别。印地语中的主要词汇来自于梵语原形词与梵语变形词,而乌尔都语的词源来自于波斯语与阿拉伯语。著名的印地语文学评论家拉姆·维拉什·谢尔玛认为,在历史上我们如果一直溯源会发现印地语与乌尔都语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他也认为两种语言的语法相同,代词语动词结构相同,不可能是两种语言。
  2必要性与可行性
  2.1国家层面
  在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打造“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大背景下,能够与南亚区的主要两个国家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印度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不明,更亟需一批既懂外文又讲得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增信释疑,建立互信。另外,我国在巴基斯坦主要港口瓜达尔港进行了多渠道投资,在经济能源方面的合作更离不开语言互通。“冷战之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不断,两国关系持续紧张,是南亚的主要冲突之一。”印地语与乌尔都语同为南亚地区主要语言,是了解印度与巴基斯坦的主要用语,基于南亚的特殊地缘政治情况,将印度与巴基斯坦作为整体来考量,有利于我国从更宏观的角度作出决策。
  2.2外语院校办学层面
  非通用语的发展己突破传统的语言文学教学导向,“非通用语+非外语学科方向”和“非通用语+地区研究”等多种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各外语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如何打造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特色,己成为当下各外语高校思考的主要议题。基于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在非通用语的视域下讨论“官方语+民族语”的双语培养模式,从语言对象国角度讨论,是结合南亚地区实际地缘政治情况,从培养目标来看是努力实现打造复合型人才,从学校专业设置来看,是将两个专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印地语+乌尔都语”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2.3从语言学角度
  从二语习得角度来看,当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会借助于母语语言字母的发音、词义、结构、语法规则来表达。“如果第二语言与母语的规则是一致的,那么会对学习新语言产生积极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奥德林提出“当学者易掌握两门语言时,这两种语言都会对第三种语言的学习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当学生己经熟练掌握第二语言,那么这些语言知識就都可能成为迁移的对象。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重要理论普遍语法中解释道“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最近本的东西。”印地语与乌尔都语的语法系统基本一致,语音发音仅有少数字母有差别,基于这两种语言的相似性,当学生掌握了印地语后,再去学习乌尔都语,这时,在学习印地语时掌握的语言习得能力会对学习乌尔都语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即所谓的“正迁移”。
  3国内国外院校的实践
  3.1相关实践
  目前国内同时开设印地语与乌尔都语专业的院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8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以下两种方式。一是“通用语+非通用语”培养模式;二是“非通用语+专业”培养模式。近两年部分外语高校将目标逐渐放在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上,在教授外语同时,面向学生开设与语言对象国相关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研究类的课程。另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已经开始实践“印地语+乌尔都语”双非通用语培养模式。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印地语专业学生在大三时开设“乌尔都语基础”专业选修课,开设一学期,2个学分,每周2课时,主要教授乌尔都语发音、书写、基本语法以及口语表达,考试采取笔试形式。学生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能够掌握乌尔都语的发音、书写以及基本语法。笔者曾经留学于印度尼赫鲁大学,在就读印地语文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期间,开设了一学期“乌尔语简介”必修课程,每周4课时,主要教授乌尔都语书写规则,此外还讲授乌尔都语诗歌,拓展文学方面知识。   3.2面临问题
  3.2.1学校层面
  多数外语类院校同时拥有印地语与乌尔都语专业师资较少,不利于此种培养模式的推广;且仅有一两所高校开始实践该模式,但尚属于起步阶段,印地语与乌尔都语授课时间安排还在摸索中,针对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如何设置、培养体系如何完善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材有限,现在仅有2010年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的《印地语一乌尔都语互学教程》是针对懂印地语的学生教授乌尔都语,相关的口语、阅读、听力等教材也都有待完善。出国交流方面,一般来说,学习印地语的学生有机会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去印度学习印地语一年,但没有设置乌尔都语课程,学习乌尔都语的学生有机会去巴基斯坦学习,但也没有相关印地语课程。
  3.2.2学生角度
  学生对于同时学习两种外语感到压力较大,印地语本身词汇量丰富、语法规则复杂,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另一种语言,学生常感到力不从心。会出现“负迁移”的情况,即基于所学的印地语的语料知识去学习乌尔都语时,发现印地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乌尔都语的习惯,从对学习乌尔都语而造成负面影响。对另一种语言不感兴趣,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认为印度语巴基斯坦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学习这些语言将来就业不便,认为该学科前景較差。
  3.3解决对策
  3.3.1师资方面
  现今,乌尔都语师资十分匮乏,对于开设了乌尔都语专业但还没有招聘师资的学校,可将有印地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派遣至其他高校学习乌尔都语,利用委培的方式提升教师语言能力。另外,可邀请己退休的乌尔都语专业教授来校讲课,并开设南亚问题研究等方向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增进对南亚地区问题的宏观理解。
  3.3.2教材方面
  中国非通用语协会在2016年成立了南亚语种分会,通过该协会可联合印地语与乌尔都语专家合作编写教材,突出教材的应用性、实践性,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南亚地区语言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将国情、政治等内容编入教材。
  3.3.3培养方案
  在借鉴其他院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要结合办学特色,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要明确什么阶段设置乌尔都语课程、课程内容的深度如何、培养目标是什么等。要注重乌尔都语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此外还应该配合语言课程设置相应的国情文化类课程,以辅助语言教学。
  3.3.4出国交流
  学校可与印度高校建立并拓展校际合作,选择有乌尔都语专业或课程的院校,向对方提出开设乌尔都语基础课程的要求,在保证印地语学习时间的情况下,依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可单独开课或插班学习。
  4结束语
  印度与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对象国,“印地语+乌尔都语”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我国非通用语发展的一项新的尝试,虽然尚属起步阶段,面临师资、教材、教学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通过各方的努力与尝试,该模式己有了各项新的进展。如果该模式日趋成熟,亦可应用在其他多语种教学上,甚至开拓一种新的“官方语+民族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非通用语教学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71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