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言交流与对话沟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丰富自身认知、思维、情感的重要基础。围绕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突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趣味性,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意识,帮助他们在深入揣摩和主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真切感知;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语用思维,便于他们在主动灵活运用中开阔视野,提升语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一、要言不繁,表达言简意赅
   言不在多,贵在精。越是简单的语言,越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便于学生在深入表达中形成敏锐语言感知。要言不繁,能让学生在寥寥数语的提示和引导中获得深刻印象,利于他们在主动倾诉的基础上形成独特感知体验。
   用简单的语言揭示表达的内容,能产生言简意赅的作用。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结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表達总述,可建议学生阅读首段,并鼓励他们运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针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写作的缘由更多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深邃理解,特别是当时的“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现实,让作者在无所适从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感触。有的学生认为,夜游荷塘定会有不一样的宁静,因为这与作者寻求一隅思考不谋而合。有的认为,这样的描述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能够让我们在充分深思与研读中获得不一样的感触体验。还有的学生认为,以这样的方式丰富内容,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想象。这样的简言引导,会让学生有所启发。
   结合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应观点,让他们能够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简短的语言进行阐述,让他们在言简意赅中把握重点,利于他们在互动交流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抑扬顿挫,情感慷慨激昂
   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够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能够让表达者更有激情。从学生的探知心理出发,突出情感的导向性,能够让他们在主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精彩。抑扬顿挫的语言,能使学生在此起彼伏的语言交流中获得更多独特感知,增强他们研读的热情。
   课堂上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够给师生交流提供必要的指导。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不妨摘录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建议学生思考:听到上述语言,你有怎样的感想?学生从聆听感知中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意义。很多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围绕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刻性,结合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体会,特别在故事紧张的时候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和拍掌等作为提示,让学生感同身受,仿佛就在现场。这样的语言引导,能够让学生跳出单纯阅读的境地,让他们在深入探知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聚焦问题深入研读,能够让学生的感思更加丰富,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优化阅读学习交流环节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相应的提示和引导,让学生在主动捕捉相关语言信息内涵中获得更多有价值信息。多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深入表达,引导他们在主动交流中发现丰富内涵。
  三、耐人寻味,深思意犹未尽
   生动的语言定会是余音绕梁,定会是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语言,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与深思,让他们在深入其中主动推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丰富感知。越是耐人寻味的语言,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越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围绕语言的生动性,多在课堂教学结尾处予以点拨,有意给学生留下空白进而深入探知。如在《祝福》的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不妨设问:你认为祥林嫂的结局怎样?这样的问题提出,很多学生已经知晓答案,小说的故事发展情节都交代“死”是祥林嫂的最终结局。不过,对其中的“祝福”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说,祥林嫂冻死在街头,因为她认为终于听到了祝福声了,认为这也是最恰时不过了;有的学生说,祥林嫂从桥洞走了出来,望着天空的烟花,那一张张如同阿毛的笑脸让她感受到阿毛在等她;有的说,祥林嫂深深地嗅了空气中火药味,似乎也分享了鲁镇人的祝福,让她有了更多的念想,那就是能与家人团聚……这些设想,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我阅读感知能力,更能凸显语言耐人寻味的特征。
   结合课文内容,多给学生创设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语句,让学生在掌握相关表达运用规则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真切认知。欢迎学生根据提示语发挥想象,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揣摩,让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交流更加生动,更加活泼。多鼓励学生深入展示自我,帮助他们在实践交流中捕捉思维灵感,切实提升其语用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用语应体现在交际性特征基础上。多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让他们在情意浓浓和语意丰富的互动交流中获得更多深刻感知和深度体验。突出艺术性,让学生在仔细回味和深入揣摩中通晓语义,定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为活化教学过程与方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226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8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