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艺术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将旋律、调性、和声、曲式结构等作曲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本文以他的艺术歌曲《菩提树》为研究对象,从曲式结构、和声调性的布局、伴奏织体三个方面探究钢琴伴奏写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伴奏;曲式结构;调性;和声;织体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当音乐作品的写作符合听众的审美心理活动,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展现出变化统一、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浪线,才能使它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钢琴伴奏作为音乐作品的有机整体,它的设计需要符合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音乐形象以及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菩提树》创作于1827年,是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经典歌曲,为男生独唱与钢琴而作,取材于德国诗人威廉、缪勒的诗集,其音乐情绪极为惨淡伤感,像一位诗人的悲情音乐告白。《菩提树》描绘了一个失恋的流浪者,在寒蝉凄切的冬夜里经过一棵菩提树,忆起往日甜蜜的旧梦,突然一阵寒风袭来,又重新回到残酷的现实,继续过着流浪的生活。
一、曲式结构特征分析
《菩提树》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可以划分为引子、单三第一部分、单三中部、单三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其曲式结构图式如下。
引子(1-8):开始是一段描写性的引子,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在E大调的主、属和弦的衬托下连绵不断,最后在E大调的属和弦上终止,预示着第一部分的出现。
A乐段(9-24):描绘出流浪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之情,分为四个乐句,主调为E大调,第一乐句的旋律以平稳级进和三度小跳为主,好像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分为2+2的两个乐节,在E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第二乐句重复第一乐句,第三乐句采用新的写作手法,连续上行级进的旋律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一气呵成,在E大调的属和弦上开放结束。第四乐句变化重复第三乐句,分为2+2的两个乐节,在主调上收拢结束。最后,音乐经过4小节的间奏进入了A1乐段。
A1乐段(29-44):为单三第一部分的反复,在调性上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进入主调E大调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音乐情绪变得更加暗淡,流浪者重新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之中。
B乐段(46-53):采用对比中段的写法,为4+4的两个乐句构成的对比乐段。第一乐句的调性为e小调,分为2+2两个乐节,在e小调的六级和弦上开放结束。第二乐句调性为C大调,于51小节进入此曲的黄金分割点,旋律中八度大跳音程的加入,使音乐情绪更加激动。最后四小节的间奏在主调的属持续上发展着,音乐很自然地进入了再现部。
A乐段(59-76):在主调上再现,主题旋律原样再现,伴奏声部三连音音型的频频出现,表现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尾声(77-82):与引子主题遥相呼应。
二、调性、和声特征分析
调性与和声是传统音乐存在的灵魂,调性与和声的布局特点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在《菩提树》这首作品中将歌词情绪的发展与整体的调性和声布局有机融合在一起。
《菩提树》这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为:E大调、#c小调、E大调、e小调、E大调、e小调、C大调、E大调。它的调性布局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以同主音大小调交替和三度调性关系为其特征。在呈示乐段里,调性的布局彰显了不断迂回的特征。在A与A1段中,调性表现为同主音大小调交替的特征,与歌词里的情绪变化一脉相承。A乐段采用大调式比较明朗,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回忆。A1乐段采用同主音小调,色彩比较暗淡,体现着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痛楚之情。B乐段采用三度关系的调性布局,与呈示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再现段又回到主调E大调,形成调性的再现,描绘出流浪者在背井离乡之后对回到家乡的憧憬之情。
《菩提树》在和声布局方面将单纯的和声与复杂的和声相结合,在声乐部分和声比较简洁,基本上体现为主和弦与属和弦的交替进行,其中伴随着重属和弦的使用。而在前奏或间奏中和声复杂化,和声节奏加密,和声以线性和声为其特征,副属和弦、导七和弦、变和弦以及属持续等一系列不稳定和弦的使用。如引子部分,调性在E大调上开始,前4个小节的和声表现为主和弦与属和弦的交替进行,第5小节开始进入#c小调,其和声进行表现为:t-DⅦ7-t-DⅦ7-t-DⅦ7∕S-S6-D46∕S-S,接着以S为共同和弦,进入关系大调E大调。其低音体现了线性和声的思维,和声节奏以一個八分音符为一个单位,增强了音乐的动力性。
在乐曲中段到再现段之间的间奏调性建立在E大调上,整个低音在属持续上发挥着,第55—56小节的和声进行为:s-T-sⅡ-DⅦ7∕sⅡ-T-sⅡ-DD-D-sⅡ-D-T,其下属和弦为和声大调的降六级。
三、钢琴伴奏织体特征分析
《菩提树》钢琴伴奏织体的写作构思严谨,巧妙地与歌唱声部结合在一起,将音乐层层推进。引子部分采用连续三连音的节奏特征,描写了寒风凛冽,雪花飞扬的场景,这一伴奏织体写作特征贯穿全曲。A乐段采用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右手采用和声衬托的方式与主题旋律呼应着,描写了流浪者忧伤的回忆。Al乐段的伴奏织体采用分解和弦琶音的形式,描绘了流浪者漂泊不定的凄凉生活。B乐段的伴奏音型沿袭了引子部分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音型,描写了主人公内心悲凉的情绪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再现A乐段的伴奏织体与Al乐段相同,钢琴的低音声部建立在主、属持续音上,和声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将旋律、调性、和声、曲式结构等作曲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着诗歌独特的内涵,体现着音乐的意境。因此,研究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对钢琴伴奏的写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荣光.舒伯特独唱歌曲之研究[M].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2010.
[2]金庆云.冬旅之旅[M].台北:万象国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5.
[3]狄其安.怎样为歌曲写钢琴伴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