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玉玲

  [摘要] 战略转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商业银行在自由化、证券化、国际化、市场一体化过程中,应对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金融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进程的日益加快,通过实施战略转型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现实选择。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中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及其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实践有所助益。
  [关键词] 商业银行 资本约束 战略转型 金融脱媒
  
  一、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概念
  
  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是指为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发展战略进行不断调整,以保持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战略转型不是一时的选择,作为一家商业银行,在几十年,上百年的成长历程当中,战略转型不会发生很多次,战略转型是一种持续的选择,要持续几年、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一次战略转型。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四大转变:业务结构从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向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核心资源构成从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并重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从内部化、集中化向外部化、分散化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战略转型包括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全面调整资产结构,业务结构、负债结构,收益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渠道结构以及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结构。通过结构调整,使经营结构转变为传统存贷款业务与投资性、交易性和收费性业务并重,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并重,贷款利差和非信贷并重多元化结构,实现经营模式由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实现增长方式由主要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业务转变,最终把国内商业银行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竞争能力的现代经营企业。
  
  二、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背景分析
  
  当前商业银行内外部经营环境已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进行战略转型。
  1.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外部环境分析
  (1)资本约束深化对银行发展的制约作用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伴随着金融监管日益向国际接轨,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监管日益刚性化,而商业银行面临着因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难以从外部融资和因盈利能力较低难以依靠内部积累补充资本金的尴尬。资本约束对银行发展的制约作用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政策推动力。
  (2)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双重压力,为了兑现我国的入世承诺,本外币存贷款利率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市场化。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收窄,对那些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形成严重的生存危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在社会总量中的占比,将进一步降低,这样使金融脱媒现象更加剧烈和明显,金融脱媒将从两个方面削弱商业银行的生存能力,一方面,日益活跃的直接融资将加速分流银行的存款,迫使银行提高存款利率,使银行在存款总量减少的同时,增大成本支出。另一方面,直接融资会加速分流银行的贷款客户,有竞争力的优质客户更倾向于直接入市融资,减少甚至放弃贷款,迫使银行降低贷款利息,吸引客户,使得银行在贷款总量减少的同时,利息收入总量和利息收入水平都会下降。金融脱媒化趋势将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方式和结构提出严重的生存挑战。
  (3)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个方面是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另一个是货币的流转速度加快。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因是存款利率太低、存贷款息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银行赚取息差的冲动。银行作为货币的批发单位,它们是流动性过剩的制造者和受益者,如果资产价格下跌的话,银行也是流动性过剩的受害者。流动性过剩将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竞争,放大信贷风险。在银行体系资金充裕的条件下,银行发放贷款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由于资金成本较低、经济预期乐观而愿意扩大投资,由此导致银行信贷投放过多。银行间的竞争,导致放贷过程中审慎性标准的降低,有可能使许多贷款在经济增长放慢时变为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内部环境分析
  (1)实施战略转型是商业银行抓住重大发展机遇的关键。最近几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的总体经营环境较为有利,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10年内,我国商业银行将有三个方面的战略机遇。首先,个人金融业务将成为新的支柱型业务。其次,中间业务发展潜力巨大,金融服务业具有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再次,金融创新将日趋活跃,商业银行有望成为金融创新的主力军。不过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新问题。目前资本市场发展中一些链条的增加值仍然停留在银行体系中,如何把这些增加值部分的效用更大地发挥出来,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着手解决的问题。多层次市场的建设也暗示着金融结构的转型,只有一系列体制改革的跟进和运作思维的变化,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资本市场变革。
  (2)传统经营方式正在走向尽头,难以适应变化的市场。传统经营方式的主要表现是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信贷资产为主要产品,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这种发展模式只能适应相对稳定、封闭、持续增长、监管宽松和低水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监管政策与国际接轨、利率市场化、客户需求多元化、金融脱媒加剧以及货币政策持续紧缩的大背景之下,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战略转型,优化收益结构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收益结构的不断优化既是银行战略转型的出发点,也是银行战略转型最终体现。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来更有效地应对新问题,这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机制的转变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实施战略转型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客观需要。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隐蔽性、滞后性、系统性和周期性特征比较突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推进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战略转型,切实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途径与措施
  
  1.经营理念转型是战略转型的先导
  目前,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中的部门之间画地为牢、揽权推责的现象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官本位”思想一时难以根除,导致正常的业务流在同级之间衔接困难。有些分行行长习惯于独揽各项资源大权,强调权力集中才能推动业务发展。这些陈旧的管理理念显然有悖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彻底根除旧体制的残余,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商业银行要发展,主要靠银行自己的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把握机会,练好内功,适时转型,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才能实现。因此,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结构的关系,从“规模冲动”、“速度情结”向“银行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在营销、服务、渠道、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因客户而变。
  2.业务结构转型是战略转型的集中体现
  包括调整公私业务结构,在稳固、优化发展对公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建设零售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减少资本占用,提高盈利效率;调整对公业务内部结构,改善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积极拓展综合经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引导价值经营,驱动业务转型等。具体如下: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时机,积极调整收入结构,努力增加非利差收入;在稳步发展批发业务同时,将零售业务作为战略制高点和发展重点;加强对中高端客户潜在需求和选择行为的研究,改善客户结构,努力提高大型企业集团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的比重,与优质客户建立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不断优化信贷的行业、地区与期限结构,努力提高信贷质量,降低负债成本。关注居民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增加对服务业信贷支持,加快开发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信贷产品;将资源优先配置到优势行业与地区,进一步加大对战略重点业务和金融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行资源倾斜力度。抓住政策性银行转轨为商业银行,成立外汇投资公司,发行大量金融债券的时机,发展金融债券承销业务,利用富余的流动性购置有关证券,不断改善资产配置结构与收益。

  3.体制机制转型是战略转型的重要保障
  (1)继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体制和机制的转轨是经营结构和模式转型的必要条件。完善公司治理,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在经营决策的最高层面能得到有效的反映、执行和监督。体制和机制的转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成功的IPO并不意味着改制的结束,国内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效果。
  (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持久保持资产质量是对商业银行改制成效的检验,也是实现战略转型,进而成为国际一流银行的关键,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风险管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有机统一。首先,要改革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全员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提高风险监控的效率。再次,注重对汇率风险的防范,加强对外贸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积极推行QDII业务,加强外汇资金境外运用,及时调整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结构,注重运用远期、期权、互换等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最后,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情况,以及行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控制对房地产业和景气度下降行业信贷投放,不断优化行业信贷结构,努力降低行业经济波动带来的信贷风险。
  (3)实施战略导向、以人为本、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将以战略转型为导向,完善商业化、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随着经营业绩的不断提升和薪酬管理政策的放松,商业银行将最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多通道、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将更为完善。绩效考核的战略连接度将继续提高,人才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结构将得到显著改善,“人尽其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真正得以实现。股权激励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创新既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商业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动力所在。为了应对在核心客户,核心业务、核心人才等核心竞争力上面临的新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创新。要紧跟最新技术变化,关注外资银行创新趋势,重点开展技术主导型金融创新,提高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注重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适应国内企业兼并重组的趋势,研究开发并购贷款、股权融资等产品和业务,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市场;增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信息内容和服务功能,提高电子银行市场竞争能力;加大与人民币币值挂钩理财产品开发力度,强化期限短、回报率高的理财产品研发,特别是随着利率、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大力推进与利率、汇率、股指期货等有关的产品创新。
  (5)迈开综合经营的实质性步伐。从国际银行业的经验来看,综合化经营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还有效地分散和降低了经营风险,并最终增加了盈利。面对传统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受到的种种挑战,积极推动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将成为我国银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涉足信托业、金融租赁业等,开展综合经营的银行数量也不断增加。稳妥推进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就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收益结构,积极发展投资和交易业务,大力发展收费和佣金业务,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挑战能力,要加快综合经营的步伐,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资产营销,缓解当前的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要充分发挥分销渠道交叉销售的功能,提高应对金融商业化挑战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