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公共礼仪的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国一直以来都被称作“礼仪之邦”。礼仪构成思想道德的关键部分,它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反映。礼仪不仅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反映出个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人们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国家之间往来频繁,东西方的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风尚;公共礼仪;培养
  现如今,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特殊人群,他们有着突出的个性,精力旺盛,受过良好的文化知识熏陶,大胆的精神,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礼仪意识欠缺、礼仪沟通能力较弱,这使得大学生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大学生交际礼仪的培养问题值得思考,大学生礼仪教育应纳入大学培养过程。
  1 礼仪的定义
  礼仪包含“礼”和“仪”两种形式,礼者敬人也,要知礼、懂礼、讲理,要示人以尊重。“仪”即仪式,就是表现形式。要将自己所把握的礼仪知识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仪表、穿着、交往、沟通、语言、情商等内容。
  2 大学生公共礼仪的重要性
  2.1 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内在需要
  在当今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通信和交往的观念。特别是传播范围的扩大已经逐渐从近距离的人际传播到远程传播,从缓慢而低频的传播到快节奏而高频的传播。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变化对人们交往的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一个只读书,不懂礼仪,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严重不相容的学生很难成为全能型人才。一个全方面的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涵养。礼仪不仅是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良大学生内涵素质的重要途径。
  3 大学生公共礼仪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相关研究,在招聘会上,言语礼貌、衣着整齐、仪表端庄、举止大方、礼仪得体的大学生更受选聘单位的青睐。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社会整体对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和更高标准。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的公共礼仪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公共礼仪。一个学生如果不知道如何达到礼、知、德的境界,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当前大学生实际行为水平较低与社会整体对大学生礼仪素质要求之间还有着较大的矛盾,具体生活中的表现如下:一些学生在宿舍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上课不尊重老师,随意接听和撥打手机,迟到早退;在公共场所举止粗俗,莽撞行事。在个人形象上过于追求时尚、衣着不得体等,大学生缺乏公共礼仪的原因:
  3.1 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导致中小学教育的缺失
  道德礼仪教育是一个由内而外、由低而上的传播过程。所以,正确的礼仪教育在学前、小学、初中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些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礼仪理论和行为习惯培养教育。但是,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和考试制度尚未完全改变,用来衡量学生的标准仍是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学校教育过分强调“成长教育”而忽略“成人教育”,因此,从学前到高中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将德育考试的比重放得很轻,特别是忽视了学生生活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的形成,导致学生对礼仪文化认识缺失,以致于进入大学后还有许多不文明、礼仪文化的缺失的行为。
  3.2 家庭教育中礼仪教育缺失
  在家庭中,父母忽视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往往更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此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家庭构成关系相对简单,不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家庭礼仪的实践和体验。每当孩子在家庭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过错行为或出现失礼时,有的家长会采取包容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错失许多学习礼仪知识和培养礼仪素养的恰当机会。
  3.3 高校忽视了公共礼仪的教育
  当前教育体制下进行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礼仪文化教育,是非常模糊的。高校忽视了对学生的行为方面的管理,学校“教人育人”的功能弱化。因此,许多大学生只关注书本中的知识,忽视了课本之外的社会交际。此外,大学逐渐淡化了升旗仪式和课前对老师的尊师礼,礼仪教育的氛围减弱,逐渐削弱了大学生的知行意识。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礼仪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我国大多数高校认为将技术课程与专业理论设置为必修课程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一些学校的公共选修课程已经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但是大部分都因为礼仪师资不足、课程太少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4 加强高校大学生公共礼仪教育的实践路径
  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公共礼仪教育应该更贴近时代特色、更现实、更前沿、更有针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4.1 完善大学生公共礼仪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礼仪课程体系。合理恰当的课程安排是获得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基本保证。根据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可以对较低年级的学生开设礼仪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安排高年级学生学习礼仪相关的理论渊源、文化背景及价值观。毕业生是职场礼仪教育的目标对象。与此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分别开设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以某高校为例,2017年9月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大学生礼仪》,随后又增加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试礼仪》。在过去的四年里,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参与了更加系统的礼仪教育。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学校把礼仪教育贯穿始终。例如,大学生在出国前必须经过较为严格礼仪教育,学生志愿者参与校园活动之前必须经过礼仪培训,大型仪式前必须接受礼仪教育。礼仪课程和活动的不断开展在大学生中变得更受欢迎,特别是在毕业生中深受欢迎。通过礼仪教育,大学生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思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文素质得到了质的提高。   第二,完善大学生公共礼仪教材。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写公共礼仪教材,不断规范公共礼仪教学的内容,提高公共礼仪的教学质量。
  第三,教学内容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将传统礼仪和现代礼仪深入结合,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学习到必要的现代礼仪,而且在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传统礼仪中“尊重他人”和“礼尚往来”的原则在现在的人际交往中仍普遍受用。大学礼仪教育不应该完全西方化,不顾中西人文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仅仅传授大学生西方的礼仪,从而忽视或抛弃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第四,遵循公共礼仪的教学规律,侧重实践教学。古人云“行胜于言”,所以公共礼仪的特点之一是实用性和实践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礼仪文化的研究应该结合礼仪行为的训练,按照贴近实际生活的原则,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礼仪仪表、求职礼仪、社交礼仪模拟实际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以此为基础掌握礼仪标准并熟练使用,增进了解,加深其身临其境的感觉,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4.2 完善大学生公共礼仪行为制度
  第一,明确大学生的礼仪规范。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礼仪行为指导,从而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会大大降低。只有明确大学生礼仪规范体系,大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律可循,才能保证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将大学生日常礼仪行为纳入对其表现的伦理评价。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礼仪表现来评分,并将其作为个人获奖的参考依据。这不仅可以约束和监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而且可以激励他们改进礼仪。
  4.3 开展大学生能够广泛参与的公共礼仪活动
  礼仪活动究其源头是一项实践活动,礼仪的效果只能在实践中检验。广泛参与各种情景体验实践活动,这是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提高大学生礼仪意识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校园媒體和对礼仪的模范人物进行表彰和宣传,提高大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实践礼仪的积极性。不断加大礼仪实践活动的相关资金支持,开展各种礼仪活动,这样,在给大学生提供礼仪实践平台的同时能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礼仪素质。
  4.4 大学生的礼仪类教育需与教师的礼仪道德构建同步开展
  教育实施者的自我要求必须更高,受教育者受到教师道德表现的影响和引导。所以,教师应成为礼仪修养的先锋和示范者。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是学校里最直接的教育实施者,也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学生的模仿行为和“教师导向”很显著,教师的外貌、言行成为学生模仿的直接材料。他们的言行总是影响着学生,给其生动的礼仪类教育示范,这同时也是隐形教育的核心内容。
  4.5 构建优良的高校礼仪环境
  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自身气质及修养的重要、隐性的引导方式,对大学生的日常礼仪习惯塑造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都对此类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例如某艺术类高校提出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入“拜师礼”的环节,在特定专业课结课时推行“谢师礼”,一拜一谢这两个既简单有庄严的动作,将师生间的情谊深度升华与凝练。与此同时,还应该利用开学典礼、毕业晚会等特有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广传统礼仪仪式,积极增强大学生间情感层面的认同、激发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另外,通过利用广播、宣传栏、新媒体等多维度信息资源巧妙发挥校园传媒平台在礼仪传播方面的功能,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播出一些专家对于日常礼仪类的专题讲座、利用校园报纸专栏宣传名人名家修身处世之道以及典型的礼仪场景等。
  大学生的礼仪类教育应该成为系统工程,其需要一系列完整、高效的引导方式及平台,最终能够使高校的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综合发展、礼仪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合、礼仪养成和知识传授融通、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辅相成,因此,需要全社会、各类高校、每个家庭和所有学生共同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农迎春.高职院校渗透礼仪教育的途径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4):66-68.
  [2] 刘洪洪.大学生礼仪现状及教育策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6.
  [3] 吴娟.公共礼仪在人际关系上的作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5(8):2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056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