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经济调整中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战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导致了生产、分配以及交换、消费等方面的明显改变,在信贷与货币方面的调节也从任务、目标方面形成了改变。一方面国民经济当中通货量相对于需求量更多,这也促使经济生活存在许多的风险与隐患,促使货币发行控制重要性较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调整,协调的比例也会逐渐出现“短线”,从而促使重工业的服务方向逐渐转变。对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本文简要分析经济调整中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战略,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经济调整 货币信贷政策 协调战略
  在目前经济环境中,贷款超过了存款便需要扩大货币的发行,并提升通货量,但是通货量又会因为商品的流通从而形成客观性影响,导致量遭受约束。简单而言,稳定货币必须借助紧抽银根的措施,从而实现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但是做好经济又需要不断地扩大资金的融通,从而实现松动银根。在这矛盾的环境之下,做好经济调整中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战略便显得非常重要。
  一、从多层次经济关系中体现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属丁国民经济中综合性体现之一,在实行稳定通货政策的同时,其基础在于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平衡,尤其是在供求关系、供需结构以及经济机构等多方面均需要做好和消费比例的调和平衡[1]在目前货币政策之下,有必要按照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探讨以货币流通多层次的经济关系为主,并结合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实质性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政策的协同化发展。对于制约流通的货币和商品数量关系而言,其根本上属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的多元化比例关系,通货的情况需要从多个层次上进行探讨:一是制约市场通货量的首要因素在于经济关系,其属于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之间的供需关系,促使通货必要量货币和商品数量支架能形成变形,促使社会购买力和商品支架能形成平衡。供求关系的平衡是保障货币流通稳定性的关键;二是供求关系中复杂的供求结构特征,供求结构属丁影响通货状况的第二因素,社会购买力会直接决定需求与分布的结构,需求的结构也被划分为生产、劳务以及消费品等方面,分布需要按照城乡购买力以及团体购买力构成。商品的可供量则是通过不同价值的消费行为以及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构成,每一种不同的价值商品会随着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时期之下对丁品种、规格以及价格、档次的要求并不相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三是供求整体和结构的关系[2]。经济结构属丁影响货币流通的第三因素,农业、工业结构属丁国民经济重要结构,市场的商品可供量和社会购买力之间状况必然需要从农业与工业的不同比例角度形成改变,农业与工业的发展需要相对应,从而为市场的供需平衡维持基础,反之便不利于市场的供求平衡与稳定。对于农业与工业的内部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以及技术结构等特征,其属于制约社会供需商品的重要结构,合理的生产结构与产品结构可行的技术结构会直接维持购买力的需求,同时保障可供商品的结构平衡性,从而形成对货币、商品流通的制约;四是制约货币流通的第四因素在于投资结构。投资的结构会直接决定部门经济的结构,从而促使购买力的变化以及分布结构的变化。平衡性的供求、商品流通以及貨币流通应当相适应,必须具备一个科学的投资结构,同时做好生产性资源和非生产性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并做好牛产性投资部门与部门内外延投资、内涵投资的比例,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保障货币流通的正常性。
  二、维持经济增长,预防消费膨胀
  当前我国在市场通货量方面已经稳定超过了商品的供应需求量,同时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超出了数十亿,每年增长均在20%以上。对于这种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的不断积累,投资结构与严重失调的产业结构,导致供求关系和结构之间的不平衡,但是从加速的现状来看,同时也是凋整和降低积累水平的关键,实行过高的消费措施有直接关系[3]。近些年随着提升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税务方面的压力,再加上城镇就业、职工工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对于生产发展而言,也存在步伐过快的问题。按照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来看,每年劳动生产率超过了10%,这一种过快的速度必然会导致供求关系越发不平衡,从而促使货币流通出现偏激问题。对此,维持经济增长的态势是控制消费膨胀问题的关键。一方面需要维持经济增长,其关键在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的两种结构协调化发展。借助近些年的调整,工业与农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经济比例的失调问题也有所改进,但是重工业方面的服务方向仍然属于重点与难点,产品的结构与技术方面的调整仍然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对此,今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需要在于提升消费资料的发展,同时注重不同类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是影响投资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完善产业结构,必须做好投资结构的优化与改进,投资的重点应当放在扩大在牛产角度、提升投资效益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从内涵与外延多方面实现调整,从而促使产业、产品以及经济技术结构等多方面更加合理。
  三、构建商效信贷循环政策
  信贷供应的规模应当按照信贷收入的规模以及供应效果双方面决定,提升信贷的收入属于外延扩大信贷供应规模,提升供应效果也应当从实践、速度等方面决定。在服从稳定的基础上做好信贷决策工作,同时需要充分保障信贷资金的适度和理性,做好增值的高效益。这一种高效益则是以贷款政策的重点为核心,以筹集资金、择优供应、加快周转以及平衡收支。以筹集资金问题,应当从社会资金中着于,组织并疏导资金同时借助发展储备以及开办单位的定期存款等途径,构建经济补偿的方式,同时将消费资金转变为生产资金,将分散的资金以集中化处理,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效资金,借助这样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信贷供应的能力,从而预防预算外资金的冲击。在择优供应方面则应当按照国家经济的宏观决策考虑,优的标准在丁经济效果,但需要从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具体标准。按照经济调整的影响,信贷供应的重点应当放在消费品牛产以及能源交通运输等方面,将发展轻纺工业作为发展方向,并在注重重工业牛产的同时推动不同产业增值,从而为市场提升供应,实现资金回笼管理,为财政收入提供支持,平衡收支并实现财政性货币发行的需求,促使国民经济以更加良性循环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从经济调整角度来看,货币信贷政策的协调战略有着较高的经济影响。从宏观调控当中需要高度重视货币政策对丁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整体规模的调控,从而维持社会整体平衡,同时高度重视信贷政策所提供的经济约束性影响,强化对于瓶颈性产业以及落后产业的信贷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更高质量的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北麟,孙家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中外比较研究 兼论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J]财政研究,2016,20 (2);34-40
  [2]赵胜民,何玉洁.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与房价的影响分析——兼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J]经济科学,2018,31( 14):155-156
  [3]程方楠,孟卫东.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基于贝叶斯估计的DSCJE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7,14 (1):233-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1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