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Logistic增长模型研究了四种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条件,包括寄生,偏利共生,对称互利共生以及非对称互利共生。目的是给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中的共生活动以及相关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Logistic增长模型一般情况下多被用于牛物学,以此来分析和捕述人口的增长规律。除此以外,Logistic增长模型有时候也会被应用丁种群之间的共牛关系研究中。本文认为,产学研耦合共牛相当丁一种特殊的共牛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Logistic增长模型在产学研创新网络中分析产学研耦合共牛的关系。
一、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Logistic模型的设定
为了简化研究,本文假设了一个简单的系统,系统中仅包括一个企业和一个研究机构。在产学研系统中,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相似性,所以,研究中把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假设为同类的共牛单元;之后,假设e代表系统中的企业,r代表研究机构。并假设在t时Re(t)代表企业的能量,Rr(t)代表高校的能量。当企业与高校的共牛关系还未形成时,Ne则代表企业可能存在的最大能量值,M代表高校可能存在的最大能量值。系统会给定可能最大能量值,该值与企业和高校的特征密切相关。独立状态下的高校和企业,能量增长取决丁Logistic增长模型,而He,代表企业的平均增长率,Hr代表高校的平均增长率。在当前情况下,用R/N来表示某个共生单元能够实现的现实能量和该共生单元在实验模拟中能够实现的能量最大值之间的比例,R/N同时也代表自然增长饱和度。在这些约束条件下,R/N对能量的持续增长一般会存在一定的阻滞作用,并且用(l-R/N)来代表。Re(t)/N。代表某时参与共牛关系中的企业的自然增长饱和度,Rr(t)/N。代表某时参与共牛关系中的研究机构的自然增长饱和度;(l-Re(t)/Ne)表示某时企业未能实现的能量所占的比例,(l-Rr(t)/Nr)表示的是某一时刻研究机构未实现的能量所占的比例。Ge代表的是研究机构的R/N促进企业相关能量增长的作用程度,Gr则代表的是企业的R/N促进研究机构相关能量增长的作用程度。
二、多种耦合共生关系模式的稳定性研究
(一)偏利共生模式
企业和研究机构不仅可以形成互利共牛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形成偏利共牛模式。在偏利共牛模式中,双方不一定都可以从这一模式中获取能量,通常情况下,二者在共生的状态下能够产生新能量,但是产生的新能量一般情况下会被二者中的一方所获得,而剩下的一方则不能获得能量。虽然其中一方未能从共生关系中获得能量,但是它的能量也不会产生损失,这种模式表现为,在共生状态下其中一方的能量增长与其在独立状态下的能量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二)对称互利共生模式
对称互利共生模式的定义不同于前文所提及的偏利共生模式,与偏利共生模式不同的是,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研究机构均能够从二者的共生关系中获取到附加的能量,并且二者在这一关系中所获取的能量基本处于相同的水平。同时二者在对称互利共生模式中的地位也是基本相同的。相比于偏利共牛模式,对称互利共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较为优越的共生模式,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共生关系达到对称互利共生状态时,二者就很容易达到稳定状态。
(三)非对称互利共生模式
在非对称互利共生这种模式当中,企业与研究机构都能获得一定的额外能量,但是企业与研究机构所获得的能量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同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二者之间一定会有一方所获取到的能量比对方所获取到的能量多,而且企业和研究机构在这一非对称互利共生关系中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在这一模式中,二者中能够获取更多能量的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方可以进行能量的分配。反之,处丁被动地位的一方对于能量的分配权则较弱,但是只要是关系中的一员,无论哪一方都可以获取到一定的能力。因此,这种非对称互利共生模式被认定是依托型的共生模式。
三、产学研网络耦合共生网络的选择
通过对偏利共生、对称互利共生以及非对称互利共生几种类型的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的稳定性条件的分析和研究,给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中的共生活动以及相关的现实决策提供了一些理論上的依据。
(一)偏利共生
这一理论虽然存在稳定解,但是现实的产学研共生活动
当中,偏利共生无法使得企业与研究机构达到双赢的局面,因此在现实中,偏利共生模式基本不能够实现。而且即使这一模式存在并且被现实的使用了,也不会产生稳定的结果,反而会逐步转化为对称互利共生或者非对称互利共生。
(二)对称互利共生
这一模式达到稳定状态时,企业和研究机构都会获得额外的能量并且促进对方共生能量的增长,但是却不会超过企业与研究机构独立状态时的能量增长。这说明耦合共生关系对产学研能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限制。对称互利共生模式所产生的风险较小,被广大学者认定为是产学研耦合共生关系中一种比较理想并且比较受认可的模式。
(三)非对称互利共生
这一模式对于共牛能量的分配虽然不同,但双方的能量都会有正向的增长,在这种模式中,得到稳定解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即共生中的双方在体量和对另一方的的影响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对称互利共生与非对称互利共生同时大量存在时,非常有可能形成嵌套形式的产学研耦合共生网络。共生关系中较大的共生单元之间如果处于对称互利共生关系中时,就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很多规模比较小的共生单元形成较为稳定的非对称互利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张雷勇,冯锋,肖相泽共生网络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2(7):22-23
[2]王璐璐,张卓,刘一新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 08):94-99
[3]汤勇力,张海文,胡欣悦产学研创新网络分析——以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网络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 04):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1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