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彤 陈 怡
[摘要]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及其现状的论述,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原则,提出了几条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现状 设计原则 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作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必将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而不断健全、完善,这对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和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综合目前企业的管理经验,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授权控制。授权控制是指企业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这些人员就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每一个过程、环节责任、权利明确,使某些事件在发生时就得到了控制。
2.分工控制。分工控制是指对于相关的职务,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这一控制制度使经济业务在处理时,有关人员能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
3.业务记录控制。业务记录控制是指在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时,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及时和正确。
4.财产安全控制制度。财产安全控制制度,是为了确保企业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措施。
5.书面文件控制。书面文件控制是指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把企业对于经营管理的要求,有关注意事项等制成书面文件、规章制度,下发给各级工作人员,或悬挂在办公室、仓库等公众场合。
6.人员素质控制。人员素质控制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证企业各级人员具有与他们所负责的工作相适应的素质,从而保证业务工作的质量。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1.企业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很多国内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企业大多把内部控制看作是一堆堆的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未理性化。
2.管理权责不清。目前,有很多企业的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3.预算管理不规范。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是由总经理组织编制,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董事会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预算管理中董事会职权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从而兹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削弱了预算管理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为内部控制留下了隐患。
4.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我国企业控制活动中很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有效。计划可能是好的,但由于没有人去考核、去检查或者说没有认真的去考核、去检查,而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其执行效果可想而知。无论我们的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三、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原则
1.相互牵制原则。一项完整的经济业务,如果是经过两个以上的相互制约环节对其进行监督和核查,其发生错弊现象的的几率就很低。就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说,相互牵制必须考虑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个方面的制约关系。从横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需有来自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协调运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证明;从纵向关系来讲,完成某个工作需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只有经过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的核查和制约,才能使发生的错弊减少到较低程度,或者即使发生问题,也易尽早发现,便于及时纠正。
2.成本效益原则。企业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从控制的角度来考虑,参与控制的人员和环节越多,控制措施越严密复杂,控制的效果就越好,其发生的错弊现象就越少,但因控制活动造成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一定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一般来讲,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因此,控制点设定的数量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立、易于操作,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
3.岗位责任原则。内部控制的设立是与企业的管理模式紧密联系的,企业按照其推行的管理模式设立工作岗位,并赋予其责、权、利,规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处理程序。责任和权力是岗位责任原则中的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岗位责任,就要赋予此岗位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权力,切忌出现岗位责任不明确、权力不清楚的现象。岗位责任主要解决的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在设置岗位时必须考虑到授权岗位和执行岗位的分离、执行岗位和审核岗位的分离、保管岗位和记账岗位的分离等,通过不相容职责的划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
4.协调配合原则。协调配合原则要求各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协调同步、紧密衔接,避免只管相互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做法,导致不必要的扯皮和脱节现象。为此,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保证经营管理活动连续、有效地进行。
在内部控制中相互牵制是基础,协调配合是升华,因而,协调配合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如果企业行使控制监督职能的人员在思想道德上、心理素质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未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和要求含混不清,连最基本的岗位责任也不能执行到位,那么,再谈协调配合显然已不能胜任。
四、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根据上述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原则,提出以下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部各种风险因素,必须从环境及其风险入手。控制和风险的概念紧紧相关,特别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
2.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有:授权审批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审核监督职务。
在内部牵制中,必须对关键岗位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轮换频繁一些,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如会计人员的委派制和轮岗制的结合。
3.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1)实行垂直的财务管理。公司内部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委派管理,财务人员对上级财务负责人实行实线管理,对所在单位负责人实行虚线管理。财务人员的工资发放、绩效考核由上级财务负责人考核。公司的财务部门实行统一的成本中心,作为预算编制的单元。
(2)合理划分财务内部职能。财务部门内部设置会计核算组、资金管理组、资产管理组、预算考核组等小组负责公司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组负责公司的财务核算,财务制度的制定等;资金管理组负责公司的资金管理、账户管理;资产管理组负责公司的投资、资产的管理;预算考核组负责公司的经营收入计划、成本计划和收入、成本的分析。
4.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地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经营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并、或由企业会计人员兼任审计人员的现象,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正确执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36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