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油画保护与修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中国本土油画文物“修复时代”的来临,诸多病害严重的油画亟需进行保护修复,油画保护修复人才匮乏的现状以及修复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分析了国内油画保护修复人才培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以安徽博物院承办的两期培训班为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探析了适于我国油画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与方案,提出了以项目带动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期推动我国油画保护修复事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油画病害;保护修复;人才培养;项目带动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中国油画作为舶来艺术,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历史,积累了大量不同时期的油画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充当着重要的艺术角色,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油画受环境和人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颜料层脱落、起甲、龟裂、褪色、光油老化、画布糟朽等各种病害,严重影响了画面效果,更有甚者让人们难以辨别画面的本来面目。因此,油画保护修复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是由于油画专业保护修复人才匮乏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如何做好保护修复工作成为制约我国油画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瓶颈。本文就目前全国油画修复人才培养问题展开调研和考察,以安徽博物院承办的两期培训班为例,分别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探析适宜我国油画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与方案,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油画保护事业的开展。
  1国内油画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油画保护人才的匮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文博系统内油画保护修复人员不超过40人,相对于大量亟需保护修复的油画作品来说如杯水车薪,这些作品中还有许多属国宝级文物。可见当前我国油画保护修复力量是相当匮乏,修复任务也极为迫切。
  近年来,油画修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人们意识到油画保护和修复人才是决定油画保护修复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些人开始关注、研究油画人才培养问题。目前国内油画保护修复人才培养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一是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徐悲鸿纪念馆等文博单位通过人才引进合作培养自己的油画保护修复专业人才;二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院、中国油画院、广东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少数几家美术类机构有油画修复工作室,但是人员较少,设备也不齐全;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有油画修复专业,但是目前整个教育系统还不完善;三是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各地文博机构承办“油画保护与修复技术”专题培训班,在全国文博系统产生了良好反响,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但是这远远无法满足我国现存油画保护修复的需要。
  2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探索
  油画因其制作技法、制作材料的差异,致使我国本土油画具有欧美油画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使其保护修复方法和材料异于欧美,不能采用完全“拿来主义”的方式来保护修复我国的本土油画。因此必须结合国内本土油画存在的各种病害问题,归纳总结适合我国本土油画保护修复的相关技术和油画保护修复专业人员培养的模式方法。
  2.1项目带动专业人才培养
  安徽博物院于2012年和2014年申报了两期《安徽博物院馆藏潘玉良油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项目,对安徽博物院馆藏26件潘玉良油画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以此为契机,安徽博物院在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举办了“油画保护修复基本技能初级培训班”和“油画保护与修复技能高级培训班”。
  以项目带动实施单位的保护修复实验室建设和全国油画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规范油画保护修复技术和档案记录方式等,促进我国油画保护修复整体水平的提升。“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成为安徽博物院对未来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2.2跨专业人才分层进阶式培养模式
  油画修复与其他材质文物修复一样,绝对不是单一学科能够完成的工作,它更体现着多学科的互补与交叉。成功开展油画的修复工作,除了美学、绘画功底之外,化学、材料学的知识背景绝对不可或缺。所以,油画保护修复绝对也需要依靠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团队开展油画的保护修复显得尤为重要。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也成为油画修复繁荣与发展的源动力。
  安徽博物院本着“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原则,邀请了不同油画修复机构的精英骨干教师前来授课,旨在培养学员的同时,加强行业内油画保护修复体系及团队建设,为后期开展油画保护修复工作奠定基础。
  参加培训人员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设置了初级到高级分层递进式培养方案。其中,针对跨专业学员设立初级班,以临摹油画为切入点,在对油画绘制整个流程基础认知的前提下,再以油画病害类型及保护修复方法为主题,由知名专家进行理论和实践授课。依据第一阶段基础培训,进一步晋级开展高级班培训,其培养方案主要针对不同的学派(因国内油画保护修复行业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存在不同的派系,如俄罗斯学派,美国学派、欧洲学派等)聘请了专家教授传授不同派系油画的修复技法和材料使用,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帮助学员如何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找到适合国内油画的保护修复方法等。
  2.3“理论-实践-研究”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在“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过程中,油画修复的教与学、学与用、用与研得到了有机结合。通过理论授课提升了学员的保护理念,让他们了解油画先进的保护方法和修复技术;通过项目实践课程的训练,让学员掌握保护程序和方法、各类病害的处理方法及修复材料、修复档案资料的记录、整理及保护修复报告的编写;通过实验室实习让学员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以及油画保护修复的相關知识和技能,能够配合我国现存油画开展相关的保护提取与修复等工作;通过油画修复培训技术研讨和修复项目开展等环节,深入交流油画保护与修复技术方面的专业性问题,拓展了学员油画保护与修复技术的视野,提升了保护修复理念和科学分析研究能力,创新了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思维模式。   2.4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和精品课程设置
  油画保护修复培训过程中聘请了28位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安徽博物院等文博单位以及南京大学、广东美术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老师,他们是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行业及国内外油画修复行业不同派系(如美国、欧洲、俄罗斯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修复师)的顶级教授专家,在国内外油画修复和文物保护领域造诣颇深,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根据自己从事的油画保护修复的方向和研究重点带来了600多课时的精品课程,其中理论课程150学时、实践课程480学时,授课内容囊括了文物保护理念与原则、油画修复的核心内容,诸如现代科技分析检测技术在油画修复中的作用与应用、不同油画病害所采用的保护修复实践技术以及相互之间作用原理、油画文物从提取到完整修复整个流程中的细节分析等。
  在培训的实践操作阶段,指导老师以18件黄绍京油画的保护修复为实践对象,通过分析油画保护修复的经典案例与学生展开互动,全程指导学员完成油画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修复实践。
  专家从文物保护修复理论、油画技法发展及现状、油画修复相关检测分析等方面内容入手,介绍了与油画保护修复有关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分析油画保护修复的经典案例,使学员掌握了油画保护修复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程序,油画保护修复的关键技术等;学员对油画保护修复中的可逆性以及可识别性原则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全面提升了学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
  2.5教学形式创新
  两轮油画修复培训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学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了教学形式,不仅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还有理论研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等多样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培训的实际效果。经过两级进阶式培训过程,学员修复了馆藏26幅黄绍京的风景和人物油画,包括纸本油画、布面油画、木板油画三种类型,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凸显。学员增强了动手能力,学会了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油画保护修复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是以项目为基础,用项目带动油画保护与修复科学研究以及本土修复人才培养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二是区分人才层次和明确培养方向、强化跨专业跨学科交流、合理引进人才并人尽其用、保持油画修复队伍的稳定性是油画保护和修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点。三是文博系统与高校、企业联合,开办油画保护修复专业,开展科研项目,是推动文物保护和修复行业人才培养及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利用网际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分享也将成为油画保护和修复学习的新渠道。五是如何培养因地制宜、因物设方、就地取材的能力,将油画保護与修复同当地人文历史接轨,同当地风俗地理结合,研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和政治文化相符的修复方式,也将是人才培养的一大课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98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