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的结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供给侧改革形式的不断变化,产业竞争环境的复杂化、多元化特征,对事业单位内控运行机制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一方面,事业单位的传统经营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内部发展的需求,财务管控理念、技术的改革成为必然;另一方面,现代预算理念的深入影响也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形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建立符合内部实践发展需求的预算机制成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绩效控制 执行标准 专业队伍
财务信息可以完整、清晰地反映一段时期内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以财务信息为基础制定具体的预算方案,对阶段性财务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也能够对单位下一阶段的资源配置、项目决策的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指导,是现代事业单位优化财务内控运行机制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阶段在财务会计领域全面落实预算机制的重要性及管理问题
(一)在财务会计领域全面落实预算机制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主要会计工作包括预算控制、收支账务、投资项目等内容。事业单位依照法规要求,对单位内部的资金资源、项目资源以及产业等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单位财务工作清晰。与此同时,单位财产的利用方式需要经由上级部门审核,保证财产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此,依照单位经营的历史财务数据及当前建设项目等内容,进行预算的合理编制,不仅是提升单位项目资源整体配置效率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控制财务风险的基础。由于事业单位的组织主体、经营形式、审核标准等与社会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实际的预算控制规划、执行形式也存在区别。事业单位的主要经营目的在于服務社会,因此具备公益性、社会性的特征,在财务会计领域全面落实预算机制对社会基础服务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落实预算机制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行的预算控制机制应以会计信息为导向,对预算进行编制与调整。然而,在单位实际预算管控过程中,往往由于编制、监管、审核等方面存在漏洞,预算管理因此出现漏洞,全面预算的整体目标无法有效落实,出现该种问题的原因包括:
1.工作对接效率过低。事业单位在开展编制工作之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对各部门的预算标准、需求、上一阶段数据等信息收集不全面,使得预算工作出现漏洞,工作对接的效率达不到要求,各部门的财务诉求得不到满足。与此同时,由于预算涉及的数据内容较为宽泛,会计信息需要经由工作人员筛选,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2.预算审核不具体。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审核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控制机制,对于预算目标的完成度、偏差及出现执行偏差的原因等问题了解不全面,使得预算工作没有具体的监督机制作为约束。预算机制的落实情况与执行工作的管理成本很难得到准确的评估,进一步导致了财务预控难度提升,经济活动缺乏动态监管,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益得不到保证。
3.预算编制可操作性不强。现阶段,有传统预算理念、模式、方式的影响,部分财务人员仍旧保持着原有的工作观念,在预算编制的实践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对现代技术的认识与理解不深刻,尽管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但由于操作、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应用效率不高,存在观念滞后问题。与此同时,管理、领导阶层对全面预算知识了解不全面,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制定、执行与管理部门,进一步影响了财务预算反馈、监督、指导等职能的发挥。各部门更注重财政拨款,对资金的利用规划及相应的预算指标完成情况不够重视,使得财务方案难以落实到实处。
4.预算规划执行流程不规范。现阶段,在事业单位实际预算管理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依照具体需求提供预算要求,然后在财政部门进行汇总,在核算项目资源后,确定预算指标。在这一流程中,对预算内容缺乏审核、执行报表的回复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极大地阻碍了预算管理指标的落实,工作模式不规范,导致预算方案缺乏权威性,各部门不依照实际情况随意调整的现象频发,进一步降低了会计工作中预算管理的可行性。
二、深化财务会计与全面预算对接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划分会计、预算科目的类别
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预算机制的运行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为更好地在财务控制全过程中落实预算规划目标,需要财务部门对具体的执行科目进行细化,区别会计科目、预算管理的内容,统一财务控制与预算执行的工作目标。例如,事业单位在开展实际经营项目的过程中,对会计科目进行明确的划分,将相的财务内容具体归类,然后依照预算项目的内容进行对照,确保会计核算的效率性与准确性。
(二)制定预算执行标准
新会计制度的全面推进,使得原有的会计处理、核算形式发生了转变,事业单位应依照新准则开展会计活动。与此相对应的,预算管控机制也需要进行配套的调整,及时填补管理漏洞,适应新制度要求。在财务控制的全过程,应对账目进行有效监管,落实阶段性预算方案,以收支详尽、成本平衡的原则开展预算工作,保证经营活动的实际效益。
(三)规范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由于财务理念、管理形式等方面的限制,事业单位在落实预算机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形式重于实质。为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领域预算控制的实效性,将资金利用落到实处,首先,应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监督机制,对各环节的财务状况进行动态监管,利用数据信息技术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高效、准确的筛选,简化信息处理的流程,通过数据集成为预算编制提供基础;其次,应组建专门的管理小组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等工作进行控制,避免因为方案执行偏差而造成不必要损失;再次,在审核工作中,应规范审核形式,通过多环节、高效率的审核工作,确保编制方案与单位长效发展目标的统一,为财务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四)强化预算绩效控制
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财务会计工作和预算管理工作时,必须在财务准则的框架下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的、完整的、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结合内控制度建设,对单位财务行为做到实时监控。在预算管理全过程实施绩效管理,关注预算管理的投入产出比,设定绩效考核目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绩效考核节点和绩效考核周期,以此来提升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的效果,提升财政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科学性。在整个预算绩效考核中,绩效评价是中心工作,结合完整、准确的数据与自我评定,将绩效目标与实际取得的绩效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问题,把薄弱环节找出来、想办法、找对策,提出整改措施和时间表,及时解决。
(五)构建专业化预算管理队伍
目前,在新会计制度的大背景下,应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财务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财务人员能否合理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因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力度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通过组织财务人员学习财经法规,并定期开展技能课程和技能活动,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定期向财务人员宣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财务人员树立起端正的工作理念。
三、结语
现代财务理念的广泛普及,市场机制新时期的改革调整,为事业单位创新财务管理机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建立起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现代财务体系成为单位优化资源统筹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更好地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单位应通过组建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团队、优化审核机制、创新预算理念、规范预算执行标准等方式,在内部建立起高效、科学的预算系统,为事业单位新时期的建设工作提供财务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林.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重要影响浅析[J].经济师,2019(03).
[2] 马震.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学习,2019(03).
[3] 丁晓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财经界,2019(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1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