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 华
[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确立主体风格的独特办学理念,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坚持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过程模式的适时创新,才能真正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
一、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从整个高职教育的格局看,高职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和上升期。高职教育在数量上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质量发展上,在内涵建设上仍处于发展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高涨,但办学目标不明晰、定位不准确,注重生存的因素多,考虑发展的因素少,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普遍缓慢。目前,高职院校办学局限于行业系统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地域性,缺乏国际交流,国际化水平低;教学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产学研不能很好地结合,成为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教学质量仍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质的飞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前景、知识的特殊能力等缺乏科学调查和分析,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尚未形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恰恰也是一所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社会衡量高职教育价值的主要尺度,构成了高职院校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理念
1.确立主体风格的独特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高职院校的灵魂和精神资产,体现高职院校的主体风格与独特文化,反映了高职院校发展的侧重点和特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它的确立,将从整体上对高职院校的走向起着统筹和指导的作用,支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起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使其成为高职教育的旗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零距离”的办学理念使其成为31所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在办学理念确立的过程中,要通过形成高职院校的主体风格来确定高职院校的本质内涵,展现高职院校自身的独特优势。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正呈现出后发优势。以上例子证明,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知识创新层出不穷、高职院校竞争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办学理念的确立是高职院校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办学理念确立之后,不能只停留在表层,务必要将其渗透到全校每一个成员的头脑里,落实到全校每一个成员的自觉实践中,表现于全校每一个成员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上。
2.坚持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一种更为贴近市场的办学类型,无论是资金来源、招生生源和就业途径等,更多地需要依赖于市场竞争而获得。市场调研证明,用人单位更看重高职毕业生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关键能力,包括职业技能、人际技能、动手能力、市场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如何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可以采取四种策略。
(1)整体策略。是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改革。从解决高职核心技能培养问题着手,确立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在高职教育核心技能培养的方向上确立明确的目标。在核心技能和专业技能相互协调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局面下,不同专业对核心技能的侧重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要针对不同专业确立不同的核心技能培养目标。
(2)课程策略。是指构建技术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中,协调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三类课程的逻辑关系和比例,是优化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在拟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应大幅度削减理论学时,提高实训的比重,这两部分应各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左右。同时,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公关礼仪、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企业知识等课程的学时应占20%左右,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革新必修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教会学生“外语应用”、“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技能;其次,设计选修课程,如: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化训练》、《创业基础教育》、《公关礼仪》等课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的能力;另外,注重利用院校的大环境,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等多种途径,在整个学院范围内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大环境,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与人合作”、“自我提高”、“革新创新”的能力。
(3)渗透策略。是指在高职教育各个教育环节中渗透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以潜移默化为重要方式。除了开展课程改革以外,还要通过专业教学、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渗透关键能力培养,形成全方位的关键能力培养网络。在专业教学方面,加强核心技能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整合,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方面开展关键能力的渗透作用。在校园生活方面,学生社团、网络生活、寝室文化、创业活动是实施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创建具有高职特点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准社会化社团管理模式,建立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网络环境,积极创建健康文明的寝室社区,组织学生职业技能活动。比如,从事服务行业,涉及同客户打交道,要求具备较强的交际技能和市场开拓力。因此,人才培养应有前瞻性,应注重在各个教育环节中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潜质。
(4)模式策略。高职院校在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如: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等,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模式有效的推广。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要解决培养模式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订单式培养”推动的广度与深度。订单培养实现就业与岗位(群)的捆绑。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工作经历和体验,即岗位职业人的上岗、顶岗锻炼必不可少。订单培养的核心就是工与学的交替,一方面培养岗位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突出培养学生“职业人”特有的职业素质,即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从而顺利实现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独立存在。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高职教育首先要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是瞄准应用型人才规格,再次是瞄准职业岗位(群)的技术要求和技能升级。从个人发展来看,由于社会职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从业人员面临着从业、失业、转业、从业的循环过程,高职应成为其生涯开发的必要条件,其发展的内涵从社会的外在需要转化为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因而高职教育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之具有职业迁移能力。
3.坚持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过程模式的适时创新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达程度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与文明程度同步。高职院校是技术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主体,更有企业、行业、社会机构、政府及公共服务机构等的协调参与。目前高职教育的背景复杂,办学基础和实力的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明显,高职教育过程脱离产业现场实践成为人才培养创新的最大障碍,而如何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为目标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要健康和谐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建立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干部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学术指导委员会,并参与教学和管理,特别是参与专业开发、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评估、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的论证和决策。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合作,企业为教师提供科技创新的舞台,包括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方式方法、专业品牌创新,特别是实践性教学手段的创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坚持这样一个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才能使之成为创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2)坚持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而言,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型科研能力上。高职院校是应用性研发的重要阵地,建立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可更好地服务社会。创建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职教育的办学机制,依托行业,创建科技服务平台,从而形成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的局面。如科学建立与运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在符合产学利益和效率前提下,促进产、官、学合作,丰富高职教学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行业和专业性特点,同时产业结构又具有较强的地域化分布特点,因此地方政府、产业、学校可以加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建设办学和培训基地,优化办学体制与机制,更有定向性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技术专家、技术员和高技能人才,行业和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可以推动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强化人才培养专业精神和水准。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高职院校只有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方向,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区域内的功能与作用,主动介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心,成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的咨询中心。在专业设置和课程、环节培养中应结合就业导向进行设计。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也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专业既包含着学生对教育产品的需求,也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就业方面。因此,高职专业设置和布局必须坚持在灵活性中追求相对稳定性的理念、集群化推动下的分散化理念、口径大小适度的理念、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协调统一的理念。在专业设置的内容上要有适当的宽度和深度,主要基于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今后的发展潜力。从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来看,人才培养一定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指向性,因此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要体现职业性和高等性的统一。注重学校间、校企间的资源互补,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虚拟教学等手段,建立技术知识行为与人际合作、生产环境维护等细节教育的联系,构设必要的技术和技能培养情境,以弥补学校教学与实际就业应用的差距,重点加强核心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关键能力的岗位针对性。如此培养的人才,其技术和技能效益才不会被非技术素质(劳动纪律、工具维护习惯)等的不足所损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具有专业精神和水准。
同时,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设计既要注重应用性,也要体现一定的技术含量,使该专业对应的岗位处在可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身份特征的位置;加强生源需求和企业需要之间信息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专业选择。注重在就业后的工作中逐步地积累和提升,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使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0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