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方保 王震声
[摘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联结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桥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熵权视角,建立模糊评价模型,并对苏北地区进行实证研究,为制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熵权模糊评价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为区划单位的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腾飞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中,是指导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理论。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大而化之,不能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应有所区别;二是 一些指标分类标准的界定较为模糊,指标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别较多,没有考虑统计实践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数据支持的可行性;三是许多评价方法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多,比如理论分析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等。为了克服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出现的上述不足,本文采用较少的指标来反映尽可能全面的内容,并充分挖掘已获得数据信息,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客观地对苏北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
一、评价模型的建立
1.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模糊性的界定
中国学者(胡涛 1994)提出辨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准则是递增性、协调性和稳定性。结合苏北实际情况,根据各县可持续发展与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将区域系统分为强持续发展系统、中持续发展系统、弱持续发展系统与不可持续发展系统4种类型。
(1)递增性指标
用区域发展速度(a)来衡量递增性,通常用GDP增长率来反映这一指标。据研究,我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以7%~10%为宜(陈锡康 1994),a取值过低固然不行,但过高也不合适,根据苏北各县情况,这里取9%,用Γ型隶属度函数(贺仲雄 1983)来进行模拟,表达式为
可以看出,a=9时,μa=1,强持续发展系统;当a≤0时,μa=0;当a趋于无穷大时,μa趋于0,这都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系统。可见a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适度。
(2)协调性指标
协调性是指可持续发展系统各组分(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等)是协调发展的。根据苏北各县实际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用以下4种协调度指标。
①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的协调度(b),b=粮食年增长率b1/人口年增长率b2,b与区域持续发展系统的关系是当b1<b2时,区域系统不能持续发展;只有当b1≥b2时,区域系统才能持续发展;而且b值愈大,愈有利于区域持续发展。据此,b的隶属度函数可以采用以下线形模式:
②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度(c),c=工业产值的年增长率(c1)/农业产值的年增长率(c2),据研究(韩湘玲等 1994),人均GDP在300美元~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以不超过3∶1较为协调,据此,可采用对称梯形模式来构造工农业协调度的隶属函数
由(3)式可以看出,当c值为200~300时,μc=1,为强持续发展;当c值超出以上范围,μc与c为线性关系;当c值小于200时,μc随c值的增大而增大;当c值大于300时,μc随c值的增大而减小。
③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协调度(d),d=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d1)/第一、二产业产值之和的年增长率(d2),从苏北地区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只有当d>1时,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b指标类似,可以构造d的隶属函数
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协调度(e),e=GDP增长率(e1)/生产过程物质消耗增长率(e2),e与区域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当e1>e2时,说明经济发展速度是建立在高消耗、低收益的的基础上,区域系统将不能持续发展;当e1>e2时,表明物质消耗少,效益高,区域系统持续发展,且e愈大,愈有利于区域持续发展。据此,e的隶属函数可表示为
(3)稳定性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度(f),f=GD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值的年绝对差值(f1)/区域平均值(f2),构造f的隶属函数(贺仲雄1983)由(6)式可以看出,f值越小,稳定度越大,区域越能持续发展。
2.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使指标权重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符合客观实际,我们从数据的本身来挖掘信息,权重的确定采用熵值法,权重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2)对决策矩阵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X*,并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指标的比重,得:
(3)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j,其中,
3.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1)选择因素集(X)X={x1,x2,…,x6};
(2)设定评价集(Y)Y={y1,y2,y3,y4};
(3)确定各因素的权重(WX),记为WX=(w1,w2,…,w6);
(4)给出单因素评价矩阵(R);
(5)模糊综合评价(B)B=WoR,采用模糊集的最大最小运算法计算B,取隶属函数最大的等级作为评判的结果。
二、实证分析
1.这里因素集采用X={x1,x2,…,x6}={a,b,c,d,e,f };评价集采用 ={强持续发展,中持续发展,弱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选择2003年~2004年苏北地区24个县(县级市)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计算,根据上述所建模型计算出因素集(X)中各因素的权重WX=(0.1236,0.06,0.0564,0.0776,0.606,0.0764)。
2.求单因素评价矩阵。为了提高辨识效果,用辨识指标a、b、c、d、e、f的频率(rij)表示,采用1994年~2004年共11年资料计算rij,各辨识指标按隶属函数分为强持续发展、中持续发展、弱持续发展、不可持续发展4组进行频率统计。采用河南大学秦耀辰教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研究结果作为辨识指标的分级数据,如表1所示:
3.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如盐城市响水县的评价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B中最大元素为0.606,与它对应的是不可持续发展系统。
对结果作如下处理,令B’=(B1’,B2’,B3’,B4’)=(B1×90,B2×80,B3×70,B4×60),则B和B’会有不同甚至相反,采用折中处理。通过计算得出运算结果如表2所示:
三、 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苏北地区有10个县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系统,占县域总数的41.6%,接近一半,有6个县属于强持续发展系统,占县域总数的25%,分别有4个县属于中持续发展系统和弱持续发展系统,各占16.7%。这就说明,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部分地区只是弱持续发展,这与我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不相吻合的。对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地区,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找出主导障碍因素。
所谓障碍因素是指在单因素矩阵第四列(不可持续发展列)频率在该行为最大的因素。以响水县为例,根据评价结果,主导障碍因素有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不协调,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不协调。说明该县粮食产量增长太慢或是人口增长太快,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经济发展过度的依赖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推进城市化战略,增强城市集聚效应。为此,当地政府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延伸农产品的产业价值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这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同时要矢志不俞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生产要素向城市的集聚过程,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节约大量的土地、水、交通、通信等资源,能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最后,当地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城市建设和工业突破的同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本着资源节约和资金集约的原则,优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尽可能的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参考文献:
[1]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学林出版社,2005.1 47-48
[2]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37-248
[3]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3:56-58
[4]龙如银: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89-202
[5]马锐:模糊数学模型在投资决策分析中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01)
[6]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05年
[7]秦耀辰:区域系统模型原理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4.95-96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