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地名文化的初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的地名为研究对象,根据南海区各镇街地名的起名渊源、历史故事以及周边地理条件等因素探究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从通名和专名两个角度来分析南海区地名背后蕴含的地理文化、宗族文化、经济文化、物质文化等。
  关键词:地名;地名文化;南海区
  一、地名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著名的地图学家曾世英先生给地名的清晰定义:“作为泛称,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作为专指,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可见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名称,它更多是一个文化象征,每一个地名都有其渊源及其累积下来的深厚文化,探索这些地名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演变。
  地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会呈现地域性、符号性、社会性、文化性、变异性。具体来说,首先,地名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它必定受该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通过一定的社会风俗、文化环境、宗教信仰、经济政治等共同作用下表现出特定的地域性。其次,地名本质上就是地方的名称,而任何名称都要以一定的符号作为载体,在使用过程中必定表现出符号性。再者,人们之所以在广阔无边的土地上划分边界,从而确定地名,是因为人们有这种客观需要,人们需要用地名为自己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会表现出社会性。接着,地名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多面体,它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地名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渊源,因此具有文化性。最后,由于某种共同的心理趋向或某种相似的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影响,人们在命名某个地方时难免会产生重名现象,即一个地名可以指代多个地方。这样一来,地名就会出现变异性。
  在社会生活中,地名使人类生存的空间变得清晰分明,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有计划的各种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地名也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除此以外,地名具有追思先贤、缅怀先烈的功能,并由此具有启人天赋,迪筑未来的作用。在历史功能上,不同时代的同一地方的不同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历史特征和时代特征,通过对比古今地名,我们就可以窥探历史文化变化的痕迹甚至自然或社会环境的变迁。
  二、佛山市南海区地名通名文化研究
  (一)通名与地理文化
  南海区地貌单元主要有三角洲平原、丘陵、低山,因此少不了与“山”相关的地名。根据《南海市地名录》(1997)的统计,有88个与“山”有关的地名,其中通名“岗”的使用最多。其次,南海区的地名中还有通名“岳”“岭”“峰”“山”等以表达不同地区的地势和山貌,罗村和桂城区域平坦很少有以“岗”为通名命名的地名;南海区西北、西南地势较高,区域内有少数以通名“峰”和“岭”命名的地名,如秀峰、永峰、狮岭,而九江片区有以“山”为通名来命名地名。
  南海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水量充足,河流交织汇合从而形成密布的水网,东南部地势较高,多冲积平原,而西南部地势低洼,多桑基鱼塘。因此南海区地名自然也少不了与江、河、塘等密切联系的自然实体地名,这些地名多反映南海的水文特征。对《南海市地名录》的统计,南海区与水貌相关的地名共有278个,其中以“涌”为通名表示水文特征的地名占多数,一般此通名用以命名水道或河流,如南沙涌、吉利涌、深冲涌等,且不仅仅只是河涌,约有34个村落的地名也带有该通名,如华涌村、沙涌村、李涌村等等。另外,也有少数人文实体地名直接以“江”“河”“冲”“海”作为通名,如九江、花地河、藤冲等。其次,带通名“滘”、“沥”的地名,如叠滘、滘边、大沥、沥口等,表示河沟、细涌交集之地;带通名“沙”、“塘”、“涡”的地名,如涡北、涡南、小塘、莲塘、沙坑等,表示该片区域地势低洼且湿地多。
  (二)通名与宗族文化
  在《南海市地名录》中,可以找到有43个以“家”为通名命名的村落名称。姓氏地名一般以“姓氏”+“家”组成一个村的名字,如冯家村、唐家村、朱家村、三江口谭家村、廖家村等,但这样命名就会造成村名的重复,如金沙镇和丹灶镇都有陈家村,丹灶镇有两个何家村。另外,也有3个村落是以“家庄”“家寨”为通名来命名,比如梁家庄、麦家庄和伦家寨。除此以外,有不少地名直接以姓氏开头来组成一个村名,如冯村、简村、陈村等等,也有少部分姓氏地名是以姓氏加上一种地理地貌来命名的,如邓岗、孔溪、罗涌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区的村落除了多以“家”作为通名来命名外,还更多的用“边”为通名来命名,也就是“姓氏”+“边”组成一个村落名字,这是南海区姓氏地名的一个独特的地方。据统计以“边”为通名命名的村落名多达100处,数量是以“家”为通名命名的村落一倍,可见南海地域的宗族色彩浓厚。南海区以“边”为通名的地名众多,很大部分是表达一种宗族界限,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姓氏地名。但并非所有带“边”的地名都是姓氏地名,有少部分如滘边、坑边、北边、西边等等只是表示一种地理界限或者是方位界限。
  古时人们划分领地必先确定边界,而这里的“边”就是指两地之间所划定的地域界限,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举个例子,如“徐边”,这里的专名“徐”代表了这片村落的原著居民大部分姓徐,通名“边”表明这里已劃定了界限、确定了地域范围,简而言之,这里就是徐氏大宗族的聚居地。这样的地名在南海有很多,如谢边、钟边、张边、田边、谭边等等。这样的村落命名方式无疑有它的好处,可以使人清楚知晓这块村落或地域住着哪个姓氏的大宗族。但大量村落地名以这种方式命名,难免会使得地名的重复率提高,如南海区就有三个叫徐边的村落,两个谢边村落等等,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地方之间的辨识度降低,不利于地方独特性的发展。
  (三)通名与经济文化
  南海区的地名中,以“圩”为通名反映经济贸易的地名较多,而“圩”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称集市。实际上,韦树关(2003)曾指出:“作‘集市’解的‘圩、墟、虚’实际上是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的写法。‘圩、墟、虚’三个字中,‘虚’出现最早,‘墟’次之,‘圩’最晚。”市集、墟场等同外界的联系侧重于经济方面,其范围局限于附近乡村,贸易经常。   南海区存在着众多市墟,因此以“圩”为通名命名一个市墟比较常见,在《南海區地名录》统计出带圩的地名有36个,这些通名都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南海区的经济文化。这些市墟地名一般以当地镇乡名字或管理区名字+“圩”组成,如丹灶圩、沙口圩、太平圩等,但有的是有其独特的名字,如竹圩、下圩、西城圩等。另外,南海区还有一些以“市”为通名的地名,如桥市、新市、泥涌市、维新市、杏市、泥涌市。
  (四)通名与宗教文化
  宗教对人类的影响无孔不入,它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国历史上,地名就与宗教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庙是民间供神佛或历史上有名人物的处所,是汉族信奉的佛教、道教,象征着一种特色的宗教意义。在南海区地名中,也有不少以“庙”“塔”为通名而命名的村落,如里水的石庙村(大沥)命名是因为其附近有座石庙;同样,南庄的东庙村(南庄)因东庙而得名等。无可否认,这些地名都与宗教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佛山市南海区地名专名文化研究
  (一)专名反映物质文化
  南海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气候温润适合植物生长,因而植被发育、树木茂盛,且区内植物种类繁多,为亚热带常绿林。区内就有较多有关松树的专名,如松岗镇、松塘村、松木村等等,还有关于松树的自然地名,如松树岗(大沥)、大松林山(凤鸣)等,也有一些地名如竹岗、草场村、草塘等等都是对当地植被的反映。
  南海区素称为“鱼米之乡”,区内有较多与农业、渔业有关的地名,颇有岭南的特色。如“莲塘村”(小塘)、“大莲塘村”(松岗)都反映了当地种植多种莲藕的人文地理特征;又如“甘蕉村”(里水)反映此地以甘蕉种植闻名;再如“荔枝园村”反映当地果园以种植荔枝为主。此外,还有很多这一类反映农业的地名如“荷村”“荷溪村”“芦塘村”“芦村”“大谷村”“大果村”“茶田村”等等,部分村落地名也直接体现了当地渔业的发达,如“三山渔村”“联建渔村”“沙口渔村”等。
  南海区除了第一产业发达外,其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南海区手工业、制造业发达,而且可以在地名中找到依据。例如官窑,曾设官营陶窑因此得名,随后此地工商业迅速发展,陶业兴旺。又如木棉村(金沙)、棉花村(黄岐),多制作和售卖棉花制品。此外,南海区还有部分地名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商品经济繁荣,如和顺镇在古时已存在和顺圩、金溪圩,并有闻名全市的和顺榄出产,建镇时就沿袭此圩名。另外一些地名,如“金沙镇”“银坑村”“金利村”等,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南海的经济发展,以及体现了当地重视的商品经济意识。
  (二)专名反映语言特征
  翻开我国的历史地名册,会发现许多地名会存在读音相同的现象,它们有的字面意思大不同但发音相似或者相同,但是这样在口头表达该地名时侯误会就在所难免。更有甚之,有的地名发音相同表面字词也相同,这会对地名的识别和研究造成极大的困难。
  南海区地名的变化同样遵循汉语读音的特征。人们在建镇、建村、建圩并重新给所建地方命名时,多沿袭原有地名的汉字读音和大意,并且结合地方特色和当地人用语或书写习惯对地名进行修改,使新地名更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时候,地名因口误或笔误的地名流传下来,或者某种原因代之以同音的字词,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改变了的地名具有了稳定性并世代流传了下来。
  烟桥(九江)相传明代时期该地村落逐渐形成,因村落布局如燕雀正伸翅高飞,且该村入口有名为“燕桥”的木板桥,因此古时人们称该地为燕桥村。到了清朝年代,此地因常年雾气缭绕而被称作“烟桥”,沿袭至今。大同村(西樵)相传南宋年间,先祖从南雄珠玑巷南移至此,灶岗上有一高大梧桐树,认定必属吉祥之地,遂定居下来,取村名为大桐,后易为大同。
  “大历”之名最早见于明代《永乐大典》,时为“大历”堡。民国25年大历、扶南、梯云堡合并为大沥乡,从此改历为沥。盐步(大沥)源于明清时期官府在此设立盐埠征收盐税,“埠”音同“步”,“盐步”之名由此而来。里水涌多弯曲,粤语称为“屈”,与“郁”同音,故里水又名郁水。
  可以看出这些地名变更前后不论是普通话还是粤语的读音都极其相似,专名反映出汉语语音的特点。
  (三)专名反映社会心理
  避讳与避嫌地名在我国历史上是个突出的特点,人们在命名某个地方时除了避讳还尽可能的做到趋吉,以表达某种良好的寓意。在南海区也有不少表达安定生活、经济繁荣的地名,如“吉利社区”(南庄)、“吉水村”(西樵)、“吉利圩”(南庄)、“吉祥路”“吉利涌”等表达了吉祥的寓意。
  还有一些地名的寓意有其渊源,如平洲,因在古代市墟没有建造堤坝,经常被潮汐淹没。如果潮汐涨得很慢并退减得很快,因此市墟并没有被破坏,他们被称为“平安岛”,后来被称为平洲。大同村表达了人们渴求和谐幸福的生活愿望;和顺原名和锋,后村民认为此“锋”字有碍和睦,遂改成“顺”字,以寓“和气顺利”之意;小塘古时陶瓷业发达、市集兴旺,被誉为“小唐朝”,此处建火车站后改称小塘。
  另外,南海还有这一类地名如 “平胜村”(平洲)、“太平村”(九江)、“民乐区”(西樵)、“和平村”(丹灶)、“顺利村”(平洲)等。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区还有不少地名,特别是自然地名,这些动物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这类动物地名也大多表达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象征吉祥、兴旺、长寿,这类地名包括“龙头”“凤岗”“狮山”“象岭”“鹤峰”等。
  总而言之,趋吉避凶是人们命名某个人或物的基本规律,吉祥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繁荣社会的追求。
  四、结论:
  本文从历史地理学出发,以南海区自然和人文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区域的命名规律、通名种类和专名现象来考察该地区的文化踪迹。对南海区自然和人文地名进行系统的探究和探讨,有利于把握南海区地名发展的脉络,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南海区的人文变迁和文化变革。
  参考文献:
  [1]褚亚平.地名学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7.
  [2]南海市地名委员会,南海市国土局.南海市地名录[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7:151.
  [3]韦树关.释“圩(墟、虚)”[J].民族语文,2003(02):42-45.
  作者简介:
  郑坚强(1961.11-),男,汉族,广东潮阳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行社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4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