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知识管理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玲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成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知识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在不断加深。但是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般性的个人、组织和团队,或者重点研究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管理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这类企业中的知识管理。
二、传统服务业知识的特点
1.以经验知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特殊专业技术知识较少。员工的知识主要为知道如何正确去处理某类事件,几乎不需进行任何创新,知识的来源离不开长期的实践积累。
2.知识更新速度慢。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变化不大,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所需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为知识的传递与共享。
3.知识主要为个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难以编码和度量,是计算机不容易直接处理。企业的知识主要存在于员工个人头脑中,知识外在表现为能正确处理各种日常事务。
4.从业人员流动性较高,素质偏低。由于行业对人员的学历、专业技能要求不高,企业员工文化素质不高。由于一些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年龄,身体等有限制,加之从业人员也会因为各种自身原因离开某一企业,使行业内的人员流动性较强。随着人员流动,存在于员工个人头脑中知识也就有可能流失。
三、传统服务业知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传递、吸收、综合、创新等环节。目前这类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以人员为重点的知识传递与吸收。做法首先是培训,包括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和工作过程中的不定期专项培训。其次由于隐性知识本身难以编码显性化,多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让员工在实践中观察、摸索,在干中学。这两种方式对于员工掌握岗位所需的知识,有较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让知识在员工内部传递与交流。但这种传递本身,仍存在以下的缺点:
1.由于知识以隐性知识的形态存在于员工个体中,而员工是“经济人” ,在与他人共享自己知识时,会对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在没有足够激励的情况下,师傅不愿意带徒弟,或不会将知识全部传递给徒弟而给自己留有余地。
2.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呈现知识孤岛状态,由于缺乏主动系统的知识管理,没有将这些知识显性化,并加以综合,制定成为规范化的规章制度。随着员工知识的遗忘,人员流动,一些知识就会在组织记忆中消失。这样组织知识难以积累,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难以提高。同时使企业过度依赖核心员工,一些关键岗位核心员工的离职,将会使企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3.传统培训方式成本过高、时间过长。由于没有有意识地总结岗位所需知识,培训内容不系统。师傅带徒弟的过程,可能无意识地将一些不正确的知识传递给了员工,使不正确的知识在组织中蔓延。在实践中观察、摸索,需要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理解上错误,组织和个人造成一定的损失。
4.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人员很难准确评价员工掌握知识的程度、不知道员工是否具备了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应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培训。这就不利于企业的监控管理也无法做到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传统服务业知识管理的改进对策
1.制定严格规范的制度,对知识进行科学的制度化管理。首先,做好员工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工作日志,职工访谈,开会讨论等方式将老员工头脑中的知识记录下来,将隐性知识进行明晰化的表达。此环节一定要详细,每一句话怎么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每个动作应该怎么做都要规范。其次,由管理人员对这些显性化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系统化为岗位的详细操作规程,使信息透明、可视、准确,便于员工掌握也便于企业的日常监控管理。再次,应将显性化了的操作规程贯彻落实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对于新员工应该以此作为培训大纲,通过培训让员工尽快掌握岗位所需知识。
2.对突发例外事件要详细记录,建立规范的事件反馈机制。由于服务对象的需求有多样化、动态化的特点,而人是有限理性的。制度很难涵盖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因此应该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对所遇到的情况进行记录,形成企业独有的案例库。整理出一些if-then 的逻辑过程,这样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例外事件及时进行总结。
3.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文化是组织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科学、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常常会让人感觉缺乏人性化的因素,而要想将员工个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就要求在企业内形成崇尚创新、学习先进、敬业助人的文化氛围。
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人员流动对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使企业的经营陷入被动。为了使关键岗位的人员、知识不流失同时调动员工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应建立有形的、无形的多种激励机制。首先是物质激励包括合理的工资收入及福利待遇,科学有效的奖惩体系;其次是精神激励,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对员工工作及时肯定,委以更高的职位。结合员工兴趣、特长和企业的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发展计划,帮助员工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地成长。使员工产生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的内在发展动力与创新努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