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泄露所形成的民事维权,成为法学界探讨的重点。如何维权,如何形成完善的维权机制,成为新时期个人信息法律救济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分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困境,闡述了个人信息泄露集体诉讼的实践意义,并基于集体诉讼的角度,从转化制度的规范主体、明确受理范围、界定“信息泄露”等方面,论述了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机制,为集体诉讼在个人信息泄露维权中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个人信息泄露;集体诉讼;维权机制;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X 913.2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日益突显,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成为维护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个人信息泄露面临维权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对当事人维权行为形成较大影响,也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维权动力不足的关键所在。集体诉讼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个人信息泄露所面临的法律救济等问题,从本质上保障当事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因此,集体诉讼在个人信息泄露中的实践,是构建维权机制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集体诉讼的理论研究,就个人信息泄露维权机制的构建,做如下具体阐述。
  1 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困境
  当前,个人信息泄露正成为信息网络的突出问题,对用户的财产安全形成了较大影响。为此,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采取何种方式维权,成为广大群众面临的突出问题。从实践来看,个人信息泄露在维权过程中,往往面临取证难、成本高等问题,进而削弱了当事人维权的主动性,个人维权困境十分突出。因此,从实际出发探讨个人信息泄露维权的困境,为集体诉讼的导入创设良好条件。具体而言,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维权取证难,维权周期长
  在信息科技时代,信息成为个人重要的财产形式。但在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突出,对用户的财产安全形成了较大影响。为此,如何在个人信息泄露中实现有效维权,是提高自我权益保障的重要基础。但是,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面临取证难等系列问题,涉及到信息的获取、存储及传输等环节,在各环节取证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周期较长。此外,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我国民事诉讼维权的效果相对有限,这就导致我国公民在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中,仅有不到4%的个体会选择投诉或诉讼。因此,在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中,从维权取证到民事赔偿,面临着周期长、效果有限的尴尬。
  1.2 维权成本高,维权主动性弱
  维权诉讼成本是影响诉讼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从个人信息泄露维权来看,面临维权成本高等问题,导致个体维权的主观意愿不强烈,进而形成了尴尬的情形。就是说,维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维权讨论的焦点。一方面,在个人信息泄露侵权的诉讼中,对于隐私权、财产权、健康权的认定不明确,导致权力侵害的构建不完备,反而难以实现有效维权;另一方面,维权成本过高,当事人即使胜诉,获得赔偿较少,成本与利益的不对等性,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维权不主动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个人信息泄露维权中,应进一步解决维权成本高等问题,让收益大于成本,能够更好地促进当事人的维权行为。
  2 个人信息泄露集体诉讼的实践意义
  在大数据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日益增加,对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形成了较大危险。但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维权构建,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一方面,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界定不明确,且相关法规不健全,导致个人信息泄漏后面临维权难的问题。在“互联网+”的新时期,个人信息泄露集体诉讼的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维权难等问题,进一步解决日益突出的权益冲突。所谓集体诉讼,是指各成员之间有共同利益,但因人数过多等缘故,难以全体进行诉讼,进而由个人或数人为全体利益诉讼。对于个人信息泄露,主要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受害群体人数体量大,但彼此之间又有共同的利益损失。基于此,通过集体诉讼能够解决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难等问题。因此,在个人信息泄露中,集体诉讼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2.1 有效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难问题
  个人信息泄露往往涉及到信息获取、存储等环节,一旦发生利益损害,追溯成本较高,而赔偿力度小,这就形成了矛盾,导致诸多个人信息泄露案件指导老师:冯浩。往往不了了之,这反而助长了信息窃取等行为。通过集体诉讼方式,实现个人信息泄露,能够解决当前信息泄露维权难等问题,特别是以群体利益构建个人权利的维护,能够降低维权成本,同时也更好地为取证等环节提供了便利,对于强化维权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集体诉讼方式,将个人利益维权问题进一步放大,在集体诉讼的范畴中,将多数人的利益关系进行整体构建,在维权中实现权力的最大化,这有助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有效维权;其次,信息安全问题处于分散状态,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取证、成本等问题,成为削弱当事人维权动力的重要因素。集体讼诉方式能够集合个体力量,在成本分散、取证整合的背景之下,提高诉讼维权的成功率[1]。因此,集体诉讼能够有效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难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了取证、获取等的便捷性。
  2.2 满足个人信息泄露所需的法律保障
  中国个人信息安全报告指出,我国有近3成的网络用户收到过垃圾信息、陌生电话等。日益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利益损失,如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成为法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在笔者看来,集体诉讼能够满足个人信息泄露所需的法律保障。通过集体诉讼方式,能够更好地从民事诉讼等的角度出发,保障个人合法权益,实现对非法信息窃取等行为的有力打击。一方面,集体讼诉制度是一种司法救济制度,在共同诉讼请求中,是信息泄露集体,而非个人泄露;另一方面,在诉讼过程中,主体为不特定的群体,应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等特点。对于个人信息泄露而言,以何种方式进行法律诉讼,一直是各方讨论的焦点。但很显然,集体诉讼的可操作性、契合性,可以作为个人信息泄露维权的重要方式。   3 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机制
  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日益突出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正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過集体诉讼实现个人信息泄露维权,能够从利益保障、维权成本及效果出发,进一步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实现有效维权。因此,应从集体诉讼的角度出发,探讨个人信息泄露维权机制的构建策略。
  3.1 转化制度的规范主体,优化实施条件
  当前,我国在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构建中,尚未在制度中规范主体,这也为维权机制的建立形成了较大影响。为此,在集体诉讼制度中,应转化制度的规范主体,这是实施的基本条件,应体现出平等的法律地位,这是当前权益不匹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立法尚不完善,在制度的规范主体中,对于个人信息泄露所面临的损失,选择运用法律手段实现合法权益的保障,这是立法的出发点。但是,在实践中,个人信息泄露所形成的小额损失,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护,显然是成本过高。通过集体诉讼,旨在对不法行为的惩治及规范。对于信息窃取等行为,通过集体诉讼制度,能够更好地规制不法行为,将处于被动状态的个体作为合法权益保护的主体,更好地运用集体诉讼制度,实现合法权益的保障[2]。
  3.2 明确受理范围,发挥集体诉讼法律效能
  个人信息泄露集体诉讼应对受理范围进一步明确,这是发挥集体诉讼法律效能的重要基础。在笔者看来,个人信息系泄露集体诉讼不适用于大众性的侵权案件,但部分个人又因为信息泄露造成权益受到侵害,这一情形则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定程序予以解决,以确保集体诉讼制度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集体诉讼制度适用于服务行业领域,对于不规范等行为所形成的权益侵害,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予以权益保障[3]。为此,在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中,通过明确集体诉讼制度的受理范围,能够更好地发挥发挥集体诉讼法律效能,满足当前个人信息泄露所需的法律保障。
  3.3 界定“信息泄露”,梳理权益损害要素
  在权益维护中,集体诉讼维护的不是特定的群体,“信息泄露”的界定,是实现维权的重要基础。为此,集体诉讼制度要界定“信息泄露”,梳理权益损害要素,对于提升法律保护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于“个人信息泄露”,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重点解读,并基于时代发展需求,将相关利益要素进行明确,这有助于集体诉讼制度在个人信息泄露维权中的实践[4];其次,在个人信息泄露过程中,多少人的权益被侵害、侵害了多少利益,这些都需要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明确,且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将权益损害关系进一步梳理,发挥个人信息泄露集体诉讼的法律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个人信息泄露所形成的法律诉讼问题,一直法学界研究的重点。由于维权成本高、周期长等现实情形,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难,削弱了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以集体诉讼构建维权机制,对于提升维权效率、降低维权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集体诉讼在个人信息泄露维权中的实践,关键在于优化应用条件、完善制度体系,将集体诉讼作为保障个人信息泄露维权的重要法律手段。
  参考文献:
  [1]王雅男,冯浩.个人信息泄露的民事救济的域外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 (15):68- 69.
  [2]蒋健.个人信息泄露途径及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研究[J],公安研究(旬刊),2016 (9):46- 51.
  [3]唐健,齐世豪.征信领域个人信息泄露的防范与救济制度研究[J].征信,2017 (04):52- 57.
  [4]W ang Z echeng,T ao M a01i.R esearchon P erso n al In fo rm atio n P fotec tio nM echanistn in B ig D ata E ra[J].In fo trn atio n E xp lom tio n, 2016 (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57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