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日益深化,内部职能优化成为预算单位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下,内部风险控制成为职能优化的重要手段。高校是进行预算单位职能优化的典型单位,更是在国家大力强调科研创新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管理实践来看,在以互联网+、智能化为典型的新时代下,高校财务的内部控制转型显示出动力不足、体制固化等特征。同时,理论研究对其研究也少之甚少。为此,本文试图基于内部控制的基础性阐释,着重归纳与总结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转型中的风险与问题,并在互联网+背景下提出具体化应对策略。期望本文结论对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内部控制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财政部在2015年末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指导意见》,并且严格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2016年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转型。高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与转型的典型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据2018年调查,目前仍然有30%的高校未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转型,而只有29%的高校在2016年完成了内部控制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转型仍然迫在眉睫。同时,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呈现出高风险、无边界、复杂化等特征,这更迫使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机制下构建控制体系。因此,本文旨在从互联网+背景出发,探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转型的策略。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高校是典型的事业单位,当前其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于职能部门,并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和程序规范。因此,根据COSO对內部控制的界定,其主要是为预算单位实现其目标、规范程序、提升效率而提供体系保障。在高校中,这个目标主要直接体现于财务目标,并间接反映于战略目标。纵观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20世纪20-40年的内部牵制阶段,该阶段主要体现为不相容职务间的分离,如会计核算岗位与收纳岗位间的不相容;二是20世纪40-70年代的内部制度控制阶段,该阶段主要通过一些财务制度实现组织规范运营的目的;三是20世纪70-90年代的内部结构控制阶段,该阶段开始将环境要素纳入控制框架内,形成了系统、环境、程序三位一体的控制体系;四是90年到21世纪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该阶段主要体现为COSO五因素框架,将信息沟通、监督、风险评估等要素纳入控制框架内;五是企业风险管理阶段,该阶段旨在考虑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间关系,甚至在最新的COSO报告中将战略因素也纳入该关系中。而我国从2006年开始将内部控制引入管理实践中,之后将其应用至各个行业。而2012年11月财政部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高校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于2015年通过相关文件再次强调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评价机制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两方面风险。一是信息化风险,当前高校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科研经费系统、预决算系统、国库支付系统、无现金支付系统、预约报账系统、财务核算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但当前仍然存在着与其它经济活动的信息共享与互联的程序较低,缺乏基础数据的交互与标准化,影响财务部门数据分析与管理决策准确性。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部分系统间的权限授予不清,权责边界不明,甚至部门间的数据长期不更新,导致很多奖学金、工资等发放错误。二是预决算风险,虽然高校已经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但预算的考评机制不明晰,预算的考评与监管完全由财务部门负责,没有起到部门协同和推动预算执行的作用。甚至部分高校还存在预算编制与高校发展规划不一致、频繁调整预算的情况,这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及预算管理效率。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
  首先,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尤其在网络化发展背景下,高校的生源、科研、国际影响力等均存在激烈的竞争,而财务内部控制在于对这些竞争领域具有很好的后勤保障与反馈作用。例如科研领域的科研资金支持,因此国家才大力进行“放管服”改革。这是财务内部控制对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积极作用。二是检查不足予以改正,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监管高校在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不足,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其予以纠正。三是转变高校财务部门的职能,由原来的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由原来的传统科层制转变为网络化办公下的多边机制。这使得高校财务不只是数据汇总,而且是高校战略决策及科研工作的推动者和从事者。其次,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程序与其它组织的内部控制程序相似,仍然是源于COSO框架的五要素,遵循目标制定、项目选择、方案制定、风险识别、反馈等程序。最后,高校财务的内部控制内容的一级指标主要体现于COSO五要素,但其二级指标较为不同。监督的二级指标主要有控制过程、内部控制的质量;信息与沟通的二级指标主要有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的沟通;控制活动主要有内部财务控制与管理过程控制;风险评估主要有识别技术、识别过程与应对措施;控制环境主要有高校文化、高校发展目标等等。
  三、互联网+背景下内部控制的转型策略
  (一)构建网络化风险监管机制
  从传统内部控制转变为信息化、网络化的内部控制,高校必须构建相应的风险监管机制。首先,强化信息科技创新,加大信息技术在财务监管领域的应用,尤其是搭建财务、科研、教学等多方位为一体的数据平台与共享中心,实现高校不同职能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传输,促进财务部门职能由数据汇总转变为数据管理,由服务型转变为管理型,增进财务部门对高校数据的监测。同时,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尤其在智能化信息时代,完善业务分类监管,如科研监管、教学监管等等,通过“数据+模型分析”的数据化模式实现实时监管、动态监管。其次,利用构建好的信息系统及时处置风险预警,指导各类业务高效开展,形成即时的风险检测、预警、应对与反馈过程。针对重大、重要项目实施重点监管与联动监管,如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博士点评估等,在财务内外部、上下级间实现横向与纵向的联动监管,将监管落实至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最后,对财务人员落实责任追究,按照谁检查谁问责的原则,抓好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处罚,对一般性差错要给予警告和经济处分,对严重违规行为要给予纪律处分,并连带其主管及核查人员一起惩罚。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审计具体内容、评价标准和责任界定等相关条例,完善问责和责任追究机制,为内部控制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强化预决算管理
  当前高校已经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但目前首要的全面化是将信息化预算加入全面预算框架内。首先,在预算编制、执行及决算核查等环节贯穿信息技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化建设,落实科研项目库管理;将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审计监管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互联,实现预算数据实时追踪,以及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绩效考核评价。其次,高校要实现信息化资金管理,财务报账及凭证等均为线上操作,实现所有项目资金管理无纸化,减少资金管理流程,并以此实现资金管理的实时追踪,让预算执行者也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最后,财务部门定期向预算执行人发送预算执行数据报告,并以此提醒预算执行人的管理现状,进而推动预算执行者及时矫正预算执行流程。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转型带来了机遇。同时信息化风险与预决算风险也随之而来。高校财务对此需要构建信息化风险监管机制,并强化预算管理才能有效应对这样的挑战。其中加大信息科技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针对重大项目实现联动监管及强化人员监管是应对信息化风险的关键;而将技术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实现预算管理实时追踪及定期向预算执行者发送执行情况是防止预算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瑞敏.“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财务内控建设分析[J].财会学习,2018,202 (28):272.
  [2]刘闫锋.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
  [3]王文彬.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讨[J].新经济,2016 (20):94-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80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