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及教育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成为了一个社会上非常重要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的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就是医学生,既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同时又具备专业和职业定向所带来的特殊性,这就导致了很多医学生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特殊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G47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形态转型,医患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医闹、伤医的事件不断发生,医患纠纷的现状对于医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使得很多医学生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悲观的否定。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施加在本来就有一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医学生的身上,导致他们的困惑和问题更加突出。所以,学校和教师对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制定改善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对策已经是势在必行。
1影响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
1.1医学专业的特殊性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普通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多是焦虑、抑郁和精神性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的特殊性有关系。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高压力、高负荷、高要求、高透支的生活状态,长期的在压力下生活和学习,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每一个医学生几乎都要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随之就要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甚至博士生的学习,学制长、课程多、学时多是医学生学习的几大主要特点,同时在完成繁重的学业的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的临床工作,亲自与大量的病人打交道,超负荷工作并且要保证工作的精准性,同时由于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工作当中缺乏自主性,不仅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同时还要学习如何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工作时间长,并且神经紧张,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安排娱乐和体育锻炼,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和缓解,导致医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医学生的生理特点
大学生的特殊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医学大学生普遍处于19到25岁之间,这个年龄时期,是生理机能的逐步完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高和深化,出现年龄特征的智力和情感上的特点,抽象逻辑以及思维的批判性和思想的独立性已经形成,智力、记忆力和观察力都处在一个最佳的时期,这导致大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时候,会出现片面、固执、钻牛角尖的情况,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和开导。同时随着身心的逐步发展,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大学生更加注重对于自己内心的微妙世界的探索和分析,会不自觉的从各个方面来塑造和了解自己,设计自己的模式和轨迹,同时医学生对于未来、理想和事业充满了追求,但是现实和理想的脱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他们有情绪上的巨大波动,情绪上的开放性和闭锁性并存,出现极端的情绪,对自我评价变得偏激。
1.3人际关系的变化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通过人际交往而完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连接自己与他人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完善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甚至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第一次自己面对陌生的人和事,他们渴望与人交往,结交新的朋友,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但这种心理往往会使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容易因为一些琐事而引起争端,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与同学相处不合而远离集体,与老师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而产生隔阂等,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障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无法处理好这些问题,很容易因为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原因而走入心理误区,从而出现自卑、孤独、嫉妒等人际交往的障碍。
2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教育工作者对于改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一定目的性的培养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帮助医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良好的行医品德,优化心理质量,挖掘医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加强心理素质,从而使医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
2.1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心理教育
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的特殊性,学校要在课程设计、资源配置、师资培训方面,注重心理教育的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建设方面的选修课以及必修课,包括心理卫生尝试、心理调节等内容的课程,同时心理课程可以与医学相交叉,可以设计到如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社会医学等相关内容,通过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医学生不仅可以调节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学习相关的对于病人的心理诊断和干预治疗,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在醫学生的学习中加入心理干预方法的训练和学习,即提高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心理干预能力。
2.2加强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干预
学校对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是能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加强对于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指导和引导医学生调节自身心理情况。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尽量减少和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通过专职、兼职、招聘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兼职心里教师为辅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学生之间有很多接触的机会,能够比价详细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所以,可以通过对辅导员的专项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掌握一些基础的心理疏导办法,让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并且对他们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避免由于心理应激反应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学校在做好预防的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和教育的部门,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改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当中,建立一个完善的、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嗍。 2.3提高心理咨询工作的主动性
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高校设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是,这些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成效并不是很大,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基本上都是被动的,一般是只有学生主动来咨询的时候,才会针对着个别的个人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但事实情况一般是,绝大多是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导致无法及时的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而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有很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所以,心理咨询要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尤其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以及环境特殊的医学生,这些特殊的大学生人群的调查频率要相对比较短;定期开展大规模的疏导活动或者是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正确的面对压力、排解压力的方法和途径,将压力转换为动力;心理咨询室的研究不能够停滞不前,要研究和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心理咨询方法,将研究的成果以文章的形式投入到社会当中,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咨询教育水平,还能够引起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从而使得医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多社会上的重视和帮助。
2.4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
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对于特殊群体要做到有针对性的解决特殊的心理问题。对于不同的情况、背景、环境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敏感和失落,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包括新生、医学生、贫困生以及毕业生,要分别有针对性的辅导,助困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客观定位,端正和树立正确的生活以及学习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矫正辅导,调整心态,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尽快摆脱心理问题。
3结束语
医学生是我国医療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解决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为了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学习,同时是在为他们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和医德做铺垫,医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直接关系到医学科学的发展。所以,提高对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并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实时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95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