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融入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与东道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对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对当地的融入情况来看,合作区在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和改善民生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合作区的发展现状,探究合作区进一步融入当地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合作区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关键词:境外经贸合作区;东道国;互利共赢;融入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投资新模式,为我国企业抱团“走出去”搭建起重要的桥梁。自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合作区数量持续增加,区域分布范围更为广泛。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我国企业在46个国家在建初具规模的113家合作区累计投资366.3亿美元,入区企业4663家,上缴东道国税费30.8亿美元。园区的建设发展促进了当地税收的增加,同时也在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年末,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已超30万个。不难看出,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对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从区位视角来看,超七成合作區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区所在地大多为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具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劳动力价格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等特点。从产业视角来看,合作区主导产业通常是我国发展较为成熟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相对于东道国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易于实现产业互补。合作区的发展与东道国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推动合作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东道国产业升级,合作区应积极融入东道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打造“双赢”的发展局面。
  一、融入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利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合作区可持续发展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载体,合作区融入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推进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起到加速器的作用,符合“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东道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合作区突出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也利于推动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利于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部分合作区所在地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的
  区位优势,但也存在劳动效率低、劳动力技术水平不达标等问题。合作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加强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使得问题迎刃而解,推动东道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产能合作的平台,将我国发展优势与东道国产业需求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东道国产业转型升级。
  (三)利于加强联系纽带,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我国企业对于东道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相对陌生,对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缺乏系统了解,甚至还有部分地区居民对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存在误解,这就使得合作区在投资建设的过程中面临阻碍和存在较多潜在的风险。只有将合作区发展与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双方之间联系纽带逐渐增强,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共享发展成果,才能消除当地相关疑虑,赢得本地居民的认可,从而利于降低合作区运营风险。
  二、融入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挑战
  (一)主导产业与当地融入不足
  我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是为了寻求与开拓海外市场,转移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与东道国进行产能合作,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从合作区内产业和东道国产业视角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合作区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度不足;二是,合作区内入驻企业之间关联度不足,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部分合作区对东道国实际产业需求缺乏深入了解,使得当地发展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从园区类型来看,加工业园区所占比重最大,主导产业多为纺织业、服装业、机电、建材、木材加工等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产业结构仍以中低端产业为主。
  (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合作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关系到合作区的招商、生产、运输等,因此我国企业“走出去”起先需要着手解决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区位选择上通常偏向于市场潜力和贸易互补性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常较为薄弱,且合作区所在地往往距经济发展中心区域较远。基础设施不足加大了企业开发成本,影响了合作区与外部的联系,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合作区融入当地经济增加了难度,影响合作区的发展。
  (三)东道国企业参与度不高
  当地企业无论是在对市场的了解程度或是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入园投资建厂,合作区内入驻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从入园企业来看,东道国企业数量往往占比较低,合作参与度不高。以越南龙江工业园为例,截至2018年末,园区入驻企业共45家,主要来自于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而越南本地企业仅为1家。随着合作区的深入发展,当地企业参与度显得极为重要,合作区与当地企业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强合作区产业规划定位,促进产业融入
  首先,合作区需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在合作区规划初期加强对当地市场考察调研,分析当地的发展现状和与我国的产业互补性,并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充分了解东道国相关的政策制度、产业需求和发展规划,促进合作区产业融入;其次,规范合作区招商,使相关配套产业逐渐完善,促进产业集聚;最后,合作区应做到“未雨绸缪”,需为合作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双方的产业合作也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合作区应打造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从园区内和园区外两个视角来看:一是,加快园区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与当地基础设施相对接,保障园区正常运营。二是,加强园区内空间规划布局,促进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一些园区已建成如排水、排污、发电等基础设施工程,如:泰中罗勇工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中印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内配套设施相对完备,在园区规划布局方面值得学习借鉴,当然也需因地制宜。随着园区产业集聚效应的顯现,园区内企业数量和员工人数逐渐增多,为园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也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在合作区的发展之中牵头企业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要统筹园区建设发展,为入园企业做好相应的服务,同时在融入当地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也要起到模范带头效应。使园区入驻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发挥合力的作用,共同为园区在东道国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三)加强合作区宣传力度,推动招商合作本土化
  加大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东道国的宣传力度,大力吸引符合园区发展要求的当地企业入驻。充分利用本土企业在当地的发展资源和影响力,从而推动园区招商进度,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本土企业“向导”的作用,利用其对当地文化、风俗、制度、法律法规的了解和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管理机构的沟通优势,帮助企业将当地文化融入日常管理之中,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克服“水土不服”的难题。同时,合作区在规划建设时,可采用与东道国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开发建设的模式,能有效降低合作区运营风险,推动本土化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沈铭辉,张中元.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一带一路”上的产能合作平台[J].新视野,2016(03):110-115.
  [2]祁欣,杨超.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若干问题探讨与建议[J].国际贸易,2018(06):30-33+66.
  [3]邹昊飞,杜贞利,段京新.“一带一路”战略下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10):41-45.
  [4]洪联英,张云.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与企业“走出去”战略[J].国际经贸探索,2011,27(03):48-54.
  [5]张寅.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商论,2018(22):66-67.
  [6]张金杰.中国境外经贸园区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经验总结[J].经济纵横,2018(07):52-58.
  作者简介:陈雪旭,女,江西省新余人,温州大学商学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国际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03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