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非境外合作区建设及投资合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 引言
   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人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非洲成为国际上的投资热土。中国与非洲经济互补性强,双边经济合作快速发展。2017年,中非直接投资总量达41.05亿美元,相比2003年的0.75亿美元增长逾54倍。在中非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建設的背景下,中国与非洲的投资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非洲国家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各国也有着强烈发展经济的渴望,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促进其工业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非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度将进一步加深。
   在中非投资经贸合作中,境外园区是中非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鉴于此,本文中国在非洲的园区建设及其产业布局进行分析,对中非投资合作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分析,进而寻求和发现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共赢新机遇,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与非洲进一步投资合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理性研判依据。
   针对中非投资的分析,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中国对非洲投资动机的分析。Ramasamy等(2012)从资源寻求的角度,分析认为资源寻求是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动机。另外,不少学者也考虑了制度因素的影响,包括万长明(2009);Wang等(2012a,2012b);马岩等(2012)。这些文献认为,母国的制度像政府政策,可以使得跨国公司更好的进入海外市场,并获取当地的资源。东道国的制度也会显著影响企业的海外投资,如(Buckley et al.,2007;Yiu & Makino,2002;Meyer et al.,2009)。
   另一方面,是针对中非投资对经济影响的分析。例如,陈俊聪、黄繁华(2014)认为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并且伴随的边际产业转移效应会优化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此外,还有对中非投资模式、中非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例如,张菲(2013)认为合作区模式的发展既可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作为中国获取资源、建立工业等基地的平台。姚桂梅(2013)认为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模式主要是“资源—信贷—项目”一揽子合作模式(又称“安哥拉模式”)与“中非经贸合作区”。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涉及中非投资分析的文献看似丰富,但总体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存在“碎片化”现象。或是采用指数太少、数据太陈旧,或是所涉及的行业不够全面。为此,本文利用2003年~2017年数据,分别从投资总量、投资结构、境外园区建设等方面对中国—非洲投资合作进行分析,以期得到较为全面、准确的结论。
   二、 中非投资合作的园区模式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资源—信贷—项目”一揽子合作、境外合作区以及援助合作。其中,“资源—信贷—项目”一揽子合作模式,由于当初在安哥拉等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较常见,因此又称为“安哥拉”模式。该模式下,中方出资,并参与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及资源开发等项目,对方则以某种资源和投资权益作为担保,或者将项目收益直接用于偿还贷款。这种模式在资源丰富的国家运用的比较广泛,并且在初期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随着安哥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哥拉政府与中国的合作热情日渐消退。并且,“安哥拉”模式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风险,如安全风险、偿还风险、环境风险以及社会风险等等。中国的投资方不仅可能会受到当地利益相关方的抵制,还面临着来自国际上的质疑。
   “安哥拉”模式弊端的显现,促使了中非境外合作园区模式的发展。在非洲当地设立园区逐渐成为目前中国在非洲的主要投资模式。合作区依托中国经验以及自身优势,推动中国企业从“输出产品”向“输出资本”转变,是我国对外投资模式的大胆尝试。2007年2月,赞比亚揭牌成立第一个中非经贸合作区。截至2018年9月,中国在非洲已建立25个经贸合作区,分布于非洲15个国家,累计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涉及能源矿产、轻工建材、纺织制造、家用电器等产业。这些合作区的产值目前已达到189亿美元,向当地政府创造9亿美元税收,为当地创造了4.1万个就业机会,不仅有效的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为促进中非经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产业方面来看,中非经贸合作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当地资源开发的,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逐步发展成为覆盖全产业链的合作区;例如,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即是这种类型的合作区;二是针对贸易流通的,如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利用当地廉价丰富的生产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而设立;三是多功能合作区,例如尼日利亚的莱基和奥贡自贸区等,这种类型的合作区主要是根据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建立的。
   三、 中非重点投资合作领域分析
   中国经过40逾年的改革开放,收入水平、技术水平、资本密集程度不断提高。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会逐渐地转移出去,这对非洲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窗口机遇期。本文认为中非在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未来合作潜力巨大。
   第一,农业领域。近年来,非洲开始实施一系列农业发展战略,如“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绿色革命联盟”等,积极把握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力图建立“非洲自己主导,接受外部援助”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外部援助能够更好的适应非洲实际情况,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非洲也正在积极开展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总体上,非洲在耕地资源的外延式发展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加强中非合作也是中国对外合作的优先方向。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非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此外,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合作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第二,采矿业领域。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非洲矿产资源的总价值占全球的23%,但产量价值却仅占全球的9%。西方发达国家需要的重要工业原料和稀有金属,主要就是从非洲进口。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也提高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目前,非洲已超过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称为全球采矿业外资投资的热土。目前,我国在采矿业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像生产、技术设备、工程建设等项目。而产业链的后端,像矿产品贸易等,不仅利润更高,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是未来我国在非矿业投资的发展方向。    第三,制造业领域。为了促进制造业发展,非洲各国及区域组织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方案,例如非洲联盟委员会公布的《2063年议程:我们想要的非洲-框架文件》。非洲有着急切发展制造业的渴望。近年来,中国在非洲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快速增长,占非洲制造业总量的12%。非洲的能源资源、汽车、钢铁、化工、机械制造、造船等重工业制造业领域发展较为薄弱,随着非洲工业化建设的发展,中资企业参与到非洲工业体系的建设中来,这些领域必然是未来中非投资合作的重点。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非洲竞争力报告》指出,非洲薄弱的基础设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是非洲发展的主要瓶颈。例如,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公路密度仅为204公里/千平方公里,而世界平均水平为944公里;非洲整体通电人口覆盖率不到40%,用电成本是其他国家的2倍~3倍。为此,非洲各国或区域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措施,例如在2012年初非盟通过的《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PIDA)。中国在传统电力、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未来中非可以在发电、电网、铁路、公路、航空等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相关合作。
   第五,服务业领域。尽管非洲服务业近些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上规模太小,而且缺乏主要发展方向,未能实现结构性转型。例如,电信业方面,非洲除少数国家外,电信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随着非洲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上升,通信业将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潜力无限。总体来看,随着非洲城市化的进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未来中非在批发零售业领域、交通运输仓储业领域、金融领域、房地产领域、电信通讯方面、旅游业领域等服务业方面具有巨大合作空间。
   四、 加强中非投资合作的建议
   1. 注重中非投资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与各国开展合作的重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加强中非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推动中非投资合作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最佳实践。在此过程中,中非投资合作不仅要注重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还要注重与非洲各国(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共同推进非洲“统一、繁荣富强”。
   2. 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国家宏观指导,发挥政府层面的协调作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要充分发挥合作园区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指导,推动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走出去;优化对非投资的产业布局,打造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并且,不断完善对非政策体系,降低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时,加强对私人投资的引导和支持。
   3. 在企业层面,要积极融入非洲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企业可开展属地化经营,融入当地经济发展,不仅为东道国的产业升级做出贡献,还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并升级工业园区,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真正获取园区的集群优势,推动中非工业化合作纵深发展。其中,制造业是主要发展方向。
   4. 深化对外投资合作的管理体制改革。发挥中非发展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等机构的产业投资作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非洲,为在当地经营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同时,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创新外汇储备支持途径,鼓励中资企业在非洲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俊聪,黄繁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4,(3):113-122.
  [2] 陈岩,马利灵,钟昌标.中国对非洲投资决定因素:整合资源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12,(10):91-112.
  [3] 姚桂梅.中国对非洲投资合作的主要模式及挑战[J].西亚非洲,2013,(5):103-117.
  [4] 张忠祥.中非经贸合作区:中非经贸关系新的增长点[J].西亚非洲,2011,(2):59-65.
  [5] 张菲.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3,(3):34-39.
  [6] 万长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9):150-152.
  [7] Buckley, P.J.Clegg, L.J.Cross, A.R.Liu,X.Voss, H.and Zheng, P.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99-518.
  [8] Meyer, K.E.Estrin, S.Bhaumik, S.K.and Pe- ng, M.Institutions, Resources 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61-80.
  [9] Ramasamy, B.Yeung, M.and Laforet, S.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nership.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2,47(1):17-25.
  [10] Wang, C.Hong, J.Kafouros, M.and Boateng, A.What Drives the Outward FDI of Chinese Firms? Testing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s.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21(3):425-438.
  [11] Wang, C.Hong, J.Kafouros, M.and Wright, M.Explor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from Emerging Econom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12,43(7):655-676.
  [12] Yiu, D.and Makino, S.The Choice between Joint Venture and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S- cience,2002,13(6):667-683.
  作者簡介:张晓燕(1990-),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廉赵豪(2000-),男,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收稿日期:2019-04-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942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