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全面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武汉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十分迅猛,且目前相关管理制度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因此探讨构建全面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的工作职责及组织保障进行了分析,接着提出了应从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的系统维护制度、日常维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多方面构建全面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的对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6.088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6-0-02
  1     构建全面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城市综合管廊就是把市政、通信、给水、排水、电力、燃气、广播电视等各种管线集中铺设在一个城市地下公共隧道进行统一管理。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综合管廊的推进有利于减少城市路面反复开挖、空中网线密布杂乱无章等问题,既保障城市功能,又美观安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为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下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武汉市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近几年大力推进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工作。2016年8月,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出台了《武汉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武汉市以重点功能区、新城核心区为主形成综合管廊系统布局,2016-2020年近期规划综合管廊141.1千米,2016-2030年中期规划综合管廊566.5千米。可见,未来几年武汉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发展十分迅猛。而目前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相关管理制度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仅出台了一份《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缺乏系统、全面的城市综合管廊的相关管理制度。因此,构建全面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十分必要。
  2     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的工作职责及组织保障
  为搞好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政府部门需指导综合管廊项目公司或综合管廊业主委员会组建专业化综合管廊运维公司,或公开招标运维管理单位,承担管廊的运营维护工作。由这些运维管理公司给水力、电力和通信等入廊管线单位签订协议,准许管线入廊,保证正常运行,并收取入廊费和物业管理费。
  2.1   城市综合管廊运维公司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城市综合管廊运维公司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包括:保持整洁和通风良好、做好安全保障、配合巡查、养护和维护、设施设备养护维护、险情处置、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其他必要义务。
  2.2   入廊管线单位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入廊管线单位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包括: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做好定期巡查记录、编制维护和巡检计划、遵守管廊内作业要求、制订管线应急预案、其他必要义务。
  3     构建全面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的建议
  构建全面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应从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系统维护制度、日常维护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多方面构建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制度。
  3.1   完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系统维护制度
  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系统维护制度由3个方面构成,即监控系统、数据分析评估系统和运营维护办法。①监控系统。武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控系统集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监控系统分为底层和上层。底层监控系统包括设备、环境、火灾、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五大系统,方便对现场的设备、环境、安全等各类信号进行统一收集和分析。上层监控系统采用综合数据处理平台,为综合监控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管理系统等提供数据服务。②数据分析评估系统。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数据评估体系,借助综合数据处理平台,对监控系统监测及现场人工采集到的各项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对城市综合管廊的结构现状进行打分,再根据打分结果提出相应保养和维修建议。③运营维护办法。基于稳定可靠的监控系统、高效准确的数据分析评估系统提供的情况和数据,可提出相应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维护措施。
  3.2   完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日常维护制度
  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日常维护制度包括3项内容:管廊日常监控管理、巡检维修管理和值班及交接班管理制度。
  3.2.1   管廊日常监控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①人员安排。管廊监控中心必须24小时“三班倒”轮流值守,每班人员做好交接班记录。②监控系统操作。值守人员随时关注监控系统中是否出现异常情况,确保各项设备安全正常运行。如果管廊内发生了火灾、严重渍水、不明物入侵等情况要及时上报,快速处置。③运营维护管理记录。值守人员要按照规定全面、及时、准确地做好监控记录、故障记录、运营数据记录等。④数据备份工作。监控系统内的重要运行记录和相关数据要做好及时备份工作。既系统自动备份,又人工备份,确保万无一失。
  3.2.2   巡检维修管理
  ①综合巡检。城市管廊内管线众多,分布复杂,相关数据信息随时更新,需要不断巡查,确保无设备故障或数据失灵现象。巡检工作需多管齐下,既有系统自动监控数据分析设置,也有人工复查核对。只有远程监控和人工巡查相结合的综合巡查才能保证管廊运行质量。②廊体检修。城市综合管廊是地下工程,阴冷潮湿,管线容易受潮破损。确保每周至少全面巡检一次,在特殊季节更需加强巡检频率。对部分因路段挖掘导致的管廊廊体暴露的部分,应设警示标志和加装围栏,甚至设专人看管,并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安全。③巡检内容。包括管廊是否有地面沉降、渗水等问题;管廊内是否有违章建筑;通风口、逃生通道是否完好;各项警示标识和逃生标识是否容易标识。④问题及分级管理。在巡检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处置。如果是不影响正常运行的小缺陷,则记入小修缺陷簿里,纳入月度小修计划。如果是较大缺陷,则记入大修缺陷簿里,纳入年度大修计划。一旦在巡检中发现重大缺陷,需要马上报告运维管理中心,填写重要缺陷通知单,尽快维修,确保安全。⑤管廊内的设备。综合管廊内往往有监控设备、照明设备、通风设备、火灾消防设备、排水设备等多种附属设备。日常巡检时需查看这些设备是否有所遗失或出现故障。⑥监督控制中心。综合管廊监督控制中心是一个由视频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火灾监控系统、语音通讯系统、电力系统、安防系统等共同组成的集成自动化平台。必须加强对监督控制中心的日常维护和定期維护,确保这个高度集成的统一监控平台运行良好。⑦入廊管线。管廊工作人员有责任对廊内的水、电、通讯等各种入廊管线进行管理。各管线单位如果需要入廊施工,需办理出入廊及廊内施工等手续,必须在组织施工前将施工方案报备,并填写维修记录单。管廊运维公司派遣相应工作人员陪同,确保其他管线公司的管线不受施工影响。   3.2.3   值班及交接班管理
  ①值班管理。日常值班指该岗位随时有人值守,处理日常工作,方便及时传递上下级、内外部的各种信息。②交接班管理。当两个班组交接班时,需交代管廊运行的基本情况和特别情况,保证管廊内部各人员、设备、系统管理工作实行平稳交接。
  3.3   完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安全管理制度
  ①安全教育制度。城市综合管廊属于地下设施,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应对管廊工作的全体员工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形成良好的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对从事设备维修、管廊维修的等危险岗位人员,必须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测试合格后才允许持证上岗。②空间安全制度。包括安全警示标志、综合巡检、廊体维护、检测系统和报警设施、排水设施、通风设施、疏散逃生通道及标识。③人员安全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实施方案、施工人员和入廊人员安全。④设备安全制度。包括定期检测监控设备、通风设备、电力设备等各项设备,平时做好设备保养和巡检工作,确保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及时发现,及时维修。⑤信息安全制度。城市综合管廊的监控系统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重要信息,如电力信息、供水信息、通讯信息等重要运行数据,一旦某些关键信息泄露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城市综合管廊的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分级管理制度,确保关键信息不会泄露引发不良影响。
  3.4   完善武汉城市综合管廊的应急响应制度
  综合管廊属地下工程,危险性较大,综合管廊运营单位应建立应急响应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①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综合管廊在地下,管线繁多,一旦发生事故,必须快速抢险,因此,提前制订好突发事件管理方案十分必要。②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和应急流程。应设立一个综合管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部,在突发事件时对各方人员进行统一指挥,按照既定的应急流程进行汇报和处置。③制订应急救援预案及联动方案。提前制订好应急救援预案和联动方案,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各入廊管线单位,由专业管线单位负责抢修救援。④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预警预防机制,城市综合管廊容易受到气象、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必须提前做好各项预案。随时关注相关预报信息,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管廊应急处置管理部,通知入廊管线单位,并依据应急预案积极救援。⑤制订专项事故应急预案。专项事故应急预案包括:触电事故的救援预案、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的救援預案、坍塌事故的救援预案、机械伤害事故的救援预案、中毒事故的救援预案、火灾事故的救援预案等。城市综合管廊的管理部门必须提前做好各项事故应急预案,相关人员熟记于心。一旦发生专项事故,相关人员就可以照章执行,专业快速地进行处置。
  主要参考文献
  [1]方俊,王柏峰,王伟铭,等.地下综合管廊公私合作项目定价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4):744-753.
  [2]杨党锋,刘晓东,苏锋,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管理研究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7(6):28-33.
  [3]翁玉峰,张立新.基于BIM的综合管廊管理平台建设及研究[J].公路,2018(9):203-2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61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