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事业单位由国家出资设立,承担着社会公益服务的职能,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促使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事业单位内控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内控的不断优化可以促使事业单位公共职能更好的发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内控优化是深化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要求。但是在事业单位长期发展中内控局限性日益明显,传统的内控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本文结合我国事业单位内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并分析优化内部控制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探讨
  一、事业单位内控优化重要性
  事業单位内部控制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必要前提,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核心。
  首先,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投资设立单位要加强对其全面监督,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督力量。作为以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为主的单位,通过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促进单位财政拨款合理化利用,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同时可以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另外,通过内控优化可以制定刚性的管理标准,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打造“阳光财务”,提升单位财务风险抵御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还可以合理控制各项成本支出,降低单位运作成本。
  其次,优化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事业单位是国家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内控建设能够实现流程化、制度化管理,规范单位财务人员的行为。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审批制度,保证审批程序的科学性,促进资金规范运转,规避财务投机行为。
  最后,事业单位内控优化主要包含两部分,分别为会计内控和管理内控。通过优化单位内控体系可以规范信息获取的渠道,保证单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另外,加强内控管理可以对单位的决策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加强内控可以对内部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实现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明确权责划分,提升内部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一)单位内控环境薄弱
  内控环境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部分事业单位不重视优化内部管理环境,导致内控环境薄弱、内控管理落实度不高,影响单位内控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组织机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权责分配不明确,不相容岗位分离不明显、工作细化不足,对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约束力,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制管理体系;同时,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个人独断行为,部门或者岗位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影响内控效率;2)单位缺乏对内控文化的宣传。事业单位内控工作要全面开展,需要全员参与,没有形成一定的内控文化氛围,员工重视度不高。
  (二)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以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为保障,事业单位通过建立风险识别系统,可以及时识别和防范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制定出应对策略,避免单位遭受财务风险,面临经济损失[1]。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负责风险评估的岗位机制,使单位对财务活动以及经济活动中一些潜在的风险不能及时预防,仅以事后风险处理为主,不仅增加了风险管理成本,还影响单位的正常运转。
  (三)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审计监督可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事业单位对审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重视设立独立的审计监督机制,而是由财务部门人员负责审计监督工作,使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财务部门作为财务工作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不利于监督有效性的发挥;另外,部分事业单位认为审计监督影响单位的决策效率,即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单位的预算、核算、决算等财务工作是否规范进行核查。因此即使设置了审计监督岗位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使监督机制形式化。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优化的有效对策
  (一)提升内控意识,培养专业的内控人才
  事业单位的内控目标最终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协调才能实现,因此单位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对工作的执行效率有直接影响。作为事业单位首先应重视加大在单位内部宣传内部相关知识、政策、法规等,提升单位全员对内控的认知程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调动全员积极执行单位内控管理制度;其次,事业单位应重视组建专业的内控团队。一方面单位应重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活动,讲解专业的财务内控知识。对于内控关键点应着重强调,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应制定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考核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还要对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进行考核,建立多维度考核指标,为单位选拔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二)加强单位资金业务内控
  加强资金管理对事业单位内控优化具有重要作用,资金是事业单位正常、有序运转的关键,加强资金管理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单位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促使财务工作规范化,实现资金规范流动。事业单位加强资金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其一,职责细化、明确责任。事业单位可以实施责任制管理制度,对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避免出现职责混淆现象,保证权责分明。同时还要实现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杜绝一人独揽资金相关业务的所有流程,防止个人投机行为[2]。其二,严格银行账户开户程序,制定科学、合理的开户制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银行账户应做到立即销户。其三,重视资金清查。事业单位完善资金清查制度,定期对单位的资金进行核查,保证账实相符,通过加强资金管理能够有效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其四,重视预算执行环节绩效监督,绩效监督可以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保证预算执行效率。事业单位应重视构建责任制管理机制,并强化预算收支管理,对于单位的支出款项应实行“谁支出谁负责”管理制度,促使单位资金规范化流动,同时便于对支出不明款项及时究责。事业单位应加强双监控,即不仅要监督预算执行情况,还要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及时调整预算执行环节的不足,确保预算执行效率,有利于事业单位内控的强化和深化。   (三)建立健全财务内控体系
  财务内控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点,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内控需要重视费用报销工作的控制。首先,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完善费用报销审批流程,如对于需要报销的项目首先应由经办人签字,然后负责人签字、财务负责人签字,簽字审核环节完成后才能进行财务报销,否则不予报销,同时报销单据存在问题也不予报销。在费用报销签字审核过程中各岗位负责人应认真审核,确保报销程序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四)构建完善的内控审计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
  审计监督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监督可以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是强化内部控制的关键。事业单位应重视完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审计监督职能要得到发挥应保证其独立性,审计人员不能由财务人员兼任。另外,应为审计部门配置专业的监督人员,负责对单位的财务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定期核查。如果核查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向单位最高领导反映,保证监督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3]。作为审计监督人员应以身作则,保证监督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强化其服务职能的要求,也是国家加强事业单位监管力度的要求。时代不断变迁,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模式也要与时俱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完善内控机制、健全内控制度,促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的规范、有序进行。我国针对事业单位的拨款方式主要有三种,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不论是哪种拨款方式的事业单位,其所需经费基本由国家财政拨款补助,通过加强事业单位内控能够规范财政资金的利用,发挥国有资产的最大效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7 (03):69+71.
  [2]武慧锋.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2017 (12):216-217.
  [3]郭庆枝.浅议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 (6):55-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88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