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企业并购风险及控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企业并购一般指兼并、收购。兼并是指两家及以上企业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有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及以上的公司。收购指一家企业用资产去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或资产等,获得对该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或者拥有该企业的控制权。企业的并购行为一般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一定的方法取得其他企业控制权的行为,是企业运作资本的一种方式。
  一、企业并购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并购动因。国内企业并购动因,Chatterjee(2001)认为企业并购能够形成协同效应,不仅可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提高企业市场占有份额,此外能够获得规模效益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Lambrecht(2004)研究表明,处于成熟阶段的行业市场占有率高,但是由于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竞争加剧,企业的获利能力下降,通过并购来削减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效益,是企业进行并购的重要动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选择跨国并购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国外学者也对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分析,Harford等(2005)认为企业的跨国并购是一种趋势,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全球化战略、国际化。综上,学者对企业的并购动因的研究较为丰富,分析了不同环境下企业并购的动因,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并购动因不尽相同。不同角度分析发行动因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
  2.并购风险来源及控制。①并购风险来源。由于企业并购过程复杂且并购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并购存在一定的风险,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风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Robert(2001)研究认为并购都会存在风险,并购企业之间战略的差异以及并购之后整合工作做得不够好等是并购风险主要来源。Robert J. Borghese(2001)认为,在企业实施并购之前,没有对自身财务状况及被并购方的市场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在并购过程中没有选择合适的税收结构及并购后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都是风险的来源。James W 和Mark(2011)指出很多企业在没有对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评估的情况下进行并购,并购后整合的成本增加导致并购风险增加。还有学者结合海外并购案例研究风险来源,Nitin和Vazirani(2012)认为企业战略定位存在问题,谈判技巧不足及并购后未能有效整合是海外并购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不同企业所处阶段及环境不同,所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各有差异。Massimo Florio(2018)指出,跨国企业的并购由于大多数国家的监管制度不完善会对并购产生一定的风险。②并购风险控制。由于企业并购风险的存在,所以如何降低企业的并购风险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降低并购风险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相关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对风险控制进行了相关研究。Arnuel C.Weaver等(2003)认为用换股的方式可以降低由于对被并购企业估值不准确导致的财务风险。Jeffery(2004)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控制并购财务风险,首先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其次采取有效的策略应对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综上,并购财务风险方面的研究理论较多,财务风险成因主要归结为对被并购企业价值没有合理评估、选择融资、支付的方式不恰当,整合不够有效。这些只是部分的影响因素,没有全面的概括其成因,虽然并购财务风险的研究涉及比较广泛,但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只是某些因素的大类进行分析,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并购绩效研究。企业并购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并购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是人们关注重点。目前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Louis Rhéaume(2008)通过估算合并公告日股票的市场价值反应来调查并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通过对样本企业數据分析发现大多数并购企业获得了协同效益,增加了公司的市场价值。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并购对于企业的绩效呈负面影响。Schuler 和Susan( 2001)通过对欧洲企业并购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并购对企业有负面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呈下降趋势。Sumit(2013)通过分析当地企业并购重组事件,详细探讨了企业并购所产生的经营绩效,认为企业并购并对企业未来成长有负面的影响。综上,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不同学者选取样本的差异性,对企业绩效影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二)国内相关研究
  1.并购动因。国内企业并购动因,韩东京(2012)以公司治理为视角分析认为企业并购的经济动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获得规模效益、加强企业融资能力、规避证监会的政策、法规及沪深证券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要求和限制,随着资本市场有效性加强并购的非经济动因逐渐淡出。胡倩文(2015)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影响外界对企业的评价,一般来说外界对规模大的企业有更好的评价所以并购主要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由于企业跨国并购的兴起,企业跨国并购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应的对跨国并购动因也进行了研究。王轶南和王晓丽(2014)结合跨国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认为,由于欧元汇率的变动及欧盟失业率持续上升降低了并购欧盟公司的成本风险和准入市场的门槛,再者就是欧盟市场机制较成熟、国际化管理经验丰富,市场规模大。此外,以并购形式进入欧盟市场能减少企业产品出口受到欧盟的技术壁垒的影响。张文佳(2015)研究发现,对于处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企业类型,企业的并购动机会各有差异。目前阶段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寻求跨国资源,主要是被并购方的资源、核心技术及品牌效应等,以解决企业竞争的劣势。刘步尘(2016)认为,我国家电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原因主要是家电企业发展遇到瓶颈,缺乏核心创新技术及品牌效应制约了家电企业的发展。而跨国并购能够获得先进技术,协同效应及积极整合资源、优化资产配置,从而加强企业的发展能力。综上,企业并购动因由于企业所属行业及所处环境不同有所差异,多数学者认为并购动因主要是获得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及增强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等。企业并购的动因有多个因素决定,如国家的法律制度,经济环境等。因此,未来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不单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还应结合企业实际所处环境去分析。   2.并购风险来源及控制。①并购风险来源。在并购风险的来源方面,蒋珩等(2010)认为企业并购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不确定,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并购方所处环境及资金的变化等。二是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了并购成本及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增加了风险。章细贞和张琳(2014)根据2010-2012年期间并购企业年度业绩预告作为研究样本,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分析,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和企业并购活动没有显著关系。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在自由现金充裕的时候,实施更多的企业并购,这些活动增加了并购的财务风险。陈传兴和徐颖(2014)以19家跨国并购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均存在着短期财务风险主要是定价、融资、支付和整合等方面。②并购风险控制。由于并购风险逐渐显现,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风险的控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谢磊、韩志成、曾小剛等(2006)认为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安排合适的支付手段,加强对营运资金管理,降低企业的流动性风险,可以有效防范并购财务风险。肖宁和郭明曦(2008),沈静(2015)认为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降低估价风险及防范并购融资风险,实现并购多样化的支付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并购财务风险。孙慧慧(2018),刘思岑(2018)通过对跨国企业并购案例的分析,认为企业跨国并购风险的防范措施有准确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科学合理规划融资结构、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妥善处置并购后的整合。综上所述,在风险控制方面国内学者选取不同背景下的公司研究并购风险,对于风险的来源和控制手段有不同的研究结论,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并购风险的研究,可以为企业并购提供指导意义降低企业的并购风险。
  3.并购绩效研究。对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并没有统一的结论。认为并购能提升企业绩效的有梁雯、刘淑莲、李济含(2018),他们以2004~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中心度越高的独立董事在并购中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多信息,因此在并购之后公司的绩效较好。张芳丽、李玥、刘芳(2018)以后危机时代为背景研究发现,在其他因素控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采用股权融资能够提升企业的长期并购绩效,这种作用在国企中尤为突出。认为并购降低企业绩效的有徐琴(2018)等,他们以 A 股27家上市公司并购案例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盈利、偿债、运营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四个方面对跨国并购绩效进行考核,结果发现在实施海外并购长来看企业的经营能力及盈利水平会下降,债务风险会提升。 陈萍、程耀文( 2005) 筛选了2003年的 472起购作为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并购后的企业绩效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了股东的财富。综上,对于并购绩效国内学者运用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并购能给企业的绩效带来正收益,并购能提高目标公司的绩效,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并获利。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并购给企业的绩效带来了负收益。总体来说有关并购绩效的理论方面有所欠缺,未能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未来关于应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二、简评与展望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关于并购的研究侧重点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及财务风险、并购绩效等方面丰富了并购的研究成果对以后的研究并购有指导意义。但是对并购后企业后续长期发展方面研究较少,并购是企业的重大决策关乎企业未来发展。所以可以考虑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企业并购发生后对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影响的研究。看企业并购之后对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影响有多大,可以丰富并购的相关研究。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20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