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与风险防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结构日趋复杂,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态势。这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生产经营风险日趋扩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科学预测、评估和管理,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的属性,既有商业属性,同时兼具公益属性,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和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加强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国有企业内控体系现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义尤为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尤为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通过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入手,阐述当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内控体系不健全、信息化投入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探索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和风险防范能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财务管理 内控体系 风险防范
一、前言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向纵深化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在面临商机的同时也将迎来更大的挑战。要在全球市场经济中能取得强劲良势发展,实现经济利润的同时,还需要实现国有资本公益性目标。国有企业既要综合掌握市场经济形势,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统筹安排人、财、物等资源;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全面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国有资本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而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优化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环境,提升财务风险评估水平,设置科学的财务内控措施和流程,发挥财务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等措施,增强国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起步晚、水平低,国有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水平显著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对管理者缺乏财务内控管理的意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覆盖性不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太低、内部监督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和风险防范的水平有待提高。本文对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指出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全员参与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还未形成、企业财务内控信息化投入不足、财务内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主要问题。就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水平的相关建议,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和风险防范。
二、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概述及必要性分析
(一)财务内控体系体制建设概述
企业内控体系是企业为合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在基于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相互制约和监督检查准则的基础上建立的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财务内控体系横向看包含了财务人员管理、财务岗位责任制、资金管理、财务核算管理、资产管理、收支审批制度等涉及财务的一系列流程和制度措施。纵向看是涉及财务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等财务内控环境、财务风险的评估,针对风险评估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财务监督制度的一套内部控制体系。
(二)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良好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经营良性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的关系,可以形象比喻为“刹车”和“油门”,是推动企业健康生存、持久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又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关键,建立健全的財务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现金流健康良好、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经营方针得以贯彻执行、经营目标完全实现等。因此,加强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对于有效管理企业风险、推动业务高质量开展,形成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良性互动发展尤为重要。
2.国有企业特殊的企业性质要求必须加强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在我国,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既需要追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还肩负着调节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重要任务;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抗衡跨国公司的主力军、我国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推进进程。国有企业如果出现风险事件,影响面会更广,造成的损失更严重。因此,国有企业的性质要求其要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是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抓手。
3.完善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有经济制度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明确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列为国资国企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提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强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真实、现金流健康良好、会计信息资料正确可靠、降低财务及经营风险,是对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企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的具体落实。
三、当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全员参与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还未形成
企业经营依靠各部门、各岗位、各流程协调运转,中间各个环节出现的风险最后会综合体现在财务风险上。但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并未形成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理解狭隘,认为财务部门的职责就是核算和资金收付,在业务谈判、合同审核等经营的其他环节无须介入。二是非财务部门其他基层员工自我认识水平有限,认为财务风险管理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和其他部门无关,未能将财务风险的把控纳入日常经营工作。三是财务风险控制的机制设置不健全,未能将财务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嵌入公司治理、经营等全流程,存在“真空”区域。比如全面预算还处于财务预算阶段,未形成全员参与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财务风险管控靠财务部门去执行,势必造成财务风险漏洞不能尽早发现尽早预防,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往往也缺乏科学的解决措施,导致财务风险管控处于被动和滞后的状态。 (二)企业内控信息化投入不足
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内控管理需要管理信息化平台做支持,可以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措施嵌入平台模块中,实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覆盖、可操作、可落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财务管理内控的有效性。但是,因为我国企业内控信息化起步晚,所以搭建一套完善的内控信息平台,需要大量前期软件的开发投入及后期维护投入,成本较高。目前,国有企业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财务信息化已经落地的国有企业存在财务信息化人才水平低,财务信息系统未能和业务系统有效衔接,信息集成和共享存在问题,这些都影响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三)财务内控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财务管理要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发挥财务管控的作用,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但不少国有企业的审计部门的财务部内部设置缺乏独立性,审计人员审计检查的程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到制约,在审计监督过程中作用发挥有限,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审计职能流于形式。独立设置审计部门的国有企业,审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审计技术落后,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还存在主要关注财务资金收支的审计,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执行的有效性缺乏评价。
四、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对国资国企改革及财务内控体系的认识程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提出要增强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要求,是国家在充分考虑国有企业面临的时代特征和内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构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和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流程设计,强化监督管理,助力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财务管理涉及公司资金的管理,因此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在整个内控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良好的财务内控体系让国有企业既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优势开展业务,又能够确保资金的安全可控,助推国资国企改革成果落地。大多数国有企业对国资国企改革的认识程度不够,未能认识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是改革的一部分,不能够按照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发展制定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财务内控体系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未能被重视。很多工作人员对财务内控不理解,认为财务内控只要是资金不出现损失,其他方面都无所谓,甚至认为严格的财务内控不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降低企业经营的效率。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推进的过程中企业的主管意愿不强。
(二)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所谓企业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按照管理科学的思路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信息资源纵向挖掘和横向的全面利用,实现企业管理各环节通过信息的流通,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达到企业实现内部控制,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国有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协调程度,企业信息化人才数量等因素,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让财务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有效銜接,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提升财务管控水平。但是,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都很低,存在对信息化投入比例低,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体制改革脱节,信息化人才匮乏等问题。这造成财务内控未实现信息化,或者实现信息化也只是财务部门用于账务处理的简单功能,并未与业务、人力等系统实现集成和共享,信息化还处于低层次水平。
(三)国有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
审计部门是国有企业为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责设立的内部监督部门。内审部门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国有资产包括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质量、重大经济决策等进行审计监督,是国有企业自我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的重要保障。因此,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审计人员水平、内审方法的科学性等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及执行的有效性评价尤为重要。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可以及时发现财务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但是目前,不少国企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内审部门不被重视,内审运用流于形式,财务内控的效果评估有限。
五、提高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全员参与财务风险管控的机制
良好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对企业内控高质量实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全员参与的财务风险管控机制。首先,财务部门需要经常向公司全员开展财务管理内控方面的培训,将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传达给公司的管理层和非财务人员,加强管理层及非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管控的认识。其次,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丰富完善业务流程、岗位设置,将财务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嵌入公司治理、经营等全流程,为全员参与提供制度路径。
(二)加大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信息化因其对信息处理的集成性、规范性和共享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是符合时代需求的重要工具。国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搭建一套完善的内控信息化平台,进而增强财务管理数据的时效性、共享性、规范性,扩大财务管理的全业务覆盖性,增强财务审批的规范性等。加强财务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培训,使财务人员不仅懂财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商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三)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的职能建设
内部审计和监督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对于查错防弊、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国有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水平,就必须要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提高审计的话语权和独立性;加强高素质审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加强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和流程设计、人员执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把审计发现的问题与绩效考核相结合,进行奖惩。
六、结语
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还不完善,导致资产不明、债券不清、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加强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对于国有企业防范风险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增强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调节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公航旅<北京>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方圆.浅谈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9(21):110-111.
[2] 张呈龙.浅谈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24):229+231.
[3] 尹叙莉.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与风险防范[J].纳税,2019,13(30):67-68.
[4] 陶春晖.企业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与风险防范[J].纳税,2019,13(27):136.
[5] 孙小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7):42+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260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