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亚伦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比尔.格罗斯

  如今我们全都是1982年比利乔(Billy Joel)笔下的亚伦镇(Allentown)人。没错,九成的美国劳工仍在准时上班,但我们的生活水平、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我们正在亚伦镇排队等待救济。
  对于当前困局,我们可以找出两个基本原因:
  (1)全球经济正受总需求不足之苦。简单来说,这代表人们消费不足,而企业则因此在招聘上非常克制。
  发展中国家及其消费者也想增加消费,而尽管这些国家的经济正快速成长,其整体规模仍不足以带动欧洲、日本及美国的经济。它们的金融体系尚未成熟,就像四肢细长瘦弱的幼小长颈鹿:成长空间很大,但数次失足之后仍在努力寻求平衡――最近的三次失足是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以及2001年阿根廷债务违约。这些国家奉行出口主导政策,以债台高筑的发达国家为市场,而不是依赖本地消费,这令全球总需求出现一个大缺口。
  没错,中国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力引擎,但光靠重商主义式出口贸易,该国无法带动全球经济向前。中国还需要替国民盖很多很多购物商场,就算不需要数十年,也要多年时间。
  (2)需求不足之下,经济增长的大饼日趋萎缩,各国因此正激烈竞逐自己的份额。大家都希望借用其他地方的经济增长。
  近半个世纪前,美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无可争议的王者,占尽优势。但是,在1970年至1980年间,其他国家开始赶上来。日本出产的汽车胜过底特律、冷战时代分隔东西欧的铁幕倒下、中国崛起等很快就令美国及发达济体惊醒,它们已不能假定世界是它们理所当然的出口市场。亚伦镇从钢铁重镇变成失业中心,人们填表、排队申请救济。
  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需求不足及缺乏国际竞争力,但从政者及其选民却聚焦于赋税或医疗问题。
  人们以为创造就业很简单,只需要延续布什时期的减税措施,或是鼓励小企业增聘人手,欧元区则只需要紧急注资,巩固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政策只是暂时提振消费,未能处理发达经济体的根本问题:新增职位正不可阻挡地流向竞争力较强的发展中经济体。
  积极的方法,是停止制造纸资产,开始生产实际的商品:以美国汽车、钢铁、iPad、飞机、玉米――任何各国想要、而我们又能以更高质量或更低成本生产出来的商品,代替次级按揭,以及美国国债。投资基建及21世纪的教育与研究(而不是停留在20世纪的教育水平)是必要的,停止耗费大量资源的海外战争也是必要的。
  此路无疑艰难,但它是可行的,只是我们必须有一点牺牲精神,而且公共政策必须鼓励创新、教育及国家重建,而不是鼓励华尔街财技及商业大街的无度消费。
  通往均等竞争条件(level playing field)的第二条路,则涉及政治与金融伎俩:竖起贸易与移民壁垒、贬值货币,以及在军事上支配海外产油国。此路远不如第一条路,遗憾的是,这条路较容易走,因此是政治上最可行的。政客不是靠呼吁选民“牺牲”当选的,他们靠的是将问题诿过于海外的恶魔,不管那是在中东还是亚洲。
  政客当选的另一招,是承诺维持低税,富人也不例外――他们的理由是:小企业主承受不起加税。但是,真正受益的,却是华尔街及新港海滩(Newport Beach)的超级富翁。没错,联邦储备局的决策者也在量化宽松的幌子下,开出以万亿美元计的支票,购买政府自己发行的债券,尽最后努力支撑资产价格――这种做法已超越了当年的查尔斯・庞氏(Charles Ponzi)的伎俩。
  投资者应明白,当局偏重货币贬值及限制贸易,恐将损害他们的利益。因为假以时日,他们以美元计价的投资以全球角度而言将损失购买力,而且美国政策利率接近0%,在通胀率保持正数且最终将会攀升的情况下,美元资产将会实质贬值。此外,尽管许多企业的盈利来源分散在多个国家,关税及贸易障碍的目的,无疑是希望惠及本国劳工,而非本国资本,企业盈利因此最终将无法受惠。
  除非发达经济体学会以古旧方式进行竞争(生产更多商品并改善质量),明智的投资者将继续把资金投向亚洲、巴西及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追捧当地资产与货币。简言之,美国必须生产实际的商品,而非纸资产,但除非华盛顿出现政策革命,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作者为PIMCO(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立人及联席投资总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11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