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景东县锦屏镇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了提高景东县锦屏镇玉米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从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地膜覆盖、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景东县锦屏镇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实现当地玉米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云南景东;锦屏镇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030-02
  玉米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珍珠米等,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1]。玉米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麦的5~10倍;钙含量接近乳制品,是粗粮中的保健佳品,被誉为长寿食品。玉米淀粉还可以深加工成淀粉糖、变性淀粉、有机化学品等。
  锦屏镇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中部,是景东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全镇有15个村,其中有8个山区、半山区村和7个坝区村,最高海拔3 760 m,最低海拔1 000 m。截至2017年底,有农业人口38 907人,耕地面积2 373.5 hm2,常用耕地面积2 348.9 hm2,年平均气温18.3 ℃,年降雨量1 380.3 mm,有效积温6 680 ℃,全年无霜期340 d以上,冬春季为旱季,夏秋季为雨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玉米生长。玉米是锦屏镇主要粮食作物,2017年种植面积达1 043.67 hm2,占常用耕地面积的44.4%,锦屏镇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均有种植,以夏玉米种植为主。为了解决烟区的烟粮争地矛盾,近年来锦屏镇积极推广烟后玉米种植,2017年烤烟播种面积377.33 hm2,推廣烟后玉米种植266.67 hm2,占烤烟种植面积的70.7%,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烟粮争地矛盾,优化了产业结构,为实现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法、新经验。近年来,锦屏镇玉米单产因品种选择、种植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波动很大,山区村玉米平均产量在4 500 kg/hm2左右,坝区村在7 500 kg/hm2左右,坝区村玉米种植管理技术相对较好的地块,产量可达10 200 kg/hm2左右。为了提高玉米种植单产、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现以夏玉米种植为例,总结了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1    选地整地
  玉米植株高大,要求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获得高产。锦屏镇坝区村的耕地土层深度、土壤肥力、排灌条件较好,山区、半山区村的耕地多为山地,土层浅薄,须经深耕改土才能获得高产。但深耕改土应掌握以下原则:一是要逐年进行,不可一次性耕得太深,否则翻出的生土太多,熟化不够,不利于玉米生长,影响当年玉米产量;二是采取秸秆还田、施放绿肥、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与豆科作物轮作等方式疏松土壤,增加土层深度,改善土壤环境。
  播种前要精细整地,多次深翻,细碎土壤,平整地块。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应根据测土配方结果,结合冬翻施足底肥,锦屏镇现有从采样、测土、按方配肥一条龙服务的农资服务部,测土配方施肥可精准到具体地块及种植作物,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土壤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综合锦屏镇耕地样土检验结果、玉米需肥规律、田间肥料效应试验结果,底肥施用农家肥22.5~30.0 t/hm2最佳,没有农家肥施用条件的田块,可施生物有机肥6 750~8 250 kg/hm2、尿素120 kg/hm2、玉米专用复合肥675~825 kg/hm2、锌肥22.5 kg/hm2。
  2    品种选择
  紧凑型品种相对于披散型品种来说,具有光能利用率高、同化率高、吸肥能力强、生活力强、灌浆速度快、经济系数高等优点,在生理上具备了增产优势。根据品种对比试验,紧凑型品种较平展叶型品种增产15%左右,锦屏镇夏玉米种植应以紧凑型品种为主。根据锦屏镇的自然资源及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种植、综合抗性强、高产优质的品种。经对各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种植,以不霉烂为优势的康农2号、以穗大为特色的康农玉以及抗病性相对较强的长陵4号、五谷1790、红单6号等品种的品质、抗病性、商品性较好,产量可达9 000 kg/hm2以上,可推广种植。
  3    适时播种
  锦屏镇坝区村一般在马铃薯收获后即立夏前后播种,山区村由于灌溉条件限制,5月中下旬播种,在墒情适合的情况下,越早播种越好,播种量37.5~45.0 kg/hm2。
  合理密植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关键,如种植过密,植株间透光不好,相互争夺肥水,植株细弱易倒伏,易发生病虫害,造成籽粒小,结实率低,出现空秆;种植过稀,单位面积株数少,单产低。种植密度应根据地力、品种、产量水平等而定[2],一般披散型品种种植6.00万~6.75万株/hm2、紧凑型品种种植7.50万~8.25万株/hm2。种植方式采用宽窄行规格种植,按宽行距80 cm、窄行距40 cm、塘距40 cm打塘点播,每穴播种子2~3粒,播深3~5 cm。
  4    地膜覆盖
  经推广实践证明,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适应范围广,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增产增收措施。地膜覆盖栽培玉米播种时间要较露地玉米提早7~10 d。播后盖膜,随种随盖,盖膜一定要严密,达到严、紧、平、宽的要求。玉米苗基本出齐时,及时开口发苗。要把握阴天突击放苗,晴天早、晚放苗,大风不放苗的原则[3]。一般每穴放2株壮苗,苗孔深以11 cm为宜。苗放出膜后,用细湿土将放苗口封严,以防透风漏气、降温跑墒和杂草丛生。玉米收获后要彻底清除废旧地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5    田间管理
  5.1    苗期管理
  出苗至拔节阶段称苗期阶段,也称营养生长阶段,是玉米生根、长叶、分化茎节的阶段。苗期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使根系发育良好,培育壮苗,达到苗齐、苗匀、苗壮。苗期管理要突出一个“早”字,玉米出苗后及早查苗补苗,及时间苗定苗,一般3叶间苗,间苗要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小留大、间病留强。在5叶时进行定苗。植株长到6.0~6.5叶时追施拔节肥。
  5.2    穗期管理
  从拔节至雄穗开花阶段称穗期阶段,也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此阶段既有根、茎、叶旺盛生长,也有雌雄穗的快速分化发育。穗期管理主要目标是通过肥水措施壮秆、促穗。玉米穗期追肥,一般进行2次:第1次在植株即将拔节前施入,施尿素112.5 kg/hm2,以利于根深秆壮,称为攻秆肥;第2次在抽雄前7 d左右施入,施尿素187.5 kg/hm2,以促进雌花生长和雌穗小花分化,增加穗粒数,称为攻苞肥。施入攻秆肥后进行第1次中耕,兼有除草、覆盖化肥作用。第2次中耕可于施入攻苞肥后进行。
  5.3    花粒期管理
  花粒期阶段也称生殖生长阶段,是指雄穗開花至籽粒成熟的阶段,包括开花、吐丝和成熟3个时期。此阶段营养生长基本结束,以生殖生长为主,是决定籽粒饱满程度的重要时期,防灾防倒,争取粒多、粒大、粒饱、高产,是该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保持叶片功能,防止早衰,对出现脱肥的地块用2%尿素+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兑水7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玉米抽穗至乳熟期需水较多,应浇好灌浆水。为了减少植株营养物质的消耗,使之集中于雌穗发育,可在玉米抽雄始期及时隔行去雄。
  6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锦屏镇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锈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病虫害的调查,当病叶数、虫头数达到防治标准时,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1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6.1.1    发病特征。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一般都混合发生,主要危害叶、叶鞘和苞叶,也可危害果穗。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借风、雨传播。大斑病与小斑病的病征区别:大斑病早期很少感病,抽穗后较重,病斑大而少,初期出现青褐色水渍状斑点,扩展后成长纺缍形条斑,病斑上有黑褐色霉层;小斑病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以抽穗灌浆期发生较重,初期病斑小而多,为黄褐色椭圆形小斑,后期逐渐发展为赤褐色同心轮纹,病斑上有灰黑色绒毛状物。
  6.1.2    发病条件。一般高温、多雨、多雾天气,连作地、低洼地,种植过密和品种抗病性较差的地块发病严重。
  6.1.3    防治措施。选种高产抗病品种;重病田块进行2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落叶,集中处理,深耕灭茬;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钾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或重病地块在大喇叭口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 d喷药1次,共防治2次。
  6.2    玉米丝黑穗病
  6.2.1    发病特征。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苞”,是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在穗期表现症状,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受害玉米前期出现笋状型、黄条型、顶叶扭曲型等特异症状,后期病株果穗较健株短,基部大,顶端尖,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灰苞。
  6.2.2    发病条件。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6.2.3    防治措施。选种抗病品种;在病瘤成熟破裂前拔除病株并销毁。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做好种子处理,其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每100 kg种子可用15%三唑酮粉剂400~500 g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400 g进行拌种。拌种时,先用水2.5~3.0 L将药剂稀释,再将其均匀喷在种子上,堆闷4~8 h后播种[4]。
  6.3    玉米锈病
  6.3.1    发病特征。玉米锈病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甚至雄花。发病初期,在叶片的两侧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后突起扩展为长形或卵形,黄色或红棕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粉末。
  6.3.2    发病条件。高温多湿或连阴雨、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
  6.3.3    防治措施。选种抗病品种,一般马齿型品种较抗病;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病田避免秸秆还田;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6.4    玉米螟
  6.4.1    发生特点。玉米螟俗称玉米钻心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较强的性诱反应。心叶被害,伸展后显现许多透明斑痕或一排排小孔,造成枯心;雄穗被害,影响授粉;雌穗被害,引起早枯、假熟、籽粒干瘪;茎秆受蛀,遇风易折。
  6.4.2    防治方法。一是在成虫期,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杀成虫。二是在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及时处理田间残株秸秆,降低越冬虫源基数。三是用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10.5 kg/hm2,于玉米心叶末期前撒入心叶里,早晚施用防效可达90%以上,或孕穗末期向心叶内撒施1%辛硫磷颗粒剂进行防治[5]。
  6.5    玉米蚜虫
  6.5.1    发生特点。玉米蚜虫苗期在心叶内危害,抽穗后危害穗部,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还能传播病毒,引起病毒病。
  6.5.2    防治措施。一是用70%噻虫嗪种衣剂包衣,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对苗期蚜虫防治效果较好。二是玉米心叶期蚜株率达50%、蚜量达2 000头/百株以上时,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2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
  6.6    化学除草
  进行化学除草时,可选用33%二甲戊灵乳油3 000~3 750 mL/hm2兑水600 kg/hm2,或采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2 250 mL/hm2兑水750 kg/hm2,在播后苗前土壤较湿润时,均匀喷雾土表防除杂草。
  7    适时收获
  当玉米籽粒与穗轴相接的断面处出现黑色层、籽粒乳线消失、苞叶变白松散、籽粒变硬、皮层光亮时玉米进入完熟期,可以收获。
  8    参考文献
  [1] 郭玉人,张颂函,武向文,等.植保员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高丁石,李泽义.28种农作物栽培要点及立体种植模式图解[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 田代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J].云南农业,2016(3):88-89.
  [4] 杨社平.玉米绿色种植栽培管理措施[J].云南农业,2017(12):30-31.
  [5] 李寿鹏.三营镇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措施与成效[J].云南农业,2018(2):5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2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