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千灯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昆山市千灯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优化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生态农业展现出蓬勃生机。本文重点阐述了千灯镇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促进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对策;江苏昆山;千灯镇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6-0188-02
千灯镇为昆山市的对外开放卫星镇,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美称,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国家级卫生乡镇、国家AAAA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千灯镇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环境显著提高的生态宜居发展之路,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发展现状
1.1 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千灯镇从2009年秋熟开始推广实施秸秆全量还田,2013—2017年,全镇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累计实施面积5 460 hm2,稻草秸秆还田47 700 t;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累计实施面积5 420 hm2,小麦秸秆还田94 500 t。通过秸秆还田措施,使秸秆变废为宝,不仅能有效减少焚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通气性,解决了土壤板结程度,促进了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
1.2 采用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2017年千灯镇水产养殖面积360 hm2,其中虾蟹混养201 hm2,常规鱼养殖97 hm2,特种水产品养殖62 hm2。在养殖模式上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对虾蟹混养的鱼塘,饲料投喂主要以小麦、小鱼、玉米等为主;对常规鱼的养殖,饲料投喂以青草、黑麦草等为主。同时,依托上海渔业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河蟹健康养殖、鱼虾混养、生物生态防病技术、水质环境调控等一系列生态渔业技术进行推广应用,组建了一个177 hm2的千灯镇现代渔业基地。基地采用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微生物氧化处理系统、微孔管曝气增氧处理系统,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吸收作用、降解生化作用,净化水质,实现尾水的循环利用,从而有效实现了渔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3 推广种养间套生态养殖模式
在千灯镇现有果园、林园等有限农业资源中,因地制宜地推广种养间套的生态农业模式。在昆山市绿苑无公害果园基地和陆家桥村葡萄基地中进行果鸡间套养,套养面积为28 hm2;在昆山市大唐农业生态园和宝丽玫瑰园林树中进行林鸡间套养,套养面积为17 hm2,全镇果(林)鸡间套养草鸡1万羽左右。通过果(林)鸡间生态套养,千灯镇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多重利用,提高了土地肥力,节约了农业成本,同时也能减少虫害的发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4 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模式
全镇从2016年秋季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开展技术培训;二是与农户及合作社签订休耕合同;三是确定补贴标准,轮作换茬补助4 500元/hm2,冬耕晒垡补助3 675元/hm2,补贴资金由市、镇2级财政部门拨付;四是开展核查和公示。轮作休耕面积委托第三方开展核查,市农委、财政局在第三方核查面积基础上抽查10%以上的休耕面积。在核查结束后,以村为单位实行公示。2016—2017年全镇累计轮作休耕面积达504 hm2。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集成推广种地养地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模式,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推进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实施[1]。
1.5 开展化肥农药减施清洁生产模式
全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4—2017年全镇稻麦累计种植面积4 580 hm2,推广稻麦配方肥1 952.9 t,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从87%提高到98%以上;推广商品有机肥2 388 t,其中水稻有机肥536 t、果蔬商品有机肥1 852 t;粮油作物生产,实行农药统供,全面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了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了农药用量,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
1.6 以农业项目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为改善水环境,净化水质,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增加生态湿地和绿化面积,千灯镇连续实施了许多农业项目,如2009年昆山市绿苑基地排水沟渠生态拦截项目,2010年续建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三期昆山市绿苑排水沟渠生态拦截工程和千灯浦口断面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2011年吴淞江断面中节村、肖市村农业面源污染氮磷生态拦截工程,2012年大唐生态园六期池塘循环水生态净化工程,2013年千灯镇种植业排水沟渠塘改造工程、七千灌区湿地工程项目,2016年吴家桥湿地生态整治工程项目。通过农业项目工程的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湿地建设,有力地推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高產出经营方式制约生态农业的发展
尽管千灯镇实行了耕地规模经营,但承包期限偏短,受高产出生产方式的影响,农户只追求土地高产出和高效益,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有所下降。种养户生态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只看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发展生态农业理念不深入,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2 产业结构特点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
虽然千灯镇高度重视生态农业,但是受建设用地、水土流失等外部因素制约,耕地面积略有减少。千灯镇属江南工业特色镇,主要以制造业、物流业及服务加工业为主,商贸经济繁荣,产业基地位于镇中心及北部区域,分布较广,企业数量较多,占地面积较大,空气、土壤、水等环境压力大,影响了千灯镇生态农业的发展。
2.3 种养户年龄偏大,科技文化水平偏低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农业[2],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需要有一支现代农业干部队伍和一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青年农民主力军。目前,千灯镇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知识科技水平偏低,对发展生态农业认识不足,对先进农业技术重视不够,从而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3 对策
3.1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政府部门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增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和决心。要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全民参与发展生态农业的氛围,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做法,介绍科技技术措施,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积极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建设,强品牌重宣传,促进生态农业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3]。
3.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态农业的布局
发展生态农业,要科学、系统地制订发展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避免雷同建设,要做到有序推进,边片集中规模开发,充分利用千灯镇原生态自然田间景观、农耕文化等资源,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4]。
3.3 依靠科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要聘请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作技术顾问,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研究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批有关生态农业的科研项目,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经验和技术;建立健全农业环保技术推广体系,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如少耕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技术、覆盖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新型生物制剂等。同时,要把“科教兴农”作为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如树立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户,起好带头作用;开设涉农成人学历教育,加强农民培训;建立农民实训基地,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师徒结对活动,现场传授种养技术。通过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的生态农业理念和技能,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层次,实现千灯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殷广德,仇美华,潘国良,等.江苏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2017(1):40-42.
[2] 张甲雄.天水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7(28):195-196.
[3] 徐亚楠,张绪良,张荣华,等.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4):81-86.
[4] 羅雁,陈良正,张思竹.云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2137-2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5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