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异化、物化、客体化概念之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滕艳娇 李楠

   摘 要:通过对异化、物化和客体化概念进行分析,说明不同流派的哲学家们为解决人之生存困境问题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甚至马克思本人认为只有社会和谐,个人才能完满。而别尔嘉耶夫却坚信心灵才是外在世界的基础。别尔嘉耶夫认为,人的内在精神性作为绝对的、原初的“实在”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论根基,精神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使人的存在获得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从而为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人们找寻自己心灵家园给以启迪。
   关键词:异化 物化 客体化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11-02
  
   一、物化与物化意识
   “物化”及“物化意识”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探讨的重要问题。所谓“物化”(rcification),按卢卡奇自己的看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观商品。”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事实并不象人们所期待和预料的那样,它不但没有带来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相反,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由于受到自己的造物的控制和丧失了超越性而陷于更深刻的异化中。物的世界通过不依赖于人的客观规律统治着人,因而人不再是历史过程的主人,而变成了消极的悲观者。科学技术变成了意识形态用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工具,从而消解人对现存世界的超越维度,变成了一种扼杀人的自由和自主性的异化力量。正象卢卡奇所指出那样:“当资本主义的体系本身不断地在越来越深入的、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中。”普遍的“物化”对人的统治结果导致了物化结构在人的意识和心理中的内化,形成了物化意识。这种物化意识和心理结构的突出特征是使人消极的与物化现实认同,丧失超越和批判的维度。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一方面对其社会存在的详细情况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控制,使它们屈从于它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同样逐渐的丧失了思想上控制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可能性,因而也丧失了它自身领导社会的资格。”总之,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物化的世界。卢卡奇认为“物化”和“物化意识”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是社会历史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但是“物化”的结果却造成了一个存在于人之外的第二自然。他并未否认第一自然――通常意义上的自然界――存在于人之外,因其外在性,其规律也是外在的,人不能改变它,因而不能达到一种超自然规律的自由。但是,社会存在作为人的行为特征,成为一种支配人、主宰人的力量。人只能利用它所提供的机遇而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能达到和保障其真正的自由。所以异化导致了社会历史中的普遍的二元对立:一方面是作为自然规律而与人相对立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是和这种存在相对立的自我意识。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应当是主体活动的因素,但事实上,人的美好愿望没能在历史活动中实现,而是出现了新的困境,在它面前人显得无助与悲观。
   二、异化与人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在其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统一才能实现,从而实现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并且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集中表现,它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类的行为,因为人是类的存在物,劳动则是人的类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工人的劳动背离了自由自觉的中心而变成了异化劳动。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做出了四重规定:(1)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穷,并且,他的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为统治他的力量。(2)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由于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本来是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异化劳动蜕变为外在的、强制性的自我牺牲的谋生的手段,异化劳动既不自由也不自觉。(3)由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因此劳动活动的异化,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这是人的最根本的异化。(4)上述三重异化,彼此之间不但相背离,而且相冲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已经变成了异化劳动,人也不再是进行着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人,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全面的、有着创造性与超越性的人,而是日益片面化的人,正因为这种存在状况不合乎人的本性,所以马克思又提出了克服异化、追求人的解放的使命,提出了理想社会的构想,即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人的本性的复归,达到人对自己本性的真正占有,就要对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马克思指出“异化和异化的消除走的是同一条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它对物的依赖性,而这个物并非普通物,而是作为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出现的物。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人的社会化程度达到了最高限度,人与人的关系中自然属性的限制已不再起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物化也达到了最大限度,社会化与物化并存。人依赖于社会关系、个人依赖于社会不能叫异化,个人依赖于物化的社会关系才能叫异化。马克思在这里把物化的社会关系与异化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际是针对两点:(1)资本权力的被公认的统治。(2)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资本、劳动市场表现为物的盲目的运动和无政府状态即“看不见的手”。马克思运用物化、异化概念主要是批判这两方面。他认为要扬弃、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唯一办法就是结束资本主义的统治。一旦推翻统治,则问题迎刃而解。所以扬弃物化和异化的道路与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是完全一致的。据马克思的观点,扬弃异化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最本质的东西也就在这里。但他并未放弃人类解放的目标,在他的思想中,人类最终解放的问题也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批判了过去社会主义的空想性,他坚持理论与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以此统一为基准规定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实际步骤。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克思在自己的理论生涯中,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文化概念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批判,其深刻性和彻底性是一般人很难比拟的,特别是在他的《手稿》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普遍存在的劳动产品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此揭示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深层基础。也正是从这一“异化劳动理论”观点出发,马克思提出了扬弃异化,消灭私有制,恢复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哲学构想。
   三、客体化与人的精神解放
   在别尔嘉耶夫哲学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红线,即精神王国与凯撒王国的对立,这两个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对抗与斗争构成了别尔嘉耶夫人学思想数十年不变的主题。在别尔嘉耶夫看来,所谓的凯撒王国是指一切体现必然性、决定性、麻木僵滞的给定的东西,它与前面所说的客体化世界是同一个含义;而精神王国则指人的精神世界,在其中人的自由得以张扬、人的创造性得以发挥、人的个性得以真正的实现,这是人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终极追求。而要理解别尔嘉耶夫所说的精神王国,首先得理解何谓“精神”,正如别尔嘉耶夫在《自我认识》一书中所说:“我的哲学是精神的哲学。精神对我而言,就是自由、创造行动、个性和爱的沟通。”

   1.精神具有生存意义上的实在性。在别尔嘉耶夫这里的精神实在性不同于人们通常习惯的从客观的、自然主义的角度去理解的所谓实在性,它是与客体实在不同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实在,确切的说,是生存意义上的真实存在。别尔嘉耶夫指出,如果说到实在,可以有物理的实在、有机的实在、心理的实在和社会的实在,也有作为真、善、美以及价值和创造的实在,而精神的实在性是属于后者的。但是精神作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不是抽象的思维,它只有在自己生存的主体里才能被揭示,或者说是,精神只有在个性里才能被揭示出来。
   2.精神赋予人生存以意义。在别尔嘉耶夫看来:“精神仿佛是上帝吹得气,这气渗透到人的实质之中,并将其生存的最高价值和最高质,内在的独立性和统一性都传递给了人。”这就说明精神是人身上神的因素,是人身上最高的质、最高的价值、最高的成就。换句话说,精神能够提升人的价值赋予人的生存以意义。
   3.精神是具有创造性、革命性。别尔嘉耶夫认为,精神作为超验的东西在人身上表现为人的生命中的永恒的超越欲求与行为,这里的精神既不是黑格尔哲学中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像舍勒所说的那样,精神是软弱无力的。在别尔嘉耶夫看来,精神对世界的态度是革命的,它以积极的创造行为为标志,并以爱和牺牲来拯救世界和改变世界。因此可以说,每一个精神行为都是创造行为。
   4.精神也具有悲剧性。精神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得事先需要精神向人生存的世界渗透,使世界精神化。但是别尔嘉耶夫又指出,精神的创造行为有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上升的方面是指,在创造的激情中精神超越世界战胜世界并提升世界使世界真正的精神化;精神的下降则是指,精神被世界吸引下去,失去了照耀和改变的力量,并在自己的成果中与世界的状态符合,即精神被客体化了。在客体化世界里诉说着精神迷失的悲剧:精神原本试图超越和改变世界,但却服从了社会日常性,服从了意识的局限性。精神的客体化只是精神的符号化和象征化,而不是精神的实现。他说:“精神的彻底胜利将意味着作为非真正世界的客观世界的毁灭与消失,以及向生存的层面,向真正生存的过渡。”这就是说,只有当精神真正改变世界时,才能看作是精神的实现,否则就只能是精神的客体化。
   以上就是别尔嘉耶夫对精神的理解,这也是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对人生存意义的苦苦思索。弗兰克在《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就道出了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共同的心声,他说道:“俄国人为生命的意义而痛苦。他们尖锐的感到,如果单单是‘像大家一样活着’――吃、喝、娶妻生子、为生计而忙碌、为平凡庸俗的快乐而快乐,那就是迷茫地漂泊在无意义的漩涡之中,犹如被时间之流冲走的木片,面对必然有终的生命而不知为何生存于世。他们全身心的感到,应当不仅仅是‘单纯地活着’,而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确,当人们在思索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生命意义的追问。人的生命意义何在?俄罗斯宗教哲学家们的答案的共同之处就是,为了超越现有的经验世界,追求此岸世界所没有的最高的幸福和绝对的真理。弗兰克说这种绝对的和最高的幸福是“穿透和照亮人生的理性之光”,是人的永恒生命,是人的真正完成,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觉自愿的为精神王国献身。
   综上所述,别尔嘉耶夫的精神是人之生存不可或缺的神性因素,它使人总是面向未来,面向不存在的东西不断的去创造。精神王国是不同于自然王国的另外一个王国,它永远不屈从于凯撒王国,它总是在与社会日常性进行不懈的斗争,这也正是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本文为“2010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扶持共建项目”,批准号:10E065)
  
   参考文献:
   1.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重庆出版社,1990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M].商务印书馆,1996.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5.别尔嘉耶夫.自我认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6.别尔嘉耶夫.精神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7.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列学院,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责编:吕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06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