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多元透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曲长海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民生之重,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大计。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肩负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因此。探索建立以在招生上实现人才资源与社会需求合理配置、推进提高大学生竞争力的教育教学改革、运用好政策与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深化就业教育工作为内涵的就业多元联动机制。是高校推动就业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就业 多元联动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95-02
  
  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对高校办学的检验,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反映,是检验高校生产效益的标准之一。是学校品牌、声誉的象征和体现。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效果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位毕业生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探索全新的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应尽的责任与力量。
  
  一、从招生入手,实现人才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合理配置
  
  高校毕业生人教避年增多,似已成为当前当前制约我国大学生就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但透过现象寻本质不难看到:真正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还是体现在供与求的“质地”对称关系上。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责任部门,部分高校从“源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招生计划的制定上存在盲目性,不能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在师资队伍、师责水平、设施投入上形成配套,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以保证;在人才培养上不能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核一心竞争力,综合素质经不起竞争的考验。在扩招的初裹上参杂追求效益因素。只顾眼前,不谋长远,所谓热门专业不断扩招,造成一些专业成倍数增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必须从招生入手,适时调整招生计划,努力实现人才赍源与社会需求的合理配置,在源头上解决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一是建立招生计划的联评机制。招生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确保“入口”合理;二是按学科设置招生专业代码,如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均属电气信息类专业,可以电气信息类为设置专业代码招生,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体实际调整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与市场需要接轨:三是创新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将就业形势、专业就业情况等纳入学校的整体宣传中,使高中生在报考前明确专业所学、学为何用的基础上,找到就业方向与职业兴趣的结合点。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其实质是由所学知识转化的人力资本进入某一社会分工的过程,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而申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就决定了劳动力的劳动方式多为应用型。因此,高校应以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长远就业。
  就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而言,一是提高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应用能力,深化专业教育改革,积极构建一个以务实理论为基础,突出实践环节。课内外相结合、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学科问相互渗透,强化学生的理论理解,增加工程实践环节训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完善的模拟就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实践环境。学校要加强枝内外创新基地的建设,实验宣实现真正意义的开放,鼓励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结合现场等措施,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栽体与平台;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举办各级各类的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配合专业指导教师予以指导,为学生展示才华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三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以强化职场素质和丰富职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参与面,形成多种层次、多种主体、多种形式交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新体系。促进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转变。
  
  三、整合资源、用活政策,全方位拓展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也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高等学校需倾情关注,全力以赴,想千方百计。百计千方的挖掘好资源,想实招,出硬招,为大学生就业清碍拓道,排忧解难。首先。利用好政府政策资源。要把促进高校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政府要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政府要创造政策备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9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障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和助学贷款,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等。面对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寒冬,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如国家出台的选聘村官、吸纳大学生参军、“三支一扶”等,北京实施吸引优秀毕业生到高校、科研单位、当“研究助理”,参与研究;上海实施的“六个专项计划”鼓励毕业生踊跃到郊区、镇的学校任教,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扩大人才储备;江苏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出台的可操作的就业补贴、考研加分、学费返还、选聘招录优惠等政策。黑龙江省专门出台了细化方案,对应征入伍的毕业生,按规定实行返还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优先选拔使用、考学升学优惠、兵役期满后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享受相关加分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大学生下基层、做成事、成大事搭建了平台,高校要善于运用政策资源,提高驾驭公共政策的能力,解读好政策,运用好政策。其次,要利用好家长资源和校友资源。家长资源是就业的重要支持力量,就业过程中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因为唯一性和排他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效果,特别是一些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家长网络是学校就业工作中必须注重挖掘的力量。他们在就业中的信息渠道、人际关系、领导资源、社会网络更是高校提升就业的重要资源,要加大这方面的资源挖掘整合力度。枝友是高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笔财富,大多数校友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乐于为母校做贡献的,特别是在领导岗住的一直关0和支持着母校的发展和就业工作。如黑龙江科技学院在各煤炭企业的矿

长、局长们在招募人才时,首先想到的自己的母校,近三年来学院通过校友渠道签约的毕业生就有300多人。所以,要进一步发挥校友的网络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第三,充分发挥校内资源优势。高校内部要切实将“全员化”就业落到实处,打破就业工作一直以来认为是某一部门、某一院系工作的传统思维,整合教师在科研等领域及社会活动中和各部门在业务中结交与结识的资源,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深化就业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就业教育就其内容而言综合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1.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过去就业只抓毕业班的现状。将就业教育的对象拓展为全体在校生,就业教育不单单是针时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应是全过程、全方位、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部生活,对于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中,要引入就业方面的内容,做到“三讲”,即教授讲专业。企业人员讲市场,校友讲经历。同时在学生中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建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了解职业需求,制定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对于:、三年级学生,指导他们评估实施情况,反馈、修订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同步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职业素质,使其达到职业目标所需的基本要求;对于毕业年级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提高他们的择业技能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2.扩展教育内容与形式。在教育的内容上,要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回报祖国、社会、母校,回报父母的价值观为核心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及投身基层的就业观念为保证。以成人成才、增强择业竞争力、正确规划职业生涯的学业指导为基础,以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掌握求职的技能的就业指导为关键。系统开展职业设计咨询、心理咨询、政策咨询等工作。在教育的形式上,做到“三结合”。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科教学工作相结合,将就业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环节。
  3.强化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说是更深层次的就业,创业时就业有着强有力的拉动力,但我们应看到,目前各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创业知识,缺乏创业能力,创业概念模糊。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和教育理念,高校内部创业氛围不浓。因此,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完善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设计大赛和创业经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才能,使学生掌握创业政策、创业程序和创业知识,并定期与企业开展合作,增加创业教育在课外实践的机会,聘请成功创业校友做顾问,同时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创业有支持、创业有帮扶、创业有指导,真正解决毕业生创业难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