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智艳青
摘要:文章从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出发,针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阐述了一些观点,认为通过组织架构的有效设置、评价内容的合理确定、评价方法的科学选用以及评价报告传递机制的健全等等一系列措施能够及早、准确查找出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当中的簿弱环节。为缺陷的压时整改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内控体系逐步完善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内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263-02
为改变“政出多门,要求不一”而使企业无所适从的状况,以便于各单位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价标准的统一、规范,从2008年6月起,由五部委联合陆续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三个配套指引,至此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然形成,即:一个体系、两个层次、三个指引。纵观以往种种案例,不难发现,内部控制要想达到预想效果并非一日之功。实际执行过程中,企业除了需要在其内容设计方面动足脑筋、下大功夫外,还应做好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以通过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发现控制簿弱环节、促进内控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建设具有台力的组织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免疫系统或免疫力偏低的生命体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这个“生命体”的免疫系统,要想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保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适时、有效地做好自身免疫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与评价工作。然而,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又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工作,要想让评价工作有效实施,企业必须设王合理的组织架构、构造明确的权责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部门功能定位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的状态。严格按照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首先,企业的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要负责领导本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监事会会要对董事会实施的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监督;其次。企业可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机构,专门自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最后,企业应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组,接受内部控制评价机构的领导,具体承担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组织。时于规模庞大、业务层级复杂、辐射面广的企业,建议专设单独的内部控制评估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
二、合理确定评价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需要围绕控制目标进行。基本规范指明“内部控制的目标旨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覆对法律法规的遵守”。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应当对与实现整体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信、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进行全面系统、有针对性的评价”,可见,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四方面:
1.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精髓。如果一种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实现“有效控制”,那么实质上就不能称之为内控了。有效性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要能有效地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发生,产生效率和效益。有两层含义,即内部控制首先要在总体上有效。其次各项具体控制制度要有其明确目标并能发挥作用。此项工作的开展利于企业发现内控设计方面的缺陷。如设计之初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而必需的控制措施,或现存内控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等。鏊于各行业及各企业业务性质、组织规模、经济条件和人员素质方面的差异,企业在对内控进行设计时。决不可生搬硬套、盲目效仿其他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内外部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设计,相应地,我们在婶内控设计有效性进行评价时也应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各屡级的控制目标是否清晰;是确定的控制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三是所采用的控制政策等能否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否便于操作。
2.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评价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评价某项内部控制存在且企业正在按规定程序使用、执行。此项工作的开展利于企业发现内控运行方面的缺陷,如内控不能接照建立阶段的意图运行,或运行中错误很多,或实施内控的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内控内容和目标等。任何一项事物都有其不够完美的一面,内部控制也不例外,不论如何设计,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1)在决蓑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或人为失误而导致内控失效;(2)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而被规避;(3)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而影响内控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此。在对内控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关注以下三点:一是管理层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程度。如果领导层主观上愿意设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客观上对内控的执行高度重视并带头遵守,说明内控的执行可能是有效的。:是员工的行为理念。如果通过询问发现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道德价值观念与管理层是基本一致的,说明内控的执行很可能是有效的。三是观察特定控制的应用情况。如果通过检查企业文件、内部程序手册等。初步了解管理层已建立了正式的行为守则,这些守则在日常工作中已得到了遵守。而且管理层对违反行为守则的处理是客观的。基本上可以确定内控的执行是有效的。
3.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度运行的经济性。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低效和投资浪费,从而为股东由J造最大的财富,因此制定内部控制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应当在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合理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争取以合理的成本实现更为有效的控制。
4.评价企业针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的频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通过此项工作,不仅能让各级管理层清醒地认识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而且能让各类投资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有个粗略了解,为他们进行各类投资决策时的风险评估提供相关依据。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频率越高的企业,其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中的缺路越易得到度时整改,相关控制目标越易提旱实现,相应地此类企业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也会更有保障。
三、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
风险基础评价法下,时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具体分三步骤进行:一是对内控健全性的测试和评价,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企业的内控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记录;是对内控的符合性测试和评价,通过实施一定的洲试程序,证实有关内控制度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效果:三是对内控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控制薄弱环节或领域,有针对性地实施全面测试程序等。主要有九种评价方法:一是个别访谈法:二是调查问卷法;三是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比较数据间的关系、趋势或比率来取得评价证据的方法;四是标杆法;五是穿行测试法;六是抽样法。是指企业针对具体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按照业务发生频率及固有风险的高低。从确定的抽样总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业务样本,对业务样本的符合性进行判断,进而对业务流程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作出评价:七是实地查验法;八是重新执行法。是指通过对某一控制活动全过程的重新执行来评估控制执行情况的方法;九是专题讨论会法。
不同企业对自身内控进行评价。以及同一企业时不同项目进行内控评价时,可从上述九种方法中任选一种或多种加以使用,但不论选用哪种或哪几种,都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关注具体评价程序。首先对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其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识别和确定企业是否存在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然后再识别和确定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并评价现有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运行;最后要对控制缺路进行评估。:是关注从业人员的胜任能力。风险基础评价法下,工作人员需要就有关事项做出很;的专业判断,比如,需要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识别相关控制以及判断相关控制是否充分等等,所以,对从业人员而言,需要它们具有非常专业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样才能合理保证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传递机制
对于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企业应做到:一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有关问题加以衡量,以判断该问题是否构成内部控制缺陷,以及谊缺陷是属于一般缺陷、重要缺陷还是重大缺陷。是针对不同屡级的缺陷,建立相应的缺陷整改机制,过程中要明确组织内部各管理层级整改的职责分工,确保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和重大风险能得到及时解决和有效控制,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最终实现。三是结合评价结果及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度时报送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并在规定期限内向外部披露。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虽然此项工作的推行会增加企业成本,包括时间、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但从战略角度来看,良好的内控管理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更好实现,它所带来的改善企业经营效率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已远远超越它本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2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