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银行进入台湾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圆圆
摘 要:文章讨论了我国两岸金融往来逐渐解冻背景下,大陆银行到台湾设立分行的机遇与挑战问题。文章首先给出了台湾银行业的简介,台湾银行业的四个基本特点,以及一些基本指标。其次指出台湾本地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差,并分析了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了大陆银行在台湾的机遇主要在于市场准入障碍的降低,与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相关的业务等。而由于台湾银行业的特点,大陆银行入台同样面对多方面挑战,包括市场竞争过度、大陆银行本身素质需要提高等等。文章最后给出了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陆银行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82-03
两岸金融业的互相放开是两岸经贸一体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银行业的开放又是其重中之重。银行作为社会资金的融通部门,其市场准入规则的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高低对整个金融体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2009年11月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之后,大陆银行进入台湾市场已经步入实际行动阶段。台湾银行业的市场状况如何?对于大陆银行的机遇与挑战何在?大陆银行希望从台湾市场得到什么?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我国台湾银行业简介
根据是否创造信用,台湾银行业分为货币机构与非货币机构。其中货币机构中又分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包括工业、农业、不动产信用、输出入、中小企业、国民银行共六类银行)、基层金融组织(信用合作社,农会和渔会信用部),及中央信托局。中央信托局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机构,在国民政府早期负责办理信托保险与政府采购等业务;虽然在2003年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但仍属国营银行,与单纯的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区别。
1.台湾银行业的特点。
(1)银行数量众多,营运规模较小,市场分散。2009年11月底,台湾金融机构总行数量为342家,分支机构数量共为4565家。其中本地银行的分支数量从1991年的1046家增长至3289家,增长幅度大于200%。
虽然与大陆银行上千上万家分支机构的绝对数量相比,台湾银行的分支数量不算多,但考虑到台湾的人口数量仅为2300万,台湾银行的密集程度确是非常高的。自1991年以来,台湾金融单位服务的人口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1年的5010人下降至2009年的3739人。台北的每万人拥有银行分支机构家数远远大于世界其他一些大城市,台湾被誉为“世界上最拥挤的银行市场”也不无道理。
台湾银行业的营运规模远小于大陆银行。2009年11月底台湾金融机构总资产为40.67兆元新台币(约为8.84兆元人民币),净资产为2.29兆元新台币。其中台湾本地银行总资产为30.48兆元新台币,净资产为1.9兆元新台币;外国银行在台分行总资产为2.45兆元新台币,净资产为0.072兆元新台币。而2009年大陆银行业的总资产已达78.8兆人民币,大陆与台湾的市场规模相去甚远。
具体而言,资产规模大于兆元新台币的台湾本地银行为12家,5000亿新台币至兆元新台币的本地银行5家,1000亿新台币至5000亿新台币银行17家,小于1000亿新台币的银行3家。相比而言,大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0.1兆元,四大银行资产均已超8兆人民币;大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大于台湾最大银行者也不在少数。
与营运规模相联系的一个特征是:台湾银行业市场集中较低。以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台湾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为34.6%(以资产总额计),39.7%(以净资产计),21.4%(以分行数量计),32.9%(以存放款余额计)。更有占银行总数量1/4左右的台湾本地小型银行,每家市占率不到1%。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台湾地区前五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是较低的。
(2)本地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在2009年,以资产总量占银行业总量的比重来看,台湾本地银行的占比达到了74.96%;其净资产占整个银行业比重为82.91%;本地银行当年的存款余额为214463亿元新台币,占总量的75.51%;贷款余额为168038亿元新台币,占比高达91.68%。以这四个指标来衡量,外国银行在台分行的市场占有率都不超过6%。台湾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主体是台湾本地银行。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一是因为对外国银行的进入有严格的审查,对外银在台能够从事的业务也有一系列规定;二是外银在台更多地选择了存贷款之外的其他业务。
(3)银行整体规模增长平稳。以总资产、净资产、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四个指标来衡量,台湾本地银行和外国银行在台分行2001年至2009年的复合增长率在5%左右。两者总资产从23兆元新台币增长至32兆元新台币,净资产从1.6兆增长至1.9兆元新台币,存款余额从15兆增加到22兆元新台币,贷款余额从13兆增加到17兆元新台币。
(4)资产质量较好,基本渡过“双卡风暴”。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之一是逾期贷款比例。逾期贷款的定义是:到期未偿还,已达相当时日的贷款。而逾期贷款比例是以逾期贷款金额除以贷款总金额。
2005年以来台湾由于信用卡和现金卡的发放数量过多,造成了呆账转销率的上升,甚至部分银行的亏损,这种情况在2008年后得到较大改善,不良资产对银行业的影响减小。
2.其他指标。
(1)信用风险。以不动产为担保抵押品的比重持续上升。由于经济增长前景仍然不明确,与不动产相关贷款的信用风险可能上升。
2008年台湾银行业贷款总量约7.5兆元新台币,其中最大部分为对制造业的贷款,占总量的47%;而这其中又以对电子电机机械相关产业贷款为最多,约为1.65兆元,占贷款总量约20%。台湾在2008年的出口下降约40%,中小企业偿债及再融资的能力都有所下降。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因此可能上升。
(2)流动性风险。相比外国银行在台分行,台湾本地银行的存款保持了平稳增长,资金供给充裕。对于要求的7%的法定流动比率,台湾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都大大超过这个标准。
从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分析中同样可以看到,本地银行以较稳定的客户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占资金来源总量的80%);在资金运用方面,除了贷款占总量的53.9%(外银为23.3%),台湾本地银行更多的将资金置于中央银行及同业存款(占总量的23%,外银为14.8%),表明本地银行资金运用相当谨慎。
(3)资本充足率。2008年底台湾本地银行的自有资本占风险性资产比率为11%,这比世界其他地区稍低。
二、对我国台湾本地银行的盈利性分析
1.盈利性较差的台湾本地银行。2009年台湾本地银行的税前盈余为755亿元新台币,ROE(净资产收益率)在2001-2009的九年间基本上低于10%,在2002年甚至低至-6.9%。国际上公认银行业ROE的正常水平在15%~20%,台湾银行业明显低于这个水平。
2.本地银行盈利性较差的原因。
(1)岛内资金需求下降。台湾企业对大陆投资不断增加,有些行业甚至整个产业链都逐步向大陆转移。这样台湾岛内出现了部分的“产业空洞化”现象,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也逐步下降。以存款减去贷款的资金余额不断增加,表明台湾银行的资金充裕。台湾本地银行的放款增长率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8.37%下降至2009年11月底的-0.62%,可以看到通过放款增长这样“量”的增加已经难以给台湾银行带来利润的增加。
(2)贷存款利息差不断缩小。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开放国内金融机构的设立,使得台湾银行业由以往的寡占市场逐步转变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虽然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提高银行运营的效率,但是完全竞争直接的结果是使得贷存款利息差不断缩小。至2009年第四季度,台湾本地银行的贷存款利息差已经低至1.31%;而外银在台分行利息差虽然下降幅度更大,但存贷款占其业务比重较低,所以影响较小。
台湾本地银行的业务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存款贷款是绝大部分银行的主要业务,利息为主要营业收入。贷存款利息差这样“价”的下降也使得本地银行经营更加艰难。除台湾银行因为投资较多,公平价值的变动占收入的比重较大,对其他四家银行来说利息收入都占收益的大部分。
除了上述原因,台湾本地银行盈利能力较差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例如:一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持续发展,直接金融地位逐步上升;二是各类金融机构倾向于综合业务,银行的功能分类被跨越;三是公股银行比重很高,公股银行营运效率明显低于民营银行。
而根据中华研究所从营业增长率、股东权益报酬率、增长率等八项指标对公营、民营银行综合评比的结果认为,公股银行的营运效率均低于民营银行。
另外,台湾本地银行为了弥补获利能力的下降,对信贷把关的严格程度下降;加上外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这都使得逾放金额增加,反而影响获利能力。台湾施加人为限制,使得本地银行难以为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提供金融业务,这些都限制了盈利水平的上升。
台湾本地银行为了应对盈利能力下降的状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建立海外分行,发展海外业务。2008年台湾银行海外机构税前利润占整体利润40%以上,已经成为台湾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推动到大陆设立分行。台湾银行在大陆七家代表处,即彰化银行(昆山)、国泰世华银行(上海)、合作金库(北京)、华南银行(深圳)、中国信托(北京)、第一银行(上海)、土地银行(上海),已经获得升级为分行的资格。2008年3月起,台湾本地银行可以通过海外分支机构投资大陆银行,占股不得超过20%。
三、大陆银行进行台湾的机遇
1.问题的提出:两岸金融往来的解冻。1993年台湾财政部制定《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规定岛内银行海外分支,可以与外银在大陆分支、及大陆地区银行海外分支进行金融业务往来。1995年台湾发布《台湾地区银行办理大陆地区间接进出口与外汇业务作业准则》,允许外汇指定银行(DBU)及国际金融业务分行(OBU)与大陆地区银行海外分支,办理进出口押汇、托收等业务。2002年台湾颁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修正案》;允许岛内银行赴大陆设立办事处;OBU可以与大陆本土中资机构、个人进行金融往来,而不经过第三地区。
2008年4月,大陆银监会表示,在两岸银行业还未建立监管合作机制的情况下,银监会积极受理台湾地区的银行在第三地设立的法人机构来大陆开展业务申请,完全将其视为第三地的法人机构。台湾地区的银行通过在香港、澳门设立银行或收购港澳的银行来大陆设立分支机构、参股大陆银行,银监会将在CEPA框架下予以积极考虑。给予港澳的CEPA优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香港银行及财务公司在中国设立分行或法人机构的资产规模要求由200亿美元降低至60亿美元。香港银行中国分行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在中国的最低开业年限要求由3年降至2年。有关盈利性资格的审查由中国单家分行考核改为多家分行整体考核。另外,由于香港公司定义并非以国籍界定,而是以注册地为准,外资银行可以通过收购或兼并方式,取得香港公司超过五成股权,满一年后即视同为香港公司,而享有前两项优惠。
2009年4月,《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订,建立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框架,对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的业务性、技术性问题达成一致。2009年11月,签署了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两岸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置、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2.机遇一:市场准入障碍的降低。随着MOU的签署,在理论上大陆银行可以根据台湾方面的相关法令,进入台湾市场。目前对大陆银行入台的政策,台湾要求比照针对外国银行的政策。台湾对外国银行主要监管法规为《外国银行分行及代表人办事处设立及管理办法》及《国际金融业务条例施行细则》。下面将主要条款加以介绍:
(1)设立分行条件:申请前一,全世界银资本或资产排名居前500名以内或前三年与台湾银及企业往来总额在10亿美元以上;其中中、长期授信总额达1亿8千万美元。
(2)营业执照类型:分支机构仅限于分型态;允许外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请设,但目前尚无该类金控公司成立。
(3)最低营运资:应专拨最低营业所用资金新台币1亿5千万元,经许可增设每一分行应增拨新台币1亿2千万元。
(4)营业范围:准用台湾商业银及信托投资公司经营业务规定;可发行金融债券。
(5)存款客户与额限制:接受新台币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对其吸收居住民客户对象及存款总额无限制。
(6)单一客户授信限制:对同一自然人或法人之授信总余额,新台币部分得超过其新台币授信总余额之10%或新台币10亿元两者中间较高者;外币部分得超过其总净资产的25%。
(7)外汇业务:经营外汇业务应向中央银申请许可;办外汇业务项目及管,与本国外汇指定银相同。
(8)国际金融业务规定:申请者前一年在全世界银资本或资产排名居前500名以内,或前三与台湾银及主要企业往来总额10亿美元以上;采用分行组织,一家银仅限设一家;最低营业资200万美元。
3.机遇二:两岸经贸往来下的相关业务。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2008年,台湾对大陆出口超过1千亿美元,占台湾出口总量的20%,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大于30%。目前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资金来源地,2009年大陆实际使用台资65亿美元,仅次于香港。
与两岸经贸往来形成对比的是两岸金融往来的不畅通。无论是货币通汇兑换,还是互设金融机构,都进展缓慢。大量贸易投资活动带来的货币兑换、贸易结算、投资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无法正常满足。MOU的签署,给大陆银行带来了以下的商机:
(1)货币兑换。目前在台湾方面已开放人民币在岛内的双向兑换,但兑换金额仅限于2万元人民币,兑换机构也有限制。且因为两岸尚未建立货币清算机制,进口人民币现钞靠香港汇丰和美国银行进口,供给不充足。
大陆方面: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获批于福建、上海两地、办理新台币兑入和部分兑出业务,后端的清算作业仍取道外商银行,现钞结算由香港汇丰银行办理。清算行和双边代理账户的汇兑模式都未实现。
目前对于在大陆的新台币金额并没有官方数据。但可以预测,如果新台币收兑业务由中国银行承办扩大到其他商业银行办理,将为新进入台湾市场的大陆银行提供一个利润来源。
(2)大陆台商的融资。大陆台商的融资仍然存在较大障碍,有文章总结目前主要途径有如下:通过外资银行在大陆分支贷款,但这样的方式对企业要求高,主要为大中型企业使用,外资银行针对母公司多在台湾的情况,提供“台湾申请、大陆提款”的整批授信的创新贷款服务。而从台资的国际金融分行(OBU)获得贷款,或是在大陆上市,或是地下金融,都无法推广使用。大陆银行对台商提供贷款,难以了解其在台抵押品和台商的资信状况。综上所述,通过进入台湾市场,可以更好地了解台商的需求,对进入大陆市场的台商提供更好的服务,相关的贸易结算,投资融资业务空间较大。
4.其他机遇。首先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需要资金支持。2009年6月,台湾开放了3大类192项准许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行业。银行跟随客户群进入新市场是常见的现象。进入台湾的大陆企业倾向于保持与大陆银行的关系。随着大陆企业向台湾投资的增多,大陆银行在台湾地区开设分行,可以为大陆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方面的支持。
另外,台湾银行有较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内部控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以及金融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这对于成长中的大陆银行来说是可资借鉴的。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商业合作机会也是大陆银行看重的。
四、大陆银行进入台湾的挑战
1.大陆银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从大陆14家上市银行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情况看,利息收入占这些银行收入至少70%以上。对有些银行来说这个指标甚至高于90%。这样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的模式在台湾市场中是不可持续的。大陆银行靠规模扩张,增加网点的成长道路也不可复制于台湾。
另外大陆银行在私人银行、战略咨询等高端市场经验少,而这部分是汇丰等外国银行在台分行认为仍然有盈利空间的市场。其次大陆银行入台在财务指标方面需要达到更高标准,例如台湾方面要求经营外汇业务的本地银行,自有资本占风险性资产比在8%以上,而大陆核心资本充足率仍然无法达到这个水平。
2.以何种方式进入台湾市场。对大陆银行来说,进入台湾市场有多种可能的方式。而从进入方式的现实性考虑,由于监管因素,大陆收购或者参股国有或国有比重很高的银行是不太可行的,而小型的民营银行的收购价值有限,收购或入股民营金控机构的意义和可行性都较大一些。从台湾方面来说,金管会的意见是鼓励先分行,后参股的方式。
从在台湾市场扩张的历史经验来看,花旗银行使用139亿元新台币通过旗下的花旗(台湾)商业银行购并华侨银行,此举使得台湾地区分行数由11个增至66个,客户数增加100万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2007年底收购台湾中华商业银行,分行数从8家增至47家。渣打银行收购新竹国际商业银行95.4%的股权,使得分行数增加84家。准备入台的中国银行选择的方式是在台北信义设立分行。
3.进入台湾后的业务选择。摩根大通银行的研究表明,公司担保、公司贷款、按揭属于附加值低,产品差异程度低,消费者议价能力高的业务;财务顾问、私人银行、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财富管理等属于附加值高,产品差异大,消费者议价能力低的业务;附加值程度中等、产品差异程度中等、消费者议价能力中等的业务包括贸易融资、信用卡,无抵押个人贷款等。
对于新进入台湾的大陆银行来说,对产品种类,差异化程度,附加值高低的选择涉及到自身的战略定位问题。从外银在台发展的经验来看,花旗银行选择以企业金融,消费金融,投行领域为主,其信用卡业务在90年代增长速度非常突出。上海汇丰银行发展了包括证券、保险、基金的综合化平台。渣打银行对大型公司客户采用以贷款业务为基础,高附加值业务为重心的战略;另外也非常注重中小企业服务。即将进入的中国银行宣布以公司金融为主,兼顾个人金融业务;业务集中于贸易融资、美元清算、保理、税款保付保函等领域。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两岸金融业的合作是两岸经贸合作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所以无论是货币兑换、贸易融资、还是互设金融机构,都应该着眼于为贸易投资提供便利与资金支持。大陆银行进入台湾目的也是如此。
通过对台湾市场和台湾本地银行的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得到结论,台湾本地市场容量有限,竞争激烈,对于新进入的大陆市场而言,在短期内并不能从本地市场得到太多的利润。于是产生了以下两个问题:
1.台湾本地市场较低的盈利预期是否意味着没有必要进入台湾市场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新进入台湾地区的大陆银行,短期内的重点似乎更应该放在对大陆台商的服务方面,无论从客户数量还是资金总量来看,大陆台商都是大陆银行应该争夺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台商的需求,也为了在长期中真正发挥大陆银行的优势,都需要先进入台湾,即使只有一家分行,也可为资金融通提供渠道作用。
2.战略性考虑――短期与长期盈利能力的衡量。目前台湾市场的盈利业务似乎并不明显,无论从监管约束,市场竞争条件,大陆银行本身特点来看,短期内迅速扩大市场,增加利润也不太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中台湾市场不是一个有希望的市场。到底空间何在?需要业界和理论界对台湾银行业更加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水美.台湾地区银行产业发展之政经分析.2006
2.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银行家,2009(8)
3.冯雷主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于宗先,王金利著.台湾金融体制之演变.俞国华文教基金会,2005
5.裴长洪.海峡两岸拓展金融业合作的新局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
(作者单位:招商局博士后工作站 广东深圳 518067)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