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静娴

  摘 要:文章分析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现状,借鉴我国香港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04-02
  
  一、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改变了以往利率管制的做法,开始尝试利率市场化。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明确指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还提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次序: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镇;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正在按这一思路进行,也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因此,也促使我们对这些问题和隐患引起重视和进行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道路越走越顺。
  利率市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指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不再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或受到货币当局的直接限制,而逐渐由金融资产的供求双方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自行决定的过程;第二,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指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管理不是通过硬性规定来实现。而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准备金率、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间接引导市场利率水平和变化趋势。
  虽然说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和金融的长远发展是绝对有益的,但是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所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商业银行。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从1965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管制的逐渐放松,市场利率水平迅速提高,利率波动频繁,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加大。特别是80年代中期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后,短期存款利率的直线上升造成大量银行倒闭。虽然两个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原因都不同,但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套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却是不客质疑的。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和现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自1996年起决定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6年6月,我国放开了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此后,我国利率管制逐步放松,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陆续出台。1997年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债券交易利率。1998年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生成机制。1999年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方法。2000年实行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实行了外币利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前奏。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并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2003年银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全面铺开。2004年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下限,并在三年的时间内计划实现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于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空间;2004年3月和4月分别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基准利率,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同时开放。
  因此,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其利率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外币市场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到住;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的约束程度,余下的尚未被市场化浪潮真正触及的,主要就是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
  可见,贷款利率已基本走向市场化,还需要研究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2.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现状。(1)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在利率管制阶段,由于政府人为地压低利率,使得政府制定的利率低于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均衡利率水平。此时,资金的供给小于资金的需求。资金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而当利率市场化之后,供求趋向于平衡,利率会逐渐向均衡利率靠拢,即利率水平会提高,资源的分配也趋向于合理。然而,一旦利率水平提高,一方面,商业银行受短期收益驱使。倾向于把贷款投放到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对借款人而言,只有项目风险水平超过银行利率对应的风险水平才有借款的意愿。这样,银行提高利率实际上会驱逐低风险项目,产生逆选择效应。另一方面,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为了支付高额贷款成本也倾向于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产生“逆向激励”效应,形成道德风险。可见,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必然导致信贷市场贷款质量整体水平下降,加大了未来违约的可能性。因此,在贷款发放之前要对贷款企业做严格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同时,在贷款发放之后,要对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密切的监控,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2)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的困境。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银行净利差收窄、利率市场化之后给银行带来的利率风险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压力。
  可见,利率风险对于一个银行,甚至是银行业的威胁是巨大的。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必须对利率风险引起相当大的注视。
  
  三、我国香港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启示
  
  1.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香港商业银行的影响。从2001年7月3日起,香港银行业的利率协议全面撤销,原来仍受到利率协议保护的支票账户、储蓄账户和6天以下的定期存款,都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利息水平,这标志着香港银行业告别利率管制,香港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顺利完成。
  香港利率市场化后,与所有国家和地区推行利率市场化一样,给银行体系带来了冲击,即使香港当前的社会资金供应充足、金融体系稳定,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依然不容小视。其中包括:加大利率波动幅度;银行机构间竞争激烈,存贷款利差缩小;利率风险暴露;中小型银行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处弱势地位等等。
  2.我国香港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为解决这些问题,香港的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分别是:(1)设立分层的利率体系。存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款是否稳定对于银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香港的商业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设立分层的利率体系。香港汇丰银行已从2D02年5月1日起开始推出分层利率。按照不同的存款结奈给予不同的利息。(2)由于净利差收窄。为了防止盈利水平的降低,香港银行的主要做法是强化金融

创新能力和重点拓展收费业务。在强化金融创新能力方面。面对香港经济与金融市场结构性变化、传统贷款市场增长减弱的趋势,在撤销利率协议之后,传统产品利差萎缩,商业银行必须实施新的产品与服务战略,包括调整资产结构,增加新产品的比例;进行交叉销售,拓展费用收入业务;根据各产品的投资回报率,调整产品组合。增加高回报产品的比例,特别是提高消费者融资产品和信用卡产品的比重等等。在发展收费业务上,香港商业银行一是发展自己的重点产品;二是与某些有产品优势的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期望通过收费服务的比例来增加盈利,提高竞争力,使零售银行向综合性银行发展。(3)注重利率风险管理。控制利率风险。对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致命的威胁。香港的商业银行注重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调动能力。(4)规模不同的银行要扬长避短。进行相互合作。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处劣势地位,所以中小银行要积极参与银行业的整合进程,这既包括与其他银行的合并,也包括业务上的联盟。而大型银行,虽然在存贷款方面和中小银行相比,比较占优势,但也要善于利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比较优势,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与不同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双赢的业务合作,共同提高运营效率,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
  
  四、对策建议
  
  1.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与利差收入相比,有来源稳定、利率风险小的特点,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降低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可能的业务。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比重普遍达到30%~50%,高的已超过70%,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还不到10%,发展空间非常大。
  近年来,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正热衰于中间业务的创新,但细看除了金融衍生类真正的创新较多外,其他业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多,多为简单的组合包装。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我国的中间业务主要侧重于那些筹资功能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代理类业务,而真正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却很少。应该说,目前国内监管当局只允许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中还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尤其是交易类产品和咨询顾问类产品,例如:国外结算咨询、财务顾问、承诺投资理财、资产重组、衍生金融工具等等,这些中间业务的特点是收益较高,同时相对的风险也较高。因此需要银行具有很高的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今后就应该多在这类中间业务中下工夫。努力把传统的商业银行变为“金融百货公司”,力图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能化的服务,而不仅仅是“金融杂货店”。
  在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的同时,还需要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提高传统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例如。可自行编制运用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的“产品盈利能力分析表”,根据不同品种产品回报率的高低和风险水平的大小,调整现有的产品结构,增加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比例,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贸易融资、消费贷款等。
  2.关注利率敏感型缺口。缺口管理分析是目前国外银行计量利率风险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利率浮动的情况下,到期的资产和负债的利率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缺口分析就是银行对所有收息资产和收息负债的期限和重新定价的机会进行分析,提前对未来资产负债利率结构的变化做出估计。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可能的利率风险。
  利率敏感型缺口=利率敏感型资产一利率敏感型负债
  当利率敏感型缺口为正时,属资产敏感型,此时,若利率上升,会使净利差增加。因为银行资产利息收入比借入资金成本增加更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会增加。反之,若利率下降,则会使净利差减少。
  而当利率敏感型缺口为负时,属负债敏感型,此时,若利率上升,会使净利差减少。因为与借入资金成本相比,银行资产利息收入增加相对较慢,因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会减少。反之,若利率下降,则会使净利差增加。
  由于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水平必然会走高,因此,银行处于安全性和盈利性考虑,应该保持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即增加利率敏感型资产。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大多为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属非利率敏感型资产,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资产结构的改革。变非利率敏感型资产为利率敏感型资产,以便在利率上升的过程中获得收益。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对利率风险进行规避,例如: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
  (责编:贾 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3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