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生态商圈理念打造城市新商圈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轲柱 刘继青

  摘 要:随着城市新区的陆续建设和发展,如何解决商业与环境之间矛盾,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而其中最主要的解决途径之一就是设计和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商业模式――生态商圈。生态商圈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人文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相比传统的商业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发展生态商业,打造生态新商圈,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态商业系统 生态商圈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60-02
  
  随着哈尔滨城市南拓、北跃战略提出,群力新区、科技新城和哈南工业新区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新城区均位于老城区外围,商业基础薄弱,人口较少,城市新区建设带来了商业发展契机,也迎来了新挑战。而应用生态商圈理论科学规划新城区商业布局将对新城区发展战略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城区的商业现状
  1.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和沉寂的商业气氛不相协调。哈尔滨城市新区的特色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保存了大量原生态湿地,规划科学、环境优美,因此新区置业成为时尚,带来了新区房地产市场繁荣。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人追求向往健康、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是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而城市新区商业现状离人们预期相差甚远,商业依然是原生态的,以村镇集市贸易和小店铺经营为主,发展较为低级,与宜居社区难以接轨。
  2.逐年增加的新城区人口呼唤便利的购物条件。随着新区人口增加,对商品需求的品种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城市交通的滞后却一直困扰商业发展,居民面临严重的生活不便,因而更加呼唤商业便利。
  3.重要战略地位需要富有活力的繁荣商业作支撑。群力新区、科技新城和哈南工业新区以新火车西客站为中点,以三环路为纽带相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将构成哈尔滨新城市中心。在2012哈大高速铁路和西三环江桥建成后,此处将成为黑龙江省最重要交通枢纽,从而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大幅提升区域购买能力,这些都会给本来脆弱的新区商业带来更大压力,当然也是千载难逢的商业机遇。因此科学规划新区商业布局尤为迫切。
  二、生态商圈理论的提出
  传统的商圈是一个零售店或商业中心营运能力所覆盖的空间范围,侯丽敏、郭毅等丰富了传统商圈理论,对选址、经营管理及商业中心建设等进行了探究。而黄国雄教授提出商圈建设关键在于经营商品诱惑力、服务质量内聚力、集群规模效应和特色经营的扩张力,传统的封闭式商圈理论不适合时代发展。日本学者石田武原和吉林大学吴小丁教授认为传统商圈是自然形成的,而郊外购物中心可以有组织的集聚商品,让各种生态和商品之间形成依存和竞争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购物中心。Porter.M认为在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助于加强产业的本地化联系,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良性竞争轨道中去。学者的研究丰富了商圈理论内涵,客观反映了中国商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轨迹。
  而后金融危机时代,绿色和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所有经济行为都被印上了和谐发展的烙印,商业生态经济研究史潮流,从单纯零售生态研究转变,探究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商圈模式,为新商业革命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商圈是指以核心商业组织为内核,以互补商业集群为补充,以服务业集群为支撑,以体验和休闲为理念,以经营绿色产品为特色,以规模集聚为优势,建设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有机商业集聚系统。生态商圈主要包括三种业态组织:核心商业业态组织、互补商业业态组团和服务业态组团。
  生态商圈的生态组织选择是有序的,并且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从顾客需要出发,摒弃老商圈的商品简单组合观念,注重商品功能的组合实现,是一个“管理型商业集聚”,区别于“自发形成的商业集聚”的传统商圈。见表1。
  1.核心商业组织决定生态商圈的性质和发展。商业行业是人类社会产物,但却有着自然生物属性。商圈组合构成城市商业系统,每个商圈就如一个细胞,而商圈性质由其内核决定。北京西单、王府井和哈尔滨秋林等商圈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是因为先存在核心百货商业企业,引领商圈方向,而其后的变迁也都遗传着这个内核基因。因此新商圈也要有具有明确主题核心龙头企业,以经营绿色生态产品为主业,作为商圈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指引基础。
  2.生态商圈内互补经营单元间存在互补和依存关系。商圈的内核是最有号召力的品牌企业,而任何商业形式都不能穷尽消费者需求,因此生态商圈就不是个单一商业体独立存在,需要丰富的补充商业组织,形成满足消费者需求链的商业集聚。首先,消费者需求链的逻辑次序决定了核心企业外补充商业组织的种类,决定了它们之间生态依存关系,决定了新商圈布局和商品组合;其次,应适度保持生态商圈内同业商业组织间的竞争,生态商圈要求每一类商品经营企业都应该有合理数量,能够保证适度竞争力度和足够淘汰空间,促进商业生态不断完善和进步。
  3.生态商圈的服务商业应体现生态特色。商圈的核心企业和补充企业确立后,相应服务行业必不可缺少。
  首先,这些服务行业依然要体现生态商圈特色,生态商圈理念自然催生绿色餐饮服务,因此新商圈餐饮业起点就是生态餐饮,所有食品要求来自天然,倡导绿色和健康,高起点的服务产业与生态商圈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吸引追求健康和幸福的顾客。其次,新商圈强调绿色休闲功能,健康娱乐人们身心。新城区生态建设本身对追求回归自然的居民就有巨大吸引力,生态商圈更要创新建设休闲场地和设施,这些设施不同于老商圈的娱乐设施,应该以健康绿色为主、碧水蓝天为本、亲近自然为纲,摈弃城市传统逛街休闲理念,倡导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方式。
  4.生态商圈依存于自然,是生态新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低碳经济时代倡导创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城市已然成为趋势,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商圈必然是生态系统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新商圈经营理念就有革命性变化,从传统商圈的“购物和消费”转变为“体验和休闲”。
  首先是新商圈要与自然环境相依共存、和谐统一,要结合城市生态特点,尽显山水风景之灵秀。商圈内部设计也应该体现绿色天然的情绪和理念,一个商业组团形成一个独特景观,商业组团之间联络或是曲巷通幽或是小桥流水或是飞瀑激流,让人们在体验独特商品组合时,也感受到自然魅力,这也是现代体验营销思想精髓。其次生态商圈与城市文化氛围融为一体,彰显城市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内涵,与城市文化传承巧妙结合,相得益彰。
  三、应用生态商圈理论建设哈尔滨城市新区商圈的对策研究
  如果说哈尔滨城市新区是哈大齐工业走廊龙头的话,崭新的生态商业中心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因此规划建设好新商圈意义重大。
  1.新区商圈选址和布局要体现与环境和谐共生、共促发展特点。新商圈应该选址在位于三环路与四环路间群力新区,选址原因是这里具有空间辽阔、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辐射周边的优势。低碳经济时代,开发生态新区、建设宜居城市是“天时”;北接松北呼兰两区,南达平房双城之地,东连京哈铁路,毗邻国际机场是“地利”;新区进驻高素质人口具有较高购买能力,加上由于三环路、京哈高速铁路开通带来的超高人气形成了独特的“人和”。天时地利和人和决定了新商圈选址群力新区的必然性。新商圈选址还应该同步于新区城市规划,布局应符合哈尔滨城市以水定城的规划理念,凭借依水而聚的地理优势,引进水的元素,与内河相连,与生态湿地相望,激发商圈灵性也创造了绿的基础,从而获得巨大竞争能力。

  2.新区商圈商业经营种类选择对策研究。新区商圈选址完成后,就面对如何引进商业业态组织、经营商圈的问题。商圈内核企业的选择是商圈建设的关键点,选择核心商业生态组织必须有独具特色的主题,彰显新城区生态特色,要和城市原有商圈要形成明显错位。
  北京马甸商圈因著名家具品牌宜家的进驻带来的巨大发展,同样是宜家在成都也演绎了缔造新商圈的神话。因此新商圈内核企业的选择应该是具有巨大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商业企业,这些企业还应在原来品牌基础上更新产品结构,凸显绿色环保要求,重点经营生态产品,这将是新商圈繁荣和发展的关键,而从属的互补形商业则根据核心企业的商业性质来组织,组合形成巨大绿色商业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形成超级辐射能力。
  3.拓展生态商圈旅游休闲职能,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生态商圈建设的理念重点在于“体验和休闲”,新商圈建设注重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必然也要让顾客“体验”哈尔滨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建筑是商圈的名片,因此新商圈的建筑风格一方面应贴近自然,与碧水绿地,鲜花美景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还应体现哈尔滨中西合璧历史传承,以与哈尔滨特有的中式和欧式建筑风格,打造城市新地标,让游客流连忘返,最终让新商圈成为“购物的旅游胜景,旅游的购物天堂”。
  “休闲”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新商圈的服务商业就是为了满足顾客休闲需求。哈尔滨冬季以冰雪闻名、夏季以凉爽著称,商圈在冬季开发特色冰雪休闲项目,在夏季开发清凉的避暑休闲项目都将会为商圈带来新的引力。顾客休闲之余还可以畅饮闻名世界的哈尔滨啤酒,品尝地道的西餐、实惠的东北菜,以独具特色寒地绿色美食打动每一个顾客。以特色旅游休闲产业吸引的客流还可以和商圈绿色商业吸引的客流交互共享,相互作用形成生态商业集聚巨大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必将体现人本的绿色生态思想,而生态商圈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生事物,必将以融入自然的购物环境,丰富的特色商品组合与深邃的历史文化传承取代旧有商圈,赢得未来商业竞争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美]保罗・霍肯.夏善晨等译.商业生态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美]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3.张蓓.构建我国零售业商业生态系统[M].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34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