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燎原:勤跑才能淘到好作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黄燎原最突出的个人形象标签是――整天斜挎着那种上世纪60-70年代流行的军绿色小背包。在外人看来,黄燎原总是一副慵懒、爱谁谁的表情,似乎很酷、很难接近。尤其是在一次拍卖公司举办的艺术研讨会上。迟到的黄燎原也许是时间仓促或者别的什么原因,被主持人硬架到台上要求他发言时,出乎意料地撂下―句“没什么要说的”就自己下去了。
其实黄燎原的脾气极好。说话也是慢条斯理、温文尔雅。采访那天正赶上他在电脑上看北京国安队的一场中超比赛,一见面黄燎原就向记者解释“忙着看球忘了采访的事”,然后专心回答问题,期间只是偶尔瞄了几眼屏幕。
曾有圈内人士报料说,黄燎原只要在日本一露面,就会被当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盯上,因为他已经成为收藏日本当代艺术最多的外国藏家之一了。但黄燎原说,自己应该算是国内版画作品最大的藏家。在德国。黄燎原还曾经举办过一次个人版画收藏展,其中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的版画作品令当地藏家们都垂涎欲滴。
仅仅在拍卖场上“烧钱”买东西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收藏家,因为作为上档次、够学术的收藏家而言,首先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收藏体系和学术标准。比如。就当代艺术收藏而言,世界艺术史就是所有藏家们必须要遵循的线索之一。
买作品的三条线索
不同于很多科班出身的策展人、艺评家喜欢频繁使用专业术语,黄燎原解释当代艺术的语言往往都很通俗易懂、一针见血,尤其在解释自己关于西方当代艺术的收藏时,黄燎原说他是严格按照三条线索来进行的:
一是以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和村上隆为代表的日本当代艺术作品,其中精致、细腻的女性艺术家作品收藏的最多、最全。他心目中的日本艺术是“完全独立于西方当代艺术体系的卡通艺术。艺术家普遍转向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对外部世界的精微感受,他们画的东西没有特别宏大的题材,只是画自己心尖上的东西,能感觉到艺术家当时的那种灵光乍现,作品往往显得非常纯粹。非常令人感动。”
二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那种“携带着强烈笔触、狂野画风的作品。不是像古典主义那样完美的表现世界,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看待眼前世界”的作品。对于血液中就蕴含着摇滚精神的黄燎原来说,喜欢这一类作品不仅仅是一见钟情了,简直就可以形容为前世有缘。
三是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而且油画、摄影和版画等的品种一应俱全。
然而也有遗憾。黄燎原称自己的这些收藏中“没有超级作品”。原因是“钱有限,而且也没赶上收藏的好时间”。
靠“信息不对等”收藏
黄燎原形容自己“像女人逛商店一样有逛画廊的瘾”,在日本、德国等地的多家知名画廊。黄燎原早已成为那里的VIP客户。他的很多作品主要就是从画廊购买的。除了作为北京现在画廊主人的身份。每年都要出国参加几乎所有人都听说的巴塞尔等艺术博览会,黄燎原还会定期现身在中国人很少知道的欧洲几个“老的艺术博览会”上。“那里有更多淘到便宜艺术品的机会”。
在斯图加特的一家博览会中,黄燎原淘到过一张马克斯・贝克曼的作品,当时花了9000欧元。一年后,这张作品就有人出价5万欧元收购。“去巴塞尔的买家。很少有去斯图加特的,但是相同分量的作品在这两处很可能都会出现。如果你勤劳,就有可能靠两地的价差致富。”这其实就是黄燎原收藏的全部秘密所在。
“遵循艺术史和个人趣味购买作品”
作为画廊的主人和个人收藏者两个角色,都要去挑选作品,两者会重合吗?
作为中国艺术家作品,两者是重合的,不管是经营画廊还是个人兴趣,我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艺术家作品。但西方艺术作品,就属于我个人的收藏体系了。
您的收藏品大概有多少件?
实在统计不过来,我在北京买了好几处房子,还有一个大仓库,除了一处房子自住外,其余全部用来存放我的收藏品。不过,最近我已经开始着手逐步整理我的收藏了。
整理数量庞大的收藏作品应该很费精力吧?
有时候我会忘记了曾经买过的一些作品,整理时常常会有惊喜的发现:原来我也拥有这个人的作品,当时买作品的时候这个人默默无闻,如今突然成大师了。
听说您从不收藏中国书画作品?
西方文化、艺术对我的趣味影响更大,我主要收藏油画、版画、摄影等作品。纸上作品我也很热衷,但主要涉及的是素描和草图,比如:宋永红的素描我几乎收集全了,还有安迪・沃霍尔的自画像。
严格按照艺术史来买作品。会不会很累呀?
我也经常会“一见钟情”式的购买,碰到很有趣的作品也会忍不住掏钱。但是一个入可能喜欢的东西会很多,甚至没有止境,所以还是应该按照两个标准交替进行收藏:一是艺术史,二是个人兴趣。
真正收藏家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要有钱;其次是热爱艺术,只有热爱你才能去研究艺术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4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