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危机管理这一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志峰
我们经常强调,人生就是一个投资理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社会经验。但是,最重要的一课往往被我们忽略,那就是危机管理,因为,人只有在危机爆发时才意识到自身潜伏的危机。在前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在遭遇危机后进行深刻反思的案例。亡羊补牢,也许为时不晚,可是你更需要把危机的苗头尽早扼杀,毕竟在有些危机的冲击下,再爬起来很难。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懂得危机管理学。
企业运营中,危机管理是重要的一环,那么个人的危机管理包括哪些内容呢?
首先,学会折磨自己,也就是格鲁夫所说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们知道,单调和无聊是危机潜伏的温床,那么避免危机爆发的办法,就是在外界环境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不断地给自己施压,造成紧张感来打烂这张温床。
我们以近期热炒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为例。对于一些面临退休的事业单位人员来说,这是一场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在于改革本身,而在于一些人对平静乏味的环境的依赖。如果主动地远离这种依赖感,不断地“折磨”自己,比如钻研某项技术,早点把自己扔到市场中去,那么这场危机就根本不存在。
当然,折磨自己绝不是故意地让自己难过,无目的的折腾,比如职场上频繁跳槽,人际关系上崇尚斗争哲学。而是让自己保持危机感和紧张状态,这样就不会被表面的平静所迷惑,当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
其次,要铺好“安全垫”,设立缓冲区。
危机爆发的外因是环境的突然转变,而内因是自己缺乏保护层。比如金融危机之所以给一些人带来财务危机,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而一些人在职场上遭遇危机,是因为缺乏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或者人际关系搞得太紧张。
通货膨胀期间都不喜欢持有现金,因为这意味着亏损,但现金是最安全的(除非发生恶性通胀),是危机到来时最有效的安全垫。
铺设安全垫与过度的保守是两回事,过度的保守本身就会潜伏危机。铺设安全垫是要在做任何事情时留出一块接近“零风险”的安全区域,以防外界环境的突然变化。
有一本名字叫做《黑天鹅》的书曾一度热卖,这本书中讲的道理就是统计学中总是应用大数定律来度量风险和收益,却没有将小概率事件所产生的极端风险考虑在内,但这些小概率事件却是致命的。因此该书倡导的应对危机的方法是留出大部分“零风险”的资产,忍受低收益和负收益,然后再配以小部分极高风险的资产博取巨额收益,次贷危机中的“赚钱之神”保尔森就是通过疯狂做空ABX(反映房产次贷状况的指数)而成为逆市赢家的。当然,我们不是建议用这种办法来实现财务自由,但是铺设足够厚的安全垫来应对危机,却是每个人都应该吸取的经验。
总之,无论是处理有关财务、职场、健康还是情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得太满或绷得太紧,给自己留出一个回旋的余地,甚至吃点小亏,未尝不是一种福分。
再次,要经常看看别人眼里的你,并通过自省认清自己。
除了那些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战争瘟疫,其他的危机都是潜伏在我们自身中的,长期未被发觉,一遇到外部环境的改变就迸发出来。所以,在某些时候多听听别人对你的看法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尽早纠正,避免酿成大危机。当然,完全的活在别人的眼中很累,也没有意义。正所谓“择善固执”,在吸取别人意见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并且一定得保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别人只是一面镜子,真正的认清自己还需要不断地自省。
最后,把最差的结果想好,避免被一次危机彻底击倒。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前面我们谈的都是预防危机出现的方法,而一旦有些危机在我们能力的掌控之外而突然来临时,事先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必要的。毕竟危机最可怕的是把一个人彻底击倒,只要还能爬起来也属于对危机的一种成功管理。
所以做事情要把最差的结果想好,这与“留后路”是两个概念。
掌握这四点基本就理解了危机管理学,其实从中可以看出来,危机管理学的精髓是一种动态管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那么为什么不能把成长中的风险与危机看做一种常态。在剧变时刻能应付自如的人,才是对人生真正负责任的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4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