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部审计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路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群

  摘 要:随着余额宝的推广使用,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发展的新高潮。但随之而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丛生,监管主体不明确,平台质量量良莠不齐等一系列问题都说明了加强监管的必要性。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金融审计中的内部审计由于其内向性、广泛性和及时性的特征决定了它将在互联网金融审计里发挥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内部金融审计作为内部机构具有先天的信息优势,不仅能够及时识别风险,而且能对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管,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监管免疫功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内部审计;路径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以此来解释金融危机的爆发。凯恩(E,J,Kanae,1984)创建了一个”斗争模型“,大多数学者以此模型形成了一种基本假定: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种”从监管到创新到再监管、再创新”不断循环的动态博弈关系,这一假定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博弈斗争关系。尹龙(2005)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已经演化为一种互补而不是斗争关系,金融创新提高了监管效率,而金融监管为创新提供了保障。
  2013年随着余额宝的推广,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甚至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新型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将互联网金融正式推向了高潮。但当前的金融监管相较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就显得有些落后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倒闭、跑路,这些问题说明加强金融监管,维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平衡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金融审计将在防范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文章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内部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的现实路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近年来,市场利率化推进使得资源配置进一步得到优化,金融国际化、互联网化的趋势也逐步加强,而2015年5月支付宝长达半小时的瘫痪,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面临着风险并且不具备抗风险能力。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本质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又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具体分为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杨东(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以信用风险为内核,同时又衍生出道德风险、系统信号扭曲、错误定价的系统性风险。魏鹏(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刘志洋、汤珂(2014)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为两部分,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非金融风险包括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及操作风险。闫真宇(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包括法律政策风险、业务管理风险、网络技术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洗钱法犯罪风险。任春华、卢珊(2014)将互联金融风险分为五大类:网络技术风险、业务管理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及各种犯罪风险。许荣、刘洋、文武健、徐昭(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刘恒江(2016)将互联网金融风险概括为技术风险、业务操作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货币政策风险。
  由上可知,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技术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法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信息不对称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使得资金信用评价、身份确定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程序或系统不完善所产生的风险,包括技术性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性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于国内互联网信用整体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使得借贷人不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跨界性、联动性和资金高速运转引发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法律法规风险是由于目前我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而产生的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是指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虚拟资金交易不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可能性;声誉风险是由于对互联网企业先入为主的认知质疑其经营能力及业务可靠性的可能性。
  三、内部审计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思路设计
  1.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对金融活动的事先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例如目前西方的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防弊纠错转为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风险为导向的审计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一方面,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通过控制测试及时发现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向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阻止系统风险的形成;另一方面,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过程,帮助管理者及时发现金融创新的风险缺口,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损失。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会计学教授W.Robert Knechel认为,由于现代企业越来越复杂,对应的审计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时候已经难以发现企业的资产缺失问题,而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许莉(2005)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理念不止停留在微观的账户层次,还从宏观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生存能力等是一种新的审计理念。谢志华,崔学刚(2006)则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新的观念、战略性定位,而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审计方法。刘金星(2009)提出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对风险做出职业判断,并评价其风险控制来确定剩余风险,在此基础上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上可知,风险导向的审计主要是以风险为导向,不同传统审计以内控为导向。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导致其风险更大,风险种类多样化,因此,想要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以发挥,必须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明确并且统一执业标准及评价依据,规范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的制度,积极宣传加强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促使各个金融机构建立一套与自身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2.丰富内部审计内容,扩展内部审计对象
  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了以下一些新特征:(1)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联网金融提供的主要是金融服务,为了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企业往往会对客户的信息进行采集,而这些信息往往牵涉到客户的重要隐私,这些信息以网络数据的方式存在,被公开暴露的风险要比传统行业高出很多,并且一旦暴露,后果非常严重。比如2015年10月份出现的网易邮箱密码泄露事件,这次漏洞涉及近5亿条用户数据。引发了广大用户的恐慌,让人民对网络安全更加不信任,因为泄露密码不仅只涉及到邮箱本身,用户的其他相关服务也有被盗的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2)改变了原有的审计线索;传统金融企业的审计证据往往以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形式存在,而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企业的许多业务操作往往仅留下一些记录或者一段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直接成为审计线索,需要进一步加工。(3)监管难度大;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难以界定并且交易流程简化不透明,这使得传统的内控制度几乎不能对其起什么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偏向高科技化,这就要求内部金融审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信息系统以及金融传新业务的审计,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内部控制测试,及时了解内控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3.重视内审工作,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是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帮助企业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能对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和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从而给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建议。内部审计的作用随着其职能范围的不断扩大也越发重大。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为题,从而控制金融创新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在金融机构中一般是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这种制度上的特殊性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及抗风险能力。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对企业的各方面都比较熟悉,从而使其可以以全局的角度出发分析管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提出更加有效的建议,引导企业正确而有效的规避风险。此外,内部审计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对管理层适当约束和监督,减少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减轻管理层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及时迅速、全面准确的了解金融机构的内控情况和经营情况,发现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金融机构改善工作,规避风险。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率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调查,重点分析评估重大风险源和典型案例,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为管理层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审计成果的后续反馈提高对审计成果的利用率,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让被审对象及早金融创新的相关风险及漏洞,形成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金星.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9(04):60-63.
  [2]李灏来,李越冬.国家审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路径研究[J].会计之友,2016(03):107-110.
  [3]方琦.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互联网金融审计初探[J].财经界,2015(4):231-232.
  [4]卜强.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控[J].中国金融,2014(17):81.
  [5]胡安琴,张晓萍.我国金融审计现状及改进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73-74.
  [6]张明哲.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2):13-16.
  [7]林璐,张晓东.论金融审计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7):103-104.
  作者简介:周群(1989- ),女,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专任教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511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