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能过剩的悬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佴永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供不应求的局面终于成为了历史。然而,近年来很多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前,中国人饱受商品短缺之苦,买什么东西都要排队;而如今产能过剩也困扰着企业和政府,大量设备闲置、库存积压,眼看辛苦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废品。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都是市场不能达到均衡的表现。现实的问题是,均衡应该是一种常态还是会瞬间消失?为什么会产生过剩?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有何不同?如果生产过剩的问题常常出现,到底如何解决?遗憾的是,一个世纪以来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在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若隐若现。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一贯坚持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大多数情况下的政府干预。在他们看来,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资源不能有效配置(过剩)的所有问题,政府干预市场活动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必要的,只能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按照弗里德曼的逻辑,生产过剩显然是短暂的现象,可以让市场本身来解决。
  而上个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成为主流的凯恩斯主义学派则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认为造成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主要是相对于需求的过度供给,需求不足是“消费倾向”、“资本未来收益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则从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等假设出发,弥补了旧凯恩斯主义微观经济理论不足的缺点。与新自由主义相反,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必要时就要充分运用宏观政策工具干预经济。也就是说,解决过剩问题,光靠市场自动修复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或者刺激需求,或者影响供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过剩问题有着另一番独到见解。马克思用矛盾分析法,把生产过剩归结为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一方面,资本有着强大的扩张动力和能力,造成供给的膨胀;另一方面,分配关系的矛盾造成大多数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形成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
  对比上述理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更为复杂,市场竞争的范围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而扩展到了全球范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产权与契约交互混合的趋势。在经济转轨时期,发展与转型并存,产能过剩问题除了与市场结构相关以外,还与产业组织的演变、原有制度的“粘性”、分配关系的滞后等多种矛盾有关。在全球化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不确定,界定和治理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研究的支持。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本刊封面文章通过对钢铁业现状和问题的报道和分析,试图唤起各界对产能过剩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47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