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万宏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国内房地产市场由热转冷,各地政府纷纷出手救市,央行货币政策似有放松之意,中小银行上半年流动性趋紧现象有所缓解,但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问题任然存在。流动性风险特有的突发性,更象令人胆寒的心肌梗塞,瞬间造成心脏供血机能丧失,假若自身融资能力低下、外部救助又迟缓或不力,极易导致中小银行“猝死”,甚至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实际上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长期积聚的结果,而资产配置失误,则是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根本原因。假如资产结构得不到彻底调整和实质性优化,爆发流动性风险只不过是时间早迟的事。因此,根治流动性风险,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确保风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性”统一。
突出危害:流动性风险的突发性极易导致银行“猝死”
中小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一样,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中小银行的“存在就是为了承担风险、经营风险”。因此,为了避免资本金损失,规避破产倒闭的厄运,中小银行必须深入了解、准确计量和妥善管理风险,确保谨慎运营并保持足够的资金和储备抵御业务风险。假如风险管理失误,造成流动性严重不足,往往危及中小银行生存,甚至引发银行业危机。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9月1日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银行、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有8种: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从理论上说,除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外的任何一种风险,都具有内部性,属于商业银行、信用社的商业秘密,甚至仅为其高层所掌握。但如果这些负面的商业秘密不慎被社会公众全部或部分知悉,或者出现信息时代无法封锁的银行、信用社声誉风险,必然动摇存款人、其他负债提供者乃至整个市场的信心,引发挤兑等群体性抽离资金行为,一旦超过某个事先难以准确测定的临界点,种种单个而言本不足以致命的风险就会产生集中放大效应,并以流动性风险的形式迅速爆发出来。
深入分析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对商业银行、农信社来说,其他各种风险,本质上是可以准确度量的财务损失,而流动性风险则与财务损失几乎无关,即便资本充足率再高、盈利能力再强,只要丧失融资能力,出现相当程度的支付风险――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天、甚至几个小时,都极有可能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流动性风险特有的突发性,更是极易导致商业银行、信用社“猝死”。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金融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各金融机构之间因资产配置而形成的债权债务联系日益复杂和紧密,使得商业银行、信用社资产配置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家银行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不能保证支付,很快就会演变成全局性的金融动荡。
主要成因:流动性风险根源在于资产配置失误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信用社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内在平衡关系。一定时期内,所有者权益相对稳定,对流动性的影响变化甚微,只要分析资产与负债即可。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信用社拥有资产配置的主动权,而负债则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因此,商业银行、信用社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既反映出其存量资产的变现能力,又反映出其及时吸收公众存款和从资金市场融入资金的综合筹资能力。检验流动性充足与否的最好指标,就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对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的满足程度,即当流动性不足时,它能否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
综观流动性不足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资产配置大致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不良贷款比例偏高,资产大量沉淀,周转不灵。二是片面注重盈利性,忽视了流动性,贷款结构不合理,中长期贷款比重偏大,短期负债长期运用问题突出。三是贷款投放存在明显的客户集中、行业集中、时间集中现象,往往因产业政策调整、自然灾害侵袭、季节性因素影响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四是贴现余额、债券投资余额过小,二级备付资产准备不足,主要依靠超额准备金和同业存放款项进行现金兑付、支付清算,头寸调度缺乏回旋余地。五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抵债资产、递延资产等不生息资产过多,挤占了营运资金。六是任务观念仍重,组织资金贪大求快,片面重视抓大额对公存款,存款月末进来次月初就流出,大起大落,稳定性差,不抵实用。
可见,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实际上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长期积聚的结果,而资产配置失误,则是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根本原因。假如资产结构得不到彻底调整和实质性优化,爆发流动性风险只不过是时间早迟的事。
根治方略: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确保“三性”统一
首先,找准市场定位,转变经营思路。中小银行应以扬长避短为基本出发点,按照市场细分的要求,找准主要为城乡居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个体私营经济组织服务的市场定位,确立贷款兴行、搞活经营、大力拓展个人金融业务的经营思路,充分发挥中小银行特有的经营灵活性,不断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努力扩充以普通城乡居民、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基本客户群,积极培育稳固的生息、增存基地。
其次,切实调整负债策略,努力提高市场化筹集资金能力。一是大力增强资金实力。中小银行应当确立并实施“抓小不放大”的存款扩张战略,走储蓄存款保生存、对公存款求发展的负债经营之路。所谓“抓小”,就是要狠抓单笔额度相对较小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所谓“不放大”,是指不放弃争取单户存款额度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存款。笔者提出存款“不放大”的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不刻意追求对公存款,以致与各家商业银行盲目竞争;二不主动放弃能够争取或稳住的对公存款,以致将市场拱手相让,而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的弱点,合法而灵活地打好“贷款牌”,巩固并逐步扩大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对公存款客户群。二是优化营业网点布局,加强电子化建设。在保证农村居民金融服务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撤并、迁移、新设并举,大力改善各网点的硬件,加速实现所有营业网点微机联网,实现储蓄存款通存通兑,尽快发行信用卡,迅速提升服务功能与层次,为稳定和扩大存款客户、拓展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奠定基础,努力提高单个营业网点的存款余额和经营效益。
第三,实行贷款风险管理,转变资产经营机制。应切实转变经营思路,树立“贷款兴行”意识,坚持短期性、分散性、稳定性、差异性统筹兼顾,全面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全面筛选客户,巩固壮大优质客户群,坚决淘汰劣质企业,确保新增贷款高质高效快速运行。一要建立高效准确的信贷评估预警系统。综合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科学评定其信用等级,借助企业(个人)征信系统的信息网络功能,及时预测或发现风险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使贷款投放准确、运用灵活、产出最佳效益。二要真正推行审贷分离制度。建立科学严密的信贷决策系统,做到放款纵向分级审批、横向分部门制约,尽可能避免非技术因素造成的信贷风险。三要大力压缩中长期贷款,提高短期贷款比重,有意识地适度增加贴现余额,必要时可通过转贴现、再贴现操作增加流动性。四要坚持资产分散性原则,实现资产在种类和行业、客户两个方面的适当分散,以避免过于集中带来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收益风险,减少呆帐和坏帐损失。五要提高担保贷款比重,减少风险系数高的资产。六要完善风险贷款责任清收制度和收回沉淀贷款分类奖励制度,综合运用情感、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减少贷款损失。七要建立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着力培养一大批信贷专家。通过信贷理念的更新,贷款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从源头上提高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
第四,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完善资金营运机制。当前,应注重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坚持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特别是农信社与农业银行“脱钩”以来,县级信用联社承担了辖内信用社资金调剂的职能,有效防止了支付风险的发生,但由此也助长了一些信用社对联社的依赖心理。二要坚持资产与负债期限对称原则。应根据负债期限结构,合理确定长、短期资产比重,建立资产负债之间的平衡对应关系,保证资产的流动性,防止支付危机发生。
第五,积极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建立相对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尤其是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分销、持有国债和金融债券,好处甚多。一是可以优化资产结构,同时赚取票面利率与同业存放利率之间的利差;二是国债利息收入可以全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少缴企业所得税;三是机会到来时,可利用手中债券进行现券交易,赚取差价。更为重要的是,在流动性不足时,可以通过质押式债券回购调度头寸,增强流动性。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8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