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商业银行流动性挤压程度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宏观审慎这一概念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被广泛讨论并运用。2016年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在我国正式取代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成为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的新主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实行的资本充足率高标准、日常管理代替时点管理以及定价行为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挤压。但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商业银行现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未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造成实质性挤压。在对该种结果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的转型和创新提出了三点对策:(1)强化资本管理,确保资本充足率;(2)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展表外业务;(2)促进金融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流动性挤压;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6.041
  自2010年我国提出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专注于探究如何将宏观审慎管理理论与我国银行的实际发展相结合。童磊(2013)通过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对银行业的流动性进行压力测试验证了审慎的流动性监管方式的必要性。冯超(2016)将宏观审慎指标纳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体系,并完成对银行业的风险预警。而自2016年我国正式建立MPA体系后,管晓明(2016)从MPA的框架特点出发,与微观审慎监管以及原有“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合意贷款规模”管理规模进行对比,发现其虽然短期会压缩利润,但长期看来,可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李春雷,周文青(2016)以及徐炜(2017)均认为无论是大中小型商业银行都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转型,以适应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学者对宏观审慎评估研究从实施必要性及实施手段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评估框架、评估目标以及评估主体上,着重对银行的业务影响及应对措施作出分析,而对于评估的结果——比如流动性,研究较少。而宏观审慎政策可能直接带来流动性的挤压,由于流动性受挤压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以流动性作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研究的立足点显得很有必要。
  1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发展历程
  2009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针对“宏观审慎管理”专题进行介绍,并且提出建立宏观审慎管理的论断,旨在有效防范潜在风险。2010 年10 月,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正式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逆周期调节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2012 年6 月,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推进针对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2014 年1 月,银监会刊印评估商业银行系统重要性指标的文件。2016 年3 月,我国针对商业银行实施了第一次宏观审慎考核。
  2宏观、微观审慎监管模式比较
  宏观审慎监管旨在防范宏观银行业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尽可能规避社会性经济波动和GDP的大幅亏损。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内部,与外部的金融机构紧密相关。宏观审慎监管采取的衡量模式是银行体系内部自上到下的方式。
  微观审慎监管旨在防范单个金融机构的破产风险,更侧重于保护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其面临的风险是外部风险,与外部的金融机构无相关性。微观审慎监管采取的衡量模式是金融机构内部自下而上的方式。
  3MPA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3.1资本充足率高标准挤压流动性
  尽管宏观审慎体系是指标加权综合处理的复杂评估体系,其中的资本与杠杆情况为两项核心指标之一,具有一票否决权,即如若该项不达标,那么总体无法通过MPA考核。因此该项指标下设立的具有80%决定权的分项指标资本充足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受到各个银行的持续关注。由于资本充足率对流动性创造会产生很大的负向影响,二者之间不仅存在极紧密的相关关系,还为标准的因果关系,为保证资本充足率稳定,流动性必然在原有基础上受到挤压。
  3.2日常管理代替时点管理影响流动性
  用日常管理来取代时点管理,废除信贷额度,实行按需调整、按季评估、按月检测的资金动态监测这种新型监管形式需要维持监管指标的日常稳定性,使商业银行无法继续沿用过去的在监测时点进行暂时性的资金挪移这一方式以实现管理要求,资金使用受限,进一步影响流动性。
  3.3定价行为防范高息揽存减弱流动性
  尽管我国处于利率市场化的完成阶段,商业银行仍有一定的存款利率定价权。不排除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为了揽储仍有可能背离指导意见以及市场态势,不顾有可能扰乱市场秩序的严重后果,制定高息进行揽存。而由于当下在MPA考核中定价行为也与资本和杠杆情况一样是考核中具有一票否决权的核心指标,这些商业银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高定价、非理性定价,使其符合银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标准。在此种严格制约下,中小型商业银行存款吸引力自然下降,负债端缩减,无疑会增加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减弱竞争力,对银行流动性造成挤压,极端情况下有可能进一步影响贷款端的业务进程。此外,中小型银行竞争力衰退会减弱银行总体竞争活力,造成银行市场集中度相对提高的局面。这种高集中度将会促进资本充足率与流动性的负相关关系(周凡,齐天翔,周伟峰,2017),又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
  4MPA体系商业银行流动性未受挤压现状分析
  25家上市银行2012-2017年的财务报告中,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前后各个银行资本充足率均大于监管值,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同样未出现大的波动。资本充足情况较好,没有出现不正常波动,且银监会提出了过渡期内不同年份资本充足率的不同要求,实施初期对资本充足率要求更低。预计无需牺牲部分流动性来保持资本充足性。与此同时,杠杆率得分基本为满分,不构成约束。
  对商业银行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前后流动性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指标数据基本未显示出挤压效果,在央行缩表等其他若干挤压流动性因素的干扰影响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以及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等流动性指标保持平稳波动。   这可能与受央行缩表等政策影响商业银行本身采取的就是偏稳健型的策略有关。此外,MPA考核的各项指标与合意贷款指标具有一脉相承之处,MPA体系是对合意贷款管理机制的延伸与升级,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所造成的挤压程度不大。尽管在宏观审慎监管下,不同指标之间的可替代性导致商业银行可以有一定自主配置与管理资源的空间,根据自身经营优势,商业银行可以充分自主发挥其差异性,相对让渡出劣势项评分,提高优势项评分,以使总分保持不变,满足档位标准。但由于MPA考察体系本身就包含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要求,本身就要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和遵守准备金制度三项指标进行相应评分,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有一定保证,顾此失彼牺牲流动性的现象不会存在。
  综上可初步判断MPA考核基本未對商业银行产生硬性约束,流动性挤压程度甚微。
  5宏观审慎模式下商业银行转型建议
  5.1强化资本管理,确保资本充足率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坚持以资本约束为核心,足以见得资本约束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更多是要发挥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作用,自身建立起严格的资本约束机制。商业银行构建资本管理体系,不仅是为了迎合监管要求,更是为了自身的经营发展。商业银行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应当构建和完善资本管理体系,加强资本管理。突出资本充足率指标的重要性,提高对资本和风险的管控,合理控制资本充足率,确保其符合业务发展的同时也符合监管要求。在资本约束条件下,商业银行首先要控制贷款规模的增长速度,防止过度增长;其次要提高资产质量,在资产增长的同时要确保其质量;最后要积极推进综合管理,内部资本积累和外部资本融资要同时进行,及时弥补缺口,保证银行资本充足。
  5.2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展表外业务
  由于宏观制度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专业人才的缺失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较为落后。在表外业务整体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筹备人才和技术,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以资本监管为主,因此表外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监管,是该体系下的重要发展方向。现阶段,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要着重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
  5.3促进金融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保证传统业务稳健经营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金融产品的创新、优化,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的优质性。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通过吸收居民和企业的资金,金融产品创新还能促进非利息收入的增长。收入的多样性可以优化收入结构,降低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创新的金融产品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缺乏对应的监管,在创新产品经营一段时间后,监管机构通过调研和论证,才会出台对应的监管政策。也就是说金融监管同金融创新之间有一段滞后期,而在这一段滞后期内,由于相应的监管较弱,金融机构可以实现一定的套利收益。因此,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管晓明.MPA框架的特点及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潜在影响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6,445(8):105-109.
  [2]王舒敏,王婧,李世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J].经贸实践,2017,(15).
  [3]徐炜.浅析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下商业银行的转型[J].上海金融,2017,(2).
  [4]周凡,齐天翔,周伟峰.资本充足率会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吗?——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7,256(4):42-67.
  [5]徐海霞.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调问题的研究进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8,(11):141-151.
  [6]张懿.英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及相关启示[J].时代金融,2018,(30):379-380.
  [7]李佳.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研究——基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视角[J].金融论坛,2013,18(05):14-19+72.
  [8]付强,刘星,计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J].金融论坛,2013,18(04):9-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30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