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之根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德安 应丽艳

  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从未离开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银监会的强力推动和各项政策的积极支持,以及市场机制的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也逐渐意识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是“双赢”之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拓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大幅增加,这不仅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对金融信贷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自身业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如今,各项政策依旧倾向于中小企业,银行重视程度亦不减当年,然而,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只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中小企业融资依旧艰难。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
  
  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与过去融资难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目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的现象,并非是简单的银行不放贷,笔者个人认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是经营出现困难导致资金紧张等现状的综合反映,也是现阶段我国乃至全球经济调整中诸多矛盾的综合体现。当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在于:
  生存环境格外艰难,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加剧。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高耗能、高污染参与市场竞争,造就了中国“制造”的大国地位。然而,当前市场情况使我们难以继续保持乐观:2008年前4个月,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3个百分点;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随着人民币加快升值,出口中小企业的利润不断被蚕食,加之自身积累不足、管理不规范、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财务风险意识淡薄等一系列先天性缺陷原本就使中小企业贷款“危波”暗涌,生存环境恶化更使得中小企业风险更加凸现。银行业金融机构虽然在“六项机制”引导下,融资准入门槛一降再降,但在目前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还是难以跨越。即便金融机构有心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然而,面对如此之高的信贷风险,理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绝不可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中小企业决策的“赌徒”心理变本加厉,金融机构爱莫能助。中小企业面临着成本巨增的压力,生产经营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而赢利空间却被进一步压缩,在2007年楼市、股市火热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在资本逐利性的诱使下,“赌徒”的从众心理迅速膨胀,把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生产资金,投入到楼市、股市或其他高回报领域,决策的随意性暴露得一览无遗。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经营更加举步维艰。以东莞为例,2007年该市有1万家工厂关门,企业家把钱拿去深圳炒楼。如今,很多企业深陷于低迷的股市和楼市中而难以脱身。面对决策如此随意、风险如此之高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只能望而却步,爱莫能助。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企业筹资成本空前加大。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坚持从“紧”,这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紧缩,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空前加大。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银行内部流动性紧缺迹象日益明显,此时,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放贷能力造成严重影响。以工行、中行、建行的江苏省分行为例,2008年一季度,这三家分行贷款投放分别为131亿元、103亿元和68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同期投放量的50%、50%和30%左右。在紧缩的信贷规模下,金融机构必然择优选择,大型国有企业、垄断型企业成为各行竞争的优质客户,而中小企业和非财政支持的领域融资环境进一步加紧,融资约束更为明显。江苏银监局曾对120户小企业作过调查: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在2007年四个季度分别为92.53%、91.51%、83.87%和80.23%,呈逐季下降之势。
  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使贷款更加成为稀缺资源,于是银行普遍提高了利率上浮幅度,商业银行现在一般上浮10%以上,最高上浮50%。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筹资成本空前加大。进一步来看,即使企业有能力承担巨额贷款成本,“内忧外患”的中小企业也很难满足信贷规模控制下。银行所设置的越来越多的贷款条件,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民间融资虽然活跃,但成本更是高得离谱,大多数中小企业走上这条路无异于饮鸩止渴。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得到金融机构青睐。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等传统制造业,且很多为高耗能或高污染行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其粗放发展的模式难以适应结构优化要求。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环保要求提高、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多因素影响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更多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中小企业。随着中小企业构调整、产业升级压力的增大,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这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走出融资困境,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需共同努力
  
  如今,融资难再度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管齐下。
  中小企业:积极自救,努力提升融资能力
  第一,中小企业此时应审时度势,加快转变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适应结构优化要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化解成本上升压力,只有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得到扩张发展。第二,中小企业应注重提高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科学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减少决策的随意性,以降低战略性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第三,中小企业要切实完善内部财务制度,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真实、可靠,克服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第四,中小企业应制定合理的信贷偿还机制,根据贷款额度、贷款期限、贷款种类进行合理安排,与企业的现金流量、流动资产等进行有效配比,以控制偿付风险,不断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银行业金融机构:大胆创新,运用综合手段构建长效机制
  第一,重构金融体系。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第二,制度创新。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特点的贷款分类、不良贷款问责考核等差别化的制度体系;适当放宽或取消小企业信用贷款的限制;延长贷款期限;授予分行信用评级和授信的调整权;对中小企业贷款计提较高的呆账准备金;设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部门,制订适合小企业的专业性制度,简化信贷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第三,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用科学的、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来约束客户经理信贷业务中的寻租行为,来控制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第四,技术创新。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使贷款条件构件化,即保证条件、还款期限、还款方式、贷款用途、利率等都成为标准化构件,让中小企业自己选择,不同的选择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产品,从而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多样性。第五,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根据中小企业贷款资金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创造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如循环贷款、整贷零偿贷款、存货融资、动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
  政府:理顺政企关系,积极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加强财政对中小企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基金支持力度;二是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步伐并实现担保行为的规范化,大力发展信用互助形式,研究制定担保贷款管理办法;三是适时启动风险补偿机制,各级政府应在本级预算中编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支出预算,从财政预算中拔出部分资金来用于弥补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损失,增强银行的放贷信心和动力;四是扶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逐步放宽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限制,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包括税收优惠、再贷款支持等措施在内的优惠政策,促进其超常规发展;五是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诚信环境,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征信系统以及失信惩戒机制,将营造信用环境与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营口银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58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