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国有化运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岳 生

  自1981年改革开放之后的首轮宏观调控(当时叫治理整顿)以来,将近30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着“国进民退”现象的发生,在其背后,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掌控。
  
  改革开放30年来,命运多舛的民营资本一直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当前国有经济扩张,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放缓,很有可能对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造成伤害。
  中央企业目前有迅速做大做强的冲动。按照国资委确立的调整和重组思路,到2010年,央企要减少至80~100家,其中30~50家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对国民经济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板块。对地方政府来讲,央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独享的政策资源、绝对份额的金融支持以及最终由财政兜底的“不坏之身”,成了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宠儿”。例如,今年“两会”期间,各地党政领导纷纷率代表团在北京与央企负责人会面。据了解,仅五矿集团就接待了湖南、江西、云南3个党政代表团,其他如中国铝业公司等都曾与多个地方政府负责人会晤。而此前,江苏与百家中央企业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显示出“地方围着央企转”的苗头。
  在银行信贷方面。大量资金流向大型国企和政府投资项目。不久前,国内媒体对国内14家银行的公开授信资料进行统计发现。2009年前两个月,14家银行授信额度总规模达到4.52万亿元,其中对地方政府授信3.49万亿元,对大型投资项目和大型企业授信1.06万亿元,而对中小企业授信仅956亿元,还不到总规模的4%。地方政府、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投资项目和大公司仍是大银行集中授信的主要对象,其中对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授信有80%多是由国有大银行实施的,约为3.64万亿元。虽然授信与真实的信贷投放还有距离。但能够大致反映未来的信贷流向――国有部门和基建项目成为商业银行本轮信贷投放的主要领域。
  在获取大型投资项目方面,国有企业依然占据着绝对优势。数据显示,4万亿投资计划中,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括相当大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民营企业几无参与: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也是大型国企获益较多,而95%属于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从中获益并不明显。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深刻调整,中国政府推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过程,就是政府动员向市场投放资源的过程。谁能分到这些资源“大饼”呢?很显然,多半还是国有企业。
  按照这种趋势,未来扩张地盘的最大赢家,必然是大型国有企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0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