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大华
【摘 要】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而健全的预警指标体系是整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文章对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着重从财务风险分类、对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预警区间的设定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同时对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实务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财务风险; 预警; 指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为了科学地管理各种风险,保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意义重大。本文探讨的财务风险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是能够货币化表现的企业全面风险,尽可能囊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风险,包括偿债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盈利风险等。
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价值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和财务数据,将企业已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就如同人要定期体检一样,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相当于企业的健康检查报警体系,它能对企业的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发现财务风险,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避免或减少危机所造成的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架构在企业全面风险预警系统之上,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财会资料为依据,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重大管理波动信号,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报,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危机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并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越灵敏,就越能及早发现问题,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但过于敏感的财务预警系统可能会经常误报,甚至导致错误决策,因此须选取适合的预警区间。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架构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企业通过对预警指标的持续监控来及时发现风险。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财务风险分类、对应的风险预警指标和预警区间三部分内容。具体可分为偿债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盈利风险4大类、12个子类,约80个指标。实践中可根据企业不同的情况和管理需求,选取若干指标,构成适用于企业自身特点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其具体内涵与构成如下。
(一)偿债风险
偿债风险是企业负债经营所导致的不能偿还到期本息,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风险。按照偿还债务到期时间的长短,偿债风险可分为短期偿债风险和长期偿债风险。狭义上的财务风险指的就是偿债风险,必须重点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和债务清偿能力。偿债风险指标除了大家熟知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外,可增加带息负债率、现金流动债务比等定量指标,以及延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大额逾期未付债务等定性指标。
(二)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企业在资金收付、存货周转、信用政策等方面管理不善,造成财务损失的可能性。按照公司的营运目标分类,营运风险可分为资金收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资源使用效率风险、资产保值增值风险。营运风险除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常用指标外,还应关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不良资产率等指标,并根据行业特点设置销售回款率等指标,以全面反映企业的各类运营风险。
(三)盈利风险
盈利风险指企业主营业务不突出,盈利能力不强,导致股东收益的不确定性。按照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盈利风险可划分为短期效益风险和持续经营风险。盈利风险的指标较多,在各类盈利率的指标中目前大家普遍重视净资产收益率,对于成长期的企业还应重视盈利率的增长情况。而反映持续经营风险的指标中除了技术投入比率外都是定性指标,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情况综合判断。
(四)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发生经济损失,或投资完成后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甚至不能收回投资的可能性。按照投资业务特征,投资风险可划分为新增投资项目风险、投资项目持有风险和投资项目处置风险。投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一大类风险,因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金额大、周期长、环节多,尤其是一些投资项目超出了企业原有的主营业务范围,给企业的风险应对带来很大挑战。投资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预警尤其重要。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主要有项目投资进度完成率、投资收益预算实现率等。投资风险指标涉及的数据和资讯大部分不能从现有财务报表中获得,因此需要企业建立更加完备的信息系统。
三、财务风险预警的标准:风险预警区间的设定
风险预警区间是财务风险预警的标准,如果指标值进入预警区间则表明有可能出现财务风险,需要作进一步分析,并启动报告、解决等机制,提示管理层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预警区间设定得是否合理对于预警效果影响很大,不同指标在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中设定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结合工作实践,本文将风险预警区间的设定方法归纳总结为8类,实际设定时,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在具体设定某种指标时一般可以一种方法为主,采用其他方法对初步确定的预警区间进行修正,最后确定预警区间。主要方法的内涵与要求如下。
(一)行业标杆对标法
行业标杆对标法是选取一个或多个行业标杆企业,参照标杆企业的指标进行设定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是目前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的选用有很大局限性。首先,选择对标企业要遵循以下原则:细分行业一致或接近、客户群体相近、资产规模有可比性、信息公开等,所以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对标企业。其次,找到的对标企业一般为行业领先企业,因此其数据不能直接用于预警,需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如何调整往往依赖主观判断。最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征,即使是处于同一单一行业的公司也会由于规模、客户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企业和企业整体对标,必须针对单个指标选择多个对标企业取平均值的对标方式,这又给使用这种方法增加了难度。
(二)行业绩效对标法
行业绩效对标法是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为基础,确定预警区间的方法。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是以全国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数据资料为依据,并参照国家统计局工业与流通企业月报数据及其他相关统计资料,对上年国有经济各行业运行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测算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分为5个档次,分别为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在应用中,应首先确定本企业规模和所处具体行业;再以本企业最近三年财务指标确定所处档次;最后确定以某个档次的值作为预警值。由于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只有十几个指标,所以此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历史数据法
历史数据法是以企业历史数据为依据,考虑未来数据的变化,使用预算值或对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估值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正,选择恰当的数值作为预警区间的方法。历史数据法的应用要满足两个条件:企业发展相对稳定,以及指标数值平稳,历年变动幅度不大。
(四)预算值法
预算值法是以企业的预算值为依据,通过对完成预算百分比的关注,来衡量指标的完成情况,确定预警区间。使用预算值法有两个前提,也是选择通过预算值设定预警区间的原因:一是预算编制过程严谨,预算编制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未来企业各方面经营状况的影响,运用多种方法确定预算指标。二是预算的动态调整,当出现大的事项对预算产生严重影响时,预算会自动启动修复和调整机制,保证预算指标的适用性。用于设定预警区间的预算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年度预算,如用于监控短期效益风险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可通过与年度预算的对比设置预警区间。另一类是项目预算,如用于监控新增投资项目风险和投资项目持有风险的投资项目完成进度、投资收益率等指标,通过与项目预算的比较设置预警区间。
(五)绝对标准分类法
绝对标准分类法是指通过对定性指标所描述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判断,确定预警范围。采用此方法也应尽量进行标准的量化,以减少人为判断的随意性。例如:监控持续经营风险的定性指标“主营前景不明确,主营产品销售收入明显下降”,判断存在主营产品收入明显下降(下降幅度超过10%),且行业的前景并不明朗,预期下期仍存在继续下跌的趋势,预警区间设定为“存在”。
(六)风险容限法
风险容限法指通过一定逻辑数理方法或依据通常情况下对风险容忍程度确定可接受的指标值,作为风险预警区间的临界值。例如:监控长期偿债风险的指标“存在大额的或有负债”,使用风险容限法判断“大额”所指的具体金额。具体的判断方法是或有负债的确认会对利润指标产生影响,以净利润的一定比例为基础,考虑其他重大影响因素调整,最终确定大额所指的具体金额。
(七)行业监管值法
行业监管值法是以行业的监管值作为依据设定预警区间的方法。行业监管值法仅适用于特殊行业(主要是金融保险等高风险行业)的特定指标。例如:银监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要求,财政部对担保企业放大倍数指标的限定。
(八)行业预警值加权法
行业预警值加权法指当一个企业的业务涉及多个行业时,分别计算各行业所占权重,用行业的权重乘以对应行业指标预警值,将乘积结果相加作为多行业企业的指标预警值。当计算权重时,要根据指标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权重计算依据。如资产负债率选择资产作为计算权重的依据,存货周转率选择存货作为计算权重的依据等。行业预警值加权法仅适用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
四、企业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思考
近年来,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迅速推广,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风险管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深圳市盐田港集团为例,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多级子公司的预警体系,通过75个预警指标实现了对集团内重要风险点的监控。同时该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未增加人手的情况下实现了月度和季度的实时预警反馈。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和工作思考与大家分享:
首先,作为企业的健康体检指标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尽量完备,以充分反映各种风险。同时风险指标的设定并非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维护。维护的内容包括:指标的增减、预警区间的重新设定、风险处理的策略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其次,企业应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体系,必要时配置专门人员,制订各类风险的处置预案,重视对财务风险事项的处理。在部分指标发出报警时,必须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处置。如果是因为指标设置不合理或者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维护,剔除部分不再适用的指标,重新设定指标和预警区间。
最后,因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运行和维护的工作量很大,企业应加强风险预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指标测算、财务风险上报和处理过程跟踪自动化,并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作为企业预算管理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编制预算时充分考虑财务风险指标因素,在重大投资可行性研究阶段,充分考虑项目实施后对财务指标的影响,对有可能引发财务预警的项目或环节需要决策者重点关注和慎重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秀芝,高占才.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含义、作用及功能[J].北京: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2]毛昌成.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67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