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模式的创新――基于职业能力框架的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我国经济环境的改变提出了会计教育模式创新的需要。本文从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模式创新的需求及具体思路。
【关键词】 会计教育;职业能力; 教育模式;创新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以及投资和经营界限的扩大,会计师需要一种全球化的眼光来了解商业和其他组织经营的情况。会计师工作环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快速变化。变化的压力来自于许多方面,包括全球化,信息和交流技术以及股东集团的扩大化,还包括立法者和监事会。公司和其他组织从事比以前更加复杂的安排和交易活动,商业贸易更加超越国界,风险管理变得更加重要,这些趋势要求职业会计师有更高责任和更高职业文化的水准。中国的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正加快步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会计职业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环境的改变要求更多具备广泛的知识、技能及更高职业价值观修养的会计专业人员,同时也提出了会计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IFAC倡导的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综述
2003年10月,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职业会计师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国际教育准则1-6号,包括国际教育公告框架,国际教育准则导言,IES1《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准入条件》,IES2《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IES3《职业技能》,IES4《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IES5《实务经验要求》和IES6《专业能力和胜任能力的评估》,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2004年5月,又颁布了IES7《职业后续发展:终身学习和职业胜任能力后续发展计划》,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国际教育准则的颁布,为职业会计师准入教育和职业后续发展建立了全球性的标准,有助于IFAC各会员团体在本国范围内制定和实施教育标准和要求。
2003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发布了《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IEP2),这些代表性的报告系统化的规范了各个国家或组织下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应用和完善。按照IEP2的划分,基于职业能力的方式可划分两类,一种被称作功能分析,其出发点是关注会计师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职业能力被定义为在实现这些角色和完成这些任务时达到既定标准的能力; 另一种基于能力投入,其着眼点在于成为胜任的职业会计师所必须的、潜在的专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由这种能力来界定。根据IFAC于2003年10月发布的《国际教育报告框架》,职业能力指的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而专业能力指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价值观。展开来看,职业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 职业技能通常是通过教育与执业经验相结合所获得的,包括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交流技能; 职业价值观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维护会计行业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承诺保持公正、客观、独立,遵照职业准则,关注公众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致力于终身学习等等。
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IFAC(2003)建议,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IT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
三、会计教育现状与会计职业能力需求的差异分析
会计教育必须跟上商业社会的发展,会计教育应当为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提供基础。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会计职业界对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考虑会计人员在提供各项专业服务时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
(一)我国会计教育现状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实际建设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邓传洲、赵春光和郑德渊(2004)指出,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一是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缺乏师生教学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三是侧重于教育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四是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五是目前中国的会计教育相对局限于传统的会计学科,而涉及企业管理和其他社会人文领域的跨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会计教育与职业能力需求的差异分析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2004)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会计教育应着重对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 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课程知识的传授。同时受访者认为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外语才能、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和分析性/ 批判性思考等技能也是专业会计人员必需具备的。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依次是信息分析、公司实习、案例分析和科技应用。另外会计从业人员认为“商法”“职业道德”涉及商业管理和社会人文学领域的跨专业学科知识,以及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语言表达技能等更重要;而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则更为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
现行会计教育体制远不能满足传授会计人员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对职业价值观培养的要求。因此,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势在必行。特别是我们必须强调商法、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其他跨专业学科知识的教育。虽然技能的培养在过去被长期忽视,但是在目前,职业品行、计算机技术、人际关系、分析性/ 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技能已经被认为是未来会计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因此,中国的会计教育模式必须创新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
四、我国会计教育模式的创新
(一)引入灵活多样的会计教学方式,构建教、学互动平台
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讲授可以配合我们一直倡导的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要注重讲授理解知识要点的思路和整体把握知识的技巧。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大量参考书、资料的阅读和分析,大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需要,适当引入一些课堂演讲、讨论的方式。老师可以布置综合性作业,学生课下充分准备,独立或分工合作完成,并进行课堂演讲、研讨,老师最后集中点评。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多种科研化教学形式
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主干课和理论性强的课程应选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任课;因课而异制订任课教师的资格标准,同时大量开设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形式来补充课程开设和课时不足的矛盾;加强课堂讨论及系、年级、班、小组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学习交流;拓宽第二课堂,进行经常性的论文写作和课题讲解,成立专业写作科研小组,提高学生的自学及深入钻研专业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发展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判断能力;通过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确认相关信息、使用逻辑评估、传达清楚的结论、揭示研究结果的学术能力。
(三)改革会计教育方法,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
近年来,案例教学大受欢迎,并得到迅速的推广。通过会计案例教学,能解决当前中国高等会计教育严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公司实习、社会调查等多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这有助于学生具备确认问题,找到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明白在哪里找到这些知识,并且知道如何以一种道德观念运用知识得到适合的答案。当然,我国会计教育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实施还需要具备较强理论知识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权威的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备的会计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学投入和教育结构调整力度等。
(四)大力提高会计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既要会讲课,还要有研究成果来支持教学,两者都不能少。科研不仅可以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还可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鼓励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承担级别较高的课题打下基础。对于可以承揽课题的教师,学校可以采取鼓励政策促使他们带动其他教师一起做课题,增加教师学术交流、对外联络的机会,进而拓宽承揽课题的渠道。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加强与国外合作院校和其它院校教师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五)积极进行会计课程成绩评价机制
有效的考试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导思想,一是进一步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平时成绩可与多样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增加那些能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内容。二是考试内容要由针对具体问题、独立知识点的考核向综合性、系统性问题考核发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评价机制就是每门课程的综合成绩中,小组交流和模拟教学、探讨及争论问题占总成绩的一半分数,每个学生的课后作业及期末标准化的笔试加在一起只占另一半的分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评价作为一种体现主体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对评价客体或对象起到直接的价值导向作用。这种成绩评价机制,不仅强调将不同主题和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及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融合起来,以解决多方面的和复杂的职业需求环境,更强调他们的个人人格力量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六)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
近年来,会计信用危机的加剧,使得会计诚信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会计专业学生是未来会计行业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他们进行以诚信为主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历史赋予中国未来会计教育的使命,是高等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笔者以为,对会计专业学生应开设“会计诚信学”课程。该课程在内容上,以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作假账为切入点,进行思想、品德和意识教育,以唤醒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邓传洲,赵春光,郑德渊. 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 会计研究,2004,(6): 31~35.
[2]林志军,熊筱燕,刘明. 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 会计研究,2004,(9):72~81.
[3]陈兴述,罗勇,姜永德. 大学会计教学科研化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1-143.
[4]古淑萍.论会计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04):196-197.
[5]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39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