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娟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关于科研财务管理、科技经费投入、预算等宏观政策,采用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从科研经费使用效果及财务管理分析入手,总结科研单位科研预算及财务管理方面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有效开展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研究体系的建设。
  
  为加快科研单位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科研机制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为科研单位长远发展奠定雄厚的科技基础,本文针对近年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及科学化管理、科技经费与科研预算、核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需要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和综合分析,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通过对科研单位科研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和典型调查,结合现行体制、机制制定科研预、核算管理办法,提出动态预算管理机制理念,探讨科研经费集中管理办法和适宜的激励机制,开展科研经费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趋同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近年来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进行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专项调研,提出适宜的科研预算方法;通过研究科研预算和财务核算的关系,促进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有机融合。
  
  一、科技经费管理现状和使用效果分析
  
  针对科研单位的应用基础研究、攻关、配套推广等不同类型科研项目,按照科技投入、经济效益、专利、人才等产出的实际情况,分析解剖其科技经费管理现状和使用效果。
  
  (一)科技经费管理的历史和现状使用效果分析
  1.科技投入额度呈“金字塔”式结构,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经费整体投入不够,研发投入低,资金使用效率有待优化。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资金来源渠道多,交叉使用,科研低水平重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科技经费投入尚未完全以需求进行分配。据有关资料分析,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0%,而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左右。创新科技成果不多,科研立项低水平重复多。
  3.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没有纳入财务管理体系,科技规划、计划和过程在财务管理体外循环。
  4.科研计划和经费计划下达不同步,往往经费下达在每年的第三季度末,造成年初挪用资金倒账或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发生。
  5.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科技激励经费渠道不够畅通,造成人才流失。
  6.科研板块经费资本化和费用化管理不够完善,科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研究与管理及对专有技术的研发和保护不够。
  7.科研经费运作不够规范,串花现象严重,使用账面与实际发生不一致,技术外协费劳务及其他费用方面财务管理不够,没有严格按照预算合同执行。
  8.财务管理反映职能的综合性和真实性不够,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力度缺位或不够。
  
  (二)国外科研单位科研财务管理现状
  1.国外科研单位资金以拨款为主,技术创新成果逐年递增。
  2.科研人员实行收入年薪制,与经费无关,科研的投资方、提出方、研发方相对独立。科研单位设立独立的科技评估机构,如评估院、审计员制度,研究中心多为非赢利性机构。
  3.科技管理从研发到生产、应用实行全过程管理。
  4.注重专有技术的研发与保护。
  近年来,国外科研单位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学科综合协作的方式,集中有关专业的专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共享各种信息,把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解决科研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他们在科研工作中不仅重视本科研单位内部的合作,也重视科研单位与外部研究机构的合作。合作研究不仅可以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难题,还可以降低单个科研单位的研究费用。
  
  二、科技经费预算方法研究
  
  (一)科研经费预算科目分类
  笔者对现行的科研经费预算科目进行了分析比较,对近年来各类型科研的历史数据按经费使用特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合多位专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建议、意见和经验判断,提出科研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趋同的想法,对科研进行科学分类。主要归纳为:软科学、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配套集成推广四种。
  
  (二)科研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趋同研究
  现行科研经费预算与财务核算内容不完全统一,预算与核算的费用科目不一致,可比性小,不利于预算指导性作用的发挥。科研单位自筹资金的科研没有纳入科研核算体系,整体科研费用数据不真实,不能将税收优惠政策完全使用到位。
  部分预算费用不能准确归集到核算当中,出现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科研实际支出情况甚至预算外支出时有发生,因此通过对比分析,重新设定科研预算科目,意在实现科研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趋同。趋同后科研预算科目分为两类十一项四十九小项。
  两大类:直接费、间接费;十一项: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员工费用、外雇人工费、工程支出、购买劳务及服务、其他直接费用、外部协作费设备和折旧折耗摊销。
  
  (三)预算方法
  国内多采用传统的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滚动预算,国外科研单位在发展预算方法上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先后出现了作业基础预算、零基预算、基础预算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都有一定优势,但均未被科研单位普遍接受。这里主要概述最具代表性的作业基础预算(ABB)的研究成果。
  ABB方法的精华在于闭环模型,由运营环和财务环组成。第一阶段的运营环:一旦作业和资源消耗需求已知,ABB方法的工作就是实现资源需求和可用资源(容量)的平衡;第二阶段的财务环:在运营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财务计划,当财务计划与预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相适应时就达到了财务平衡。
  ABB方法强调预算是由战略首先驱动运营,在保证运营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结果和财务目标的平衡。与传统预算相比,ABB使得预算由侧重财务转向以战略为基础的运营计划,强调预算是由运营驱动的,真正发挥了预算的管理功效。
  
  (四)适宜于科研单位的预算方法
  经过调研分析表明,科研单位适宜的预算方法是:概率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相对比例法和专家评估法相结合。
  这两种预算方法相对于传统预算的优势:1.能使科研单位管理层对未来一年的经营活动进行持续不断的计划;2.在预算中保持稳定,而不至于等到原有预算执行快结束时匆促编制新预算;3.有利于保证科研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稳定有序地进行。
  
  (五)动态预算管理机制研究
  预算控制是动态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它是通过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以预算编制为基础,检查其执行进度及结果,及时发现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一系列活动。差异分析是预算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预算执行、各项基础管理甚至科研单位战略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科研单位进行业绩考评、调整预算以修正发展战略。
  1.中海油动态科研预算管理机制研究
  中海油研究中心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科技经费预算方法基本状况后,根据科研创新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探索依据多指标(类型、研究难度、对科研单位的重要程度、研发团队创新能力、研究周期等)评估科研经费预算的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预算方法。
  中海油的科研分为综合科研和生产科研,属费用管理型动态管理。科研经费预算分管理层、部门经理、经理三个层面管理科研经费,预算分外协费、运行费两部分。
  一是按季度进行预算控制,费用统一管理,逐年过渡,动态预算管理,省下来扣留,不足贴补;二是形成“松而不散、紧而不死”的半集权或分权管理模式,通过“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办法严格控制资金流入与流出,对科研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每一项合同收入,必须全部进入财务的网银账户,其所拥有的账户借方只反映预算下拔的款项,不得有其他收入体现;三是财务动态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并通过完整的预算申报、追加、审批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资金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中海油的科研预算管理呈动态管理。
  (1)动态预算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先确定预算目标,包括一些关键性的指标,然后将指标分解编制预算草案,草案上报后由预算审批部门加以汇总、协调、调整,形成预算方案,报预算审批部门审定后下达。预算的编制往往不是一个过程就可以完成,而要经过多次的循环,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和了解,既能顾及到整体目标,又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这样使最终的预算成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较强的可操作性的预算,同时在专项预算指标上采用联合确定基数法来编制预算。
  (2)在获得动态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动态预算管理。
  (3)建立完善的库,规范和强化对科研支出的管理,完整体现从立项、论证入库一直到终止的管理全过程。
  (4)科研预算管理作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由科研预算编制、科研预算执行、科研预算分析和考核等环节构成。科研预算管理的内容贯穿在科研单位的整个科研活动中,对管理的各个层面、环节及总体目标进行系列、统一地规划和控制;科研预算管理部门应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科研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科研预算的实施。
  2.基于信息化的动态预算管理机制研究
  (1)科研预算全面采用信息化,采用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为动态预算提供技术保障。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实际执行的数据和计划数据的对比分析,对预算执行的进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信息在整个系统内和相关系统间实现按权限共享,彻底消除信息孤岛。通过信息系统的使用,完善预算管理,使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提升。
  (2)信息系统以“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应用导向”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与实际执行的数据和计划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对科研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实时监控;科研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目前科研单位科研预算编制的工作效率。
  (3)在获得动态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科研预算管理;顺应科研单位科研发展的趋势,提供科研预算政策研究和经验交流的信息化平台,加强各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交流;改善领导获取科研预算相关信息的渠道,向相关领导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决策信息。
  (4)基于信息化的动态科研预算管理特点:1)全员参与。科研预算的有效执行要充分发挥科研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营造了激励全体员工的环境,引导科研单位全体员工自主地控制科研预算的执行情况,当科研预算执行出现不利偏差时,及时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自觉自愿地完成科研预算目标。2)全程控制。科研预算的监督和控制活动应与实践活动保持动态一致;科研预算控制对业务活动的渗透性操作过程是基于财务角度并延伸出去的辐射性、开放式、主动干预式的管理。科研预算控制系统的真髓在于蒸馏出隐藏在粗放管理中的利润,它是一种事先控制,可以制止无效或低效的行为。科研预算控制是全流程,系统的、逻辑的管理,追求一种全局效率。3)动态管理。科研预算与执行产生的差异信息,必须动态反馈给相关责任实体,以便修正科研预算或调整科研活动。科研预算管理利用科研预算这一手段对长期规划的未来经营年度的科研活动及其目标做出预期安排和计划。
  3.基于价值链的动态科研预算管理机制研究
  在对国内外科研预算管理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得出结论:传统的科研预算管理不能给科研单位创造预期价值,根本原因是没有价值链管理思想指导,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研究科研预算管理的一个新视角――信息技术、价值链、科研预算管理三者结合,研究基于价值链的动态科研预算管理,为完善科研预算管理理论和指导实践提供支持。
  传统科研预算管理从思想观念而言,科研单位对科研预算的认识存在误区;从科研预算编制内容和方法而言,内容往往采用静态科研预算编制方法;从科研预算执行力度而言,忽视科研预算控制,缺乏科研预算执行考核与激励。
  传统的科研预算管理缺陷包括,传统科研预算与战略及市场环境的矛盾性,传统科研预算流程耗时长且成本高,传统科研预算管理不利于科研单位织内部的沟通等。
  针对传统科研预算管理问题,西方发达科研单位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改进方法:一是主张“改进科研预算流程,关注于科研预算的编制问题;二是主张抛弃科研预算,或称为”超越科研预算,关注科研预算管理中的业绩评价问题。
  基于价值链的动态科研预算管理主要特征:
  1)以战略目标为导向。战略目标着眼于若干年的经营成果,在科研预算之前形成,它为科研预算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科研预算管理将具有长远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中心和经营期间,使战略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这种目标的分解包括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分解和科研单位组织维度上的横向分解,分解的过程应遵循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的原则。
  2)以价值活动为驱动。基于价值链的科研预算管理以增值活动为驱动,在科研单位价值链顺畅运转的前提下,识别并量化科研单位各项活动,将科研单位关键资源配置给增值活动,加强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监督控制,以与价值活动有关的关键业绩指标作为分析和考评重点。
  3)以全程动态为前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价值活动为驱动的科研预算管理模式,为科研单位勾画出一幅美好的科研预算管理蓝图。让蓝图转化为现实,为科研单位创造价值,将面临以下几个难题:如何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实现快速响应实际活动和环境变化;如何在信息膨胀的时代,准确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如何在产品同质化的时代,追求低成本,高效益。
  为解决以上难题,基于价值链的科研预算管理必须以全程动态管理为前提。首先,对于科研单位而言,正价值活动和负价值活动在不断变动和转化,对价值活动的识别必须体现动态原则;其次,科研单位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科研预算应适合经营环境动态变化需要;再次,科研单位的价值活动在经营期间的每个时间点都在发生,基于科研预算的监督和控制活动应与实践活动保持动态一致;最后,科研预算与执行产生的差异信息,必须动态反馈给相关责任实体,以便修正科研预算或调整价值活动,对责任实体进行科学考评。
  
  三、科研经费财务核算研究
  
  (一)科研经费核算管理研究思路
  1.在预算工作的基础上,依据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正确划分科研单位日常费用、科研与生产评价费用的界限。
  2.正确归集科研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真实、客观的反映科研的经费使用。
  3.统一科研会计科目及报表格式,完善科研报表分析比较方法,促进科研财务信息的细化程度。
  4.在会计核算中,加强经费核算的监督管理,规范科研外协、采购监控过程,突出经费支出的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及事后监督,不断完善科研费用的审批手续。
  
  (二)科研经费核算管理研究
  1.依据科研单位对研究开发成本的界定,科研院所为生产开发先期制定的规划设计等生产前期准备工作,不具有创新性质,应列为生产支出。
  为提高科研单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满足科研单位对外披露信息需求,针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工作特点,不断促进科研单位、科研机构及科研费用支出核算与国内外要求相适应,必须确立科研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客观性原则,分清资本化支出与费用化支出,分清科研支出与生产支出。
  2.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技术开发费财务管理若干问题通知》中对企业科研技术开发费的相关规定,从事科研的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企业内部研发中心、博士站和实验室的全部成本费用及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的成本费用均在科研核算的范畴之内。

  3.科研核算的基本内容
  (1)按照科研明细专项核算。在目前的财务核算体系中,对科研明细核算没有进行统一规定,有的没有在自定义辅助核算中对科研进行完整定义,造成部分财务核算实体针对明细实际经费开支核算不准确。因此财务部门核算时应按照不同投入渠道、类型,将明细名称在自定义辅助核算中及时添加,保证不同投入渠道、类型及科研成本归集及时、准确与完整。
  (2)按照科研费用要素统一核算。科研费用支出与其它成本费用科目费用要素相比,没有体现自身的特点及核算分析要求。科研费用支出应根据特点,各科研单位虽有不同程度差异,但依据会计工作所要求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主要的费用要素应统一核算,以利于各种数据的归集整理。
  4.科研核算的分析披露
  财务分析以财务报告为依据,对科研费用支出进行评价剖析,从而达到反映其发展趋势、优化其经济决策的目的。
  科研核算分析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趋势分析法。一是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发展趋势,从而为今后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二是通过会计报表间的对比分析,揭示科研费用支出与相关经济业务的比率关系,判断科研费用支出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2)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经费与科研费用支出对比分析与科研经费、科研费用支出对比分析。此分析方法能够使决策者更好地掌握局部费用与总体之间的比率关系,达到决策科研费用支出更加合理的目的。相关比率分析主要是科研费用支出与科研费用预算比率的对比分析与国内外大型科研单位科研费用支出比率的对比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好地反映科研费用支出预算的准确程度及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合理的决策信息支持提供依据。
  (3)其他分析:在投入产出可以准确核算的前提下,可以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科研的经济效益情况。对相关的研发与推广试验比率进行分析,考察其适用程度等。
  (4)科研核算的控制监督
  各单位对科研费用支出监管控制力度参差不齐,部分单位财务及审计部门未能真正履行控制监管职责,而科研负责单位财务知识掌握有限,有可能造成一定财务风险。避免风险就需要科研、财务、审计及法规等部门联合对科研核算进行有效控制与监督。
  1)科研经费支出前,应由科研、财务及审计部门的专业人员共同研究科研费用支出的金额,确定各项费用指标的支出比率,保证科研费用支出的合理、合规。2)涉及到合同协议、材料及各种工程支出时,还需具有法规、物资及生产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以保证合同协议的合法完整,并准确衡量工作量的大小,确定科研费用支出金额。3)必须确定联合审批制度,例如由负责人提出申请,单位主管领导、领导、总会计师等人联合审批,降低资金风险。4)科研负责人定期与财务核算部门核对经费的使用情况,以保证科研支出的真实、准确。
  
  四、科技经费财务集中管理研究
  
  (一)科技经费集中管理研究思路
  1.科技系统资金来源多名义、多渠道、多部门,资金投入整体规划不强,难以集中精力办大事。
  2.探索科技资金集中管理的有效办法,整合科技资源,加强资金管理。
  
  (二)科技经费集中管理研究
  大量科研单位科技经费在投入、使用中没有集中管理,没有规范科研财务管理流程,不能达到促进科研财务管理的目的。
  科研经费逐步集中管理,形成上下联动的经费管理机制。通过搭建经费预算管理与经费集中监控相配合、统一理财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经费管理平台,利用自身网络条件,形成“松而不散、紧而不死”的半集权或分权管理模式,达到调剂经费余缺、提高经费的周转效率、减少经费的沉淀、控制经费流出量的目的。
  1.构建经费集中核算系统
  (1)账户设置。科研单位及下属各分、子科研单位、外地部门利用现有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户、临时户、一般户将其确定为固定的、用于集中核算的专用账户。
  (2)与银行直联。通过网银系统自动归集各科研单位分散在各地的经费,实现经费无地域限制自动上划,根据各科研单位上报的经审批的经费计划下拨款项,同时监控经费余额。
  (3)对科研单位进行适度分权与集权管理。通过银行与科研单位间的无缝联接,科研单位结算系统会定时从银行系统中获取这些账户的余额和交易信息,经处理后财务部就可以恰到好处地分权或集权管理。
  2.对于科研单位全部通过“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办法严格控制其经费流入与流出,对其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大宗物资采购均由科研单位财务部统一结算。
  3.结算系统与科研单位实现预算管理过程中经费预算挂接。科研单位的经费管理需要预算管理制度作支撑。各分、子科研单位、部每月要编制经费使用预算并经审批后报科研单位财务部,以利于执行、监督和考评。科研单位财务部门要动态反映各单位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并通过完整的预算申报、追加、审批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科研单位经费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4.考核考评。建立一套对所属单位的内部考核制度体系,加大对直属单位的考核力度,以避免因亏损或应收账款等原因导致经费无法全额上缴情况的发生。
  5.构建经费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实现包括科研单位本部和所属单位之间经费预算的上报及批复、经费收支的上划及拔付、科研单位所属各子科研单位之间关联交易的转账结算以及通过网络在线操作。
  
  五、科技经费激励机制研究
  
  (一)激励机制研究思路
  1.分析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的科研人员相关激励政策,结合实际情况,配合科研管理办法,探讨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的激励机制。
  2.开展科技激励政策研究、科技激励经费渠道研究。结合各科研单位实际情况,配合科研单位出台的科研管理办法,研究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创新的激励政策。
  
  (二)激励机制研究
  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是把个人为科研单位做出的业绩与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励机制在本质上要把个人的利已行为与科研单位效率统一起来,使个人利已行为成为能促进科研单位效率提高的行为。所以说激励机制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科研单位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1.激励机制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1)对科技人员激励措施和奖励力度差别很大,各单位之间很不平衡。
  (2)科技――财务――计划――人事四方面结合不够。
  (3)科技激励机制不应局限于课题完成后的报奖,应贯彻于科研工作全过程。
  (4)激励机制应将物质――精神――科技人员培养发展全面结合起来。
  (5)现阶段奖励和激励对象主要是高层技术骨干,管理层技术领导、各级专家及大多数在科研一线的科技人员受益不够,影响积极性。
  2.关于科研单位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最新政策
  (1)科研单位可以与个人约定,等个人拥有的知识产权投入科研单位实施转化成功后,按照其在近3年累计为科研单位创造净利润的35%比例折价入股。
  (2)科研单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且近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占实现转化前净资产总额30%以上的,对关键研发人员可以根据其贡献大小,按一定价格系数将一定比例的股权(股份)出售给有关人员。
  奖励股权(股份)和以价格系数体现的奖励额之和,不超过科研单位近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的35%,其中,奖励股权(股份)的数额不得超过奖励总额的一半;奖励总额一般在3到5年内统筹安排使用。
  (3)与关键研发人员约定,在其任职期间每年按研发成果销售净利润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4)根据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合作经营方式,与拥有科研单位发展需要的成熟知识产权的研发人员约定,对合作的收益或者亏损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或者分担。

  3.建立系统、科学的激励机制,要做到三点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科研单位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科研单位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而采用不同精神激励机制,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广大科研人员对科研单位的归属感、认同感,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建立多跑道、多层次的激励机制。联想集团的激励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是联想创造奇迹的一个秘方。联想集团始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联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联想人,科研单位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新一代的联想人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联想制定了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那就是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办法,根据高科技科研单位发展的特点多条跑道激励。
  (3)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科研单位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科研单位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4.激励机制创新
  1.激励方式创新,引入股票、股票期权等激励方式。一直以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只是物质上的,应改变这种激励方式,同时降低奖金、分红等在科研人员收入中的比例,并主要通过股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使科研人员的经营行为摆脱短期性,使其利益与科研单位长远发展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技自主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2.建立系统科学的激励机制。根据西方的激励理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面的,只有尽力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才能将各层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想调动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最大能量,发挥其最大潜能,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关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75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