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可持续竞争力的全面创新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况丽华 郑金胜

  一、企业持续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就是指按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通过内、外部环境的优化及其有机的交互,在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从而使企业具有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1)持续性。一方面可持续竞争力可以在一段相对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这是相对于竞争者的模仿侵蚀来讲的。另一方面,可持续竞争力支撑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它不仅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员数量的增加、市场的扩张、产品线的增加,更要表现为企业素质、企业活力或效益的提升。即不仅表现为企业变得“更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得“更强”、“更新”,追求企业在市场中的长盛不衰。(2)难以模仿性。可持续竞争力之所以能“持续”,一个原因在于它是企业所特有的,不像材料、机器设备那样能在市场上购买到,而是难以转移或复制,竞争对手难以模仿。这也是可持续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多为一些“虚”的要素的原因。(3)开放性和动态性。“可持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说这样的竞争力是永久持续的。可持续竞争力之所以能“持续”,一方面在于竞争力的难以模仿,但更重要的是可持续竞争力是开放的,是不断的调整、变化、扩充的,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4)协同性。可持续竞争力是由多个层面的能力要素构成,这些能力要素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共同构成了可持续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的形成是这些要素共同参与、相互协调、有机整合的结果,当然,在不同条件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发挥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是有所区别的。(5)非自发性。可持续竞争力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或环境造就的,需要企业按照一定的模式努力地培育和创新。
  从以上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特征可以看出,企业想获得可持续力,就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创造出区别于其它企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求企业进行全面的创新。
  
  二、基于可持续竞争力的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容
  
  (一)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竞争环境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
  1.持续创新是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一两件具体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一推出就会被竞争对手模仿,不可能保证企业的长期成功,而只有连续性的创新才能帮助企业获得真正的持续竞争优势。领先的企业必须持续创新,才能始终确保市场领先和持续竞争优势。
  2.使创新成为一种企业必备的功能,这是持续创新的基础。企业要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将创新作为一项日常事业或者必备功能,连续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否则必然会丧失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的每个部门和个人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的具体目标。正确的创新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创新自觉意识、创新责任意识、创新道德意识、创新风险意识。树立了正确创新意识的人应具有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很强的创新责任感,能够把创新活动积极主动地结合到工作中去,把创新活动当作自己本职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创新道德意识较强的社会组织中,“不创新”是一种耻辱,创新看作是一种光荣,那些长期不思创新的“维持派”将失去地位和市场;创新者和创新活动管理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有很强的创新风险意识,有抵御风险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这样才能使创新成为企业的一种常态。
  3.特别对于我国企业来讲,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一般的创新都是非核心技术,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和超越,因此更要持续创新,在竞争者模仿出之前推出更新一代产品,才能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二)全面创新管理的内容。
  1.全面创新管理中的要素分析。
  企业要保持各方面创新,才能构建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作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仔细分析研究企业创新的各个要素。
  (1)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这两大环节。
  (2)组织创新。企业的组织创新是为全体员工提供完善的创新组织流程和充分的授权水平。组织创新主要是指为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的调整。组织创新已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组织创新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构建扁平化组织、大力减少中间组织层次、培养领导和员工的伙伴关系、发展企业中心机构、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加强企业的信息、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创新可以首先理解为组织变革的过程,同时,企业组织的变革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组织管理变革的过程,正是寻找适合于本企业需要的行之有效、运转灵活的新型组织管理形式的过程,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途径。
  (3)战略创新。企业战略是企业的方向和核心,战略创新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战略创新应当从如下着手:①经营目标的转变:把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②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突出经营重点,强调创新与发展相关业务多元化;③从国内市场向全球化转变;④由企业内部积累资源转向对外部资源的获取与利用;⑤从制造业的以“硬”为主,开始向服务业的以“软”为主的转变。
  (4)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建立权利、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企业管理运作新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为首的决策体系;②人事制度的创新。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人才的合理布局,实现人才正常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③产权保护制度。确立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实现价值增值之间的联系的制度,保证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④激励制度创新,建立综合运用物质、精神、情感等不同激励方式来激发全员的创新潜力和热情,努力实现创新目标的制度。
  (5)市场创新。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不同的市场创新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创新基本形式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仿创型市场创新。目前市场的趋势为: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市场的全球化趋势和区域化趋势并存,市场竞争是价格、质量、服务、环境等多维度的竞争,企业需要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市场创新为: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市场创新类型;实施即定的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包括:目标顾客创新、产品创新(功能、质量和品牌)、价格创新、渠道创新、促销创新等。
  (6)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得企业文化自身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型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企业战略的长期性、动态性,强调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文化创新主要是:被员工理解和广泛接受的富有挑战性的企业目标和愿景;鼓励冒险、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容忍失败;倡导相互合作、知识分享和相互沟通;对创新行为给予及时的认可和奖励;便于信息沟通和创新协作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注重员工知识结构、专业、思维方式等的多样性;树立创新模范和典型。

  (三)进行全面创新管理,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途径。
  1.全时空创新。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用户对响应速度的日益要求使得创新必须时时刻刻地进行,永不停歇,必须力求做到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都要创新。创新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涉及各个部门的一年到头永不停止的日常活动。
  全时空创新就是让创新成为组织发展的永恒主题,每时每刻都在创新,使创新成为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的必备能力,而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
  2.全员创新。
  近年来,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实现全员创新受到了国内外理论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指出,创新不再只是企业研发人员的专利,而应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从销售人员、生产制造人员、研发人员到售后服务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出色的创新源。组织复杂性的增长,领导者需要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寻找加强组织的新途径的过程中。尽管创造力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创造力。
  3.全地域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企业的组织边界已超越了地理区域范围,甚至趋于模糊,实现了全球化发展。外包、竞合、战略联盟、虚拟团队等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边界跨越了地区、行业甚至国家的限制,促进了研、制造、营销的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创新空间,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为己所用,实现创新的国际化、全球化,即处处创新。
  
  三、注意问题
  
  1.在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明白企业进行的全面创新管理不是封闭起来的创新,而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不要一谈自主创新,就什么都自己干,这是一种误区,自主创新不是指关起门来一切都靠自己的创新,而是一种以自我为主导,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一种开放式创新。
  2.在构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创新要素要协同发挥作用。企业全面创新是多个创新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自主创新是指企业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的框架下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协同创新,而不单单只是指技术创新。现在当前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相当部分的技术创新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效益,一方面既有企业长期以来对技术创新重视不足,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偏低的原因;另一方面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是源于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制度、文化、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等非技术因素没有与技术因素协同好,缺乏系统观所导致的不成功。相当一部分企业只孤立地抓技术创新中的技术要素(如研发),或者只考虑到技术与某一两个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非技术要素对技术要素的全面协同作用。
  (作者单位:江西赣粤高速公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86770.htm